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村(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武曲镇南岸村)

南岸村(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武曲镇南岸村)

南岸村(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武曲镇南岸村)

南岸村位于武曲镇东南部,居武曲与社口之间,辖南岸、余坑两个自然村,200多户930余人。因相较于武曲,地处长溪东南岸边,故取名“南岸”。从福安进入寿宁辖区,经过的第一个村庄便是南岸村,所以南岸村又有“寿宁第一村”之称。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南岸村行政区类别:福建省电话区号:0593邮政区码:355000地理位置:武曲镇东南部,居武曲与社口之间人口:200多户930余人

地理环境简介

南岸村位于武曲镇东南部,居武曲与社口之间,辖南岸、余坑两个自然村,200多户930余人。因相较于武曲,地处长溪东南岸边,故取名“南岸”。从福安进入寿宁辖区,经过的第一个村庄便是南岸村,所以南岸村又有“寿宁第一村”之称。南岸村明代隶属寿宁县福安里四都七甲,清沿明制。民国25年(1936年)属斜滩第三区武曲乡公所,民国34年(1945年)属武曲乡武曲村,1952年土改后,南岸设乡(小乡),1956年撤销,1984年9月南岸大队改称南岸村委会。

南岸村历史由来

南岸村源于吴姓,明正统二年(1437),吴姓始祖吴仁八从杨梅村(鳌阳)迁居南岸;高魁二于明嘉靖己未年(1559)从福安田坂迁居南岸,繁衍生息至今。村里有陈、张、吴、林、曾、谢、龚诸姓各1户,其余均为高姓人家,至今村中仍留有高氏祠堂一座。余坑村因“余坑出草寇”而闻名闽东民间。据传,明初余坑自然村曾经有一人,武艺高强,娶凤阳龙井仔为妻,落脚余坑凤阳寺,在附近山头建立山寨,自封为大王,妻龙井仔为押寨夫人,斜滩印潭李万志(智)为军师,芹洋黄大汉(世亮)为元帅,招兵买马达数千人。相传其人会法术,将方圆数十里内后的石头变成猪,赶到余坑,一旦两军对阵,这些猪又可变成士兵参战。后因官兵围剿,法术被他的嫂子无意间所破,寡不敌众被剿灭,余坑及凤阳寺被夷为平地。后人称其为“余坑草寇”,今寨址尚存。“余坑草寇”的姓氏也因余坑全村被朝廷屠成平地,寸草不留,而无从考证。近年,据有关文史专家从宁德方面传回的讯息,以及凤阳寺和余坑附近山头所遗明代石槽、石器花纹,再加上民间传说中“猪”与“朱”同音的情节,两相对照后推断,“余坑草寇”很可能是建文帝朱允炆或其部将。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朱允炆被燕王朱棣打败,逃出南京,一路南下,曾经驻足古凤阳寺。而李万志和黄世亮两人,经考证确实是明代人物。村尾水尾宫也颇具神秘色彩,村内外小儿一旦身上长疮,只要到宫内祈求马六夫人,大多能不治而愈。南岸村还有悠久的人文历史,1987年,在境内的王龙岗、龙头岗等山上,发现陶片、石锛、石锤、石箭等文物,后经省博物馆专家鉴定系商周时期遗物,据此判断,三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恢复高考后,大中专毕业生逾百名,处级*2名,科级*10余名。长溪和双湖二级路从南岸辖区穿过,把南岸和余坑自然村一分为二,且南岸村沿溪的环村公路林荫丛密、静谧清幽、风景优美,加上境内壠头山还有石人、石马、石屋、石鸡、石鼓等自然景观,是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去处。1988年12月,长172米、宽5米、高15米、孔跨径45米的南岸大桥竣工,结束了南岸村几百年靠渡船过河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南岸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的南岸村民,因地制宜开垦茶园,是寿宁县培育茶苗最多、最早、最好的行政村,先后办起茶机厂和茶叶加工厂。村中还有部分能人志士外出福安、江西、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先后办起茶叶经销部、超市、铸造厂等多家企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今南岸村正以淳朴的民风,智慧的村民,众多的古蹟,优美的环境,腾飞的经济,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融入“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建设中。

地图信息

地址:宁德市寿宁县

南岸村(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武曲镇南岸村)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