大燕通宝

大燕通宝

大燕通宝

大燕通宝,中国古钱币之一。

五代初大燕皇帝刘守光公元911年(应天元年)铸,国号钱,钱径25mm,穿径6mm,郭厚1mm,铜质,重约4克。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大燕通宝出土地点: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区所属年代:天元年出土时间:1995年5月

特徵

主要特点:钱文近真书,光背无文,窄沿,直读。

出土地点

1995年5月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区。

历史背景

大燕通宝,国号钱,“大燕”国钱币。“通宝”,古钱币名称,始于公元621年(唐高宗武德四年)开元通宝。据史载,“大燕”,是中国唐朝中期和五代初期建立的两个割据政权的国号。一个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所建,史称“安燕”;另一个则为911年刘守光成立,因其残暴不仁,史称“桀燕”。二“燕”相距约150年,均为短命政权,有惊人相似之处,都铸造发行了钱币。“ 安燕”钱币,史载明确。据《新唐书-食货志》,759年(唐乾元二年),史思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铸得壹元宝,后因“恶‘得壹’非长祚之兆”,当年废止,改铸顺天元宝。“安燕”钱币钱文隶书,形制相同,以一当开元钱一百,钱径34mm左右,币重13克左右。“桀燕”钱币,学界似有争议。目前可以肯定的,为刘守光于911年(应天元年)所铸应天元宝、顺天元宝、乾圣元宝和应圣元宝,均大值钱币,背万、背千、背百和背拾。“桀燕”钱币,形制相同,钱文近真书,钱径32mm左右,币重在15-19克之间。大燕通宝,非“安燕”钱币。理由如下:第一、钱文书体、特点不符。钱文是钱币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大燕通宝钱文近真书,与“安燕”时期钱文风格和时代特徵相异。唐代钱文通行隶书,“安燕”钱币亦是如此。第二、史载清楚,没有疑义。安燕政权,历帝四世,存世八年,所铸得壹、顺天钱币,史载明确,可以採信。大燕通宝,可以确定为“桀燕”钱币。刘守光于公元907年囚父,自称卢龙节度使,909年杀兄,兼有两镇,被后梁太祖朱温封为燕王。911年,割据称帝,定都幽州(今北京),国号大燕,建元应天,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地区,铸行了应天系列钱币。应天钱币,钱文近真书,史书未载,经学界先贤考证,于20世纪初确认为刘守光铸造。应天钱币,体大厚重,书体拙朴,风格独特,大燕通宝,笔画纤细,通体薄瘦,二者形制相异,无共同之处。但将大燕通宝的书体、形制特点,与五代十国时期诸国铸行钱币比较,有着明显相似的铸行特徵和共通的时代气息。五代时期,军阀割据,钱币铸造,史载不清。因时代的原因,五代初诸国钱币形制、特徵,亦有明显相同特点:年号钱和国号钱并用,时兴铸造国号钱,通行铸造元、通宝钱,币重在3-4克之间,钱径25mm左右,材质多为铜质,钱文书体多为隶书、篆书、近真书。这是钱币铸行发展、汉字发展演变和时代因素综合作用于钱币铸造的表现。大燕通宝是国号钱。学界共识,铸行国号钱为五代风气:明德元年,后蜀高祖铸大蜀通宝;升元元年以后,南唐李弁、李璟父子铸大齐通宝和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乾佑元年,后汉隐帝铸汉元通宝;显德二年,后周世宗铸周元通宝,等。钱文书体,是汉字演变的重要载体,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徵。大燕通宝钱文近真书,符合五代钱币通行书体特徵。直接的佐证,是为刘守光宗主国皇帝后梁太祖朱温于907-911年铸造的开平钱币,其开平通宝,稍早于大燕通宝,二币同为通宝,同是光背、铜质,钱径相近,钱文风格一致,尤其是书法特点,几近相同,书体纤细,笔画稚拙。最明显的是大燕通宝与开平通宝的“通”字,间架结构和用笔极其相似,笔势洒脱,明显可见影响。同时期近似钱币还有:永平元宝,前蜀高祖永平年间(911-915年)铸,钱文近真书,钱径23mm,重约3克;鹹康元宝,前蜀后主鹹康元年(925年)铸,钱文近真书,钱径23.5mm,重约3.3克;天汉元宝,天汉元年(917年)铸,钱文隶书,钱径23mm,重约3克;天成元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6-929)铸,钱文隶书,钱径23mm,重约3.4克;大蜀通宝,后蜀高祖明德元年(934年)铸,钱文近真书,钱径24mm,重约3.5克;大齐通宝,南唐升元元年(937年)铸,钱文隶书,钱径23mm,重约3.1克;天福元宝,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铸,钱文近真书,钱径22mm,重约4克。不一而足,均与大燕通宝形制、特点相近。五代初期,战乱频仍,割据政权,纷纷铸钱,以此彰显国威、皇权和正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建元称帝的刘守光,受前宗主国后梁开平钱币、其父刘仁恭永安钱币和同时代其它割据政权铸行钱币影响,作为开国象徵,同时试铸了大燕通宝国号钱和应天系列年号钱币。而且,大燕通宝出土于山东济南北部地区,为后梁故地,同桀燕之河北地区毗连,同时出土的古钱币,时代多为北、南宋和辽、金时期,稍晚于五代,符合古钱币出土的一般规律。大燕通宝,钱文近真书,竟然与宋徽宗瘦金体有惊人相似之处,可为中国钱币书法的历史奇缘。任何书体的形成,必有学习、继承和发扬的过程,瘦金体亦是。瘦金体为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创造,亦称“瘦金书”,是楷书的一种。他早年学薛稷(649-713年)、黄庭坚、褚遂良诸家,融会贯通,主要是学习薛稷、薛曜兄弟书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瘦金体亦与薛曜的字最为接近,据有关书法史家考证,可能是赵佶受到薛曜《石淙诗》的启发变化,创製了瘦金体。自公元700年左右的薛稷时代,至911年五代初刘守光的大燕国时期,历200余年,以薛稷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期间研究、喜爱薛稷书法者肯定众多。现在,大燕通宝书体的书写者已无从考证,但是,200年之后才产生的宋徽宗的瘦金书体,竟然与前人、前朝有着相似的书法风格,确实是罕见的,是中国书法艺术和钱币书体的奇缘。大燕通宝,真实性、可靠性没有怀疑,于1995年5月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区,陶罐窖藏,同时出土的古钱币共有数百枚,因为元朝开国初期弃用了前朝钱币,以现有出土最晚时代钱币断代,可以大致确定为宋末、元初济南先民的埋藏。大燕通宝,是五代十国钱币的重大发现,可补中国钱币史缺,为五代时期重要文物。大燕通宝,五代初幽州(今北京)大燕皇帝刘守光911年(应天元年)铸,目前发现一枚,疑似钱币孤品。大观通宝,宋徽宗赵佶大观年间(1107-1110年)铸,二币铸造时间相隔二百来年,二币互不关联,且大观通宝为宋徽宗御书,书体为瘦金体。瘦金体为宋徽宗学习、继承前人书法创造而成,自成一体。而大燕通宝的铸造,为五代战乱频仍的幽州,其书体,除去“燕”字不同,与大观通宝风格几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