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养生 船山先生的养生之道

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很大,不管是来自外界的还是自身的限定,都给了我们自己好大的压力。为了自己好的生活。然而在自己忙的时间里,又有多少人想过自己的身体或者是精神方面的东西。关于名人养生的也不少,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船山先生的养生秘诀,看看船山先生养生是如何做的呢。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着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在了解船山先生如何养生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船山先生的历史事迹吧。

主要功绩

哲学成就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七点

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

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

道家佛家都把“虚无”视为无限和绝对,而将“有”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绝对的关系弄反了,在他看来,“有”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所以,讲“无”只是讲“无其有”。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

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其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王夫之说,“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

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岂蓦然有闻,瞥然有见,心不待思,洞洞辉辉,如萤乍曜之得为生知哉?果尔,则天下之生知,无若禽兽。”(《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意思是说,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

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其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认为,真知识一定是名与实的统一“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对于概念能否如实地模写现实,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这是认识论上的大问题,老子讲“无名”,庄子讲“坐忘”,禅宗讲“无念”,共同之处都在于认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达变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达到与本体合一。

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不留痕迹。其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着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在其《四书训义》一书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动的,人可以主动地权衡和取舍。他说:“生之初,人未有权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后,人既有权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王夫之的文学成就

王夫之对于作文作诗,认为要带有感情,不能无病呻吟。情感是王夫之于诗歌的基本要求。诗歌创作经由唐诗的巅峰状态发展至宋明以来,多有偏颇之处。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情感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学理来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体或学问来代替诗歌。“文章之道,自各有宜“(评高适《自酮北归》)。

“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也”。“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情,《诗》亦不能代彼也。

决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梏侄人情,以掩性之光辉;风雅罪魁,非杜其谁耶?”王夫之对于模糊诗歌与史书的“诗史”类作品不甚推崇,在《唐诗评选》中尤为可见。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悄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情感与诗歌密不可分:“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浅’(评张巡《闻笛》);“情深文明”(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人诗。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诗人感情注入作品后,应该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时这四者应该是紧密相联、互相补充的整体,“摄兴观群怨于一沪”(评杜甫《野望》)。促成诗歌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重关系:一为情与景,二为情与声。对于诗歌情景关系,王夫之认为“莫非情者,更不可作景语”。

情与景之间不能“彼疆此界“(评丁仙芝《渡扬子江》)般生硬相连,只有坚守“即景含情”(评柳宗元《杨白花》)。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评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薄》),“意志而言随”,方能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_上上之境。对于情与声,王夫之强调音乐带给诗歌的美感作用,希望感情与声律呼应相生,诗歌声律与诗人内心情感律动有机协调。《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卷二有云:“《乐记》云:‘凡音之起,从心生也’。

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王夫之对李白《苏武》一诗评价道:“于唱叹写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对于那些脱离诗情而株守声律、徒有声腔空架的作品,则甚为排斥,“诗固不可以律度拘”,认为“声律拘忌,摆脱殆尽,才是诗人举止”。

史学成就

王夫之的史学观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如他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共同为*效力。其次、比较法。王夫之运用这一方法,纵论古今历史变迁、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结论。如前人对秦、隋灭亡进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较,而王夫之通过比较,指明秦、隋亡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三、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

船山先生的养生之道

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自称船山先生,晚年隐居着述,提出了着名的“修身六然”养性格言,语言含蓄深刻,富有哲理,是老年人修身养性的秘籍,值得我们借鉴。

自处超然

就是生活中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对生、老、病、死,要有超然达观的思想境界,顺应自然,以高层次、高时尚的人生境界来观照自己,净化自己。特别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要抛弃奢侈之想,割断虚荣之念,超越世俗,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有“宁静致远”的境界。

处人蔼然

与人相处,诚恳谦和,融洽和谐,多行善事,乐于助人,使人感到可亲可近。唐代百岁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说:“性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内作,此养生之大经也。”现代研究证实,与人和善相处,乐于帮助他人,可以从中得到来自大脑的一种分泌物,这种分泌物是自然的镇静剂,可使人获得内心温暖,缓缓地解除心中常有的烦恼,正所谓“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科学家还发现,与人为善的行为有利于神经系统沟通大脑和骨髓及脾脏,使人产生抵抗感染的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无事澄然

就是清澄、安宁的意思。有的老人虽然已经退休,而欲望不减,心胸狭窄,常为一点芝麻小事心存芥蒂,甚至大动干戈,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内心终日不得安宁,思绪不能止息,定会百病丛生。因而他主张“忘我,无欲”,清静养神。当代生理学家认为,人若能无事静养,神经处于放松状态,此时呼吸、心律、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自然使寿命延长。

处事断然

人们常说:“当断不断必有后患。”遇事犹豫不决,处于摇摆不定的矛盾心态中,往往给人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和抑郁,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患病机率和死亡机率明显增高。因此,遇事要当断则断,决不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得意淡然

人在志得意满时,仍需心谦身平,淡化得失心理,不能得意而忘形,老子曰:“淡兮其若海”。因为得意是短暂的,人生不可能完美,一切都会过去。所以,要把得意看得淡一些,轻一些,头脑要清醒,不然,让得意冲昏了头脑,就会发热,就会骄傲,就会忘乎所以,就会得意忘形,就会乐极生悲。中医认为“喜伤心”,大喜过望也会对身体健康带来莫大损伤。

失意泰然

人在失意、身处逆境时,要做到不忧患、不烦恼,不自暴自弃,泰然处之。失意之时一定会心情沉重,但也同时会悟出人生的一些道理,失意时最能看清的是自己的不足,多想怨尤自消之事,心境坦荡。能够成功驾御失意的人便拥有了一份坚韧,一份向上的动力,对善于养生者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六然”不就是一种人生的平和心态,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观吗?!

还有四看。其实也很有意思的。

第一,大事难事看担当。遇到大事难事,要看你能不能勇于面对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担当起来。

第二,逆境顺境看襟怀。碰到逆境了,或者处于顺境了,这时就要看你的襟怀,够不够豁达,能不能够承受得起。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怒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第四,群行群止看识见。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识见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四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很透彻的了解和把握。这些都是在更高的思想层面中来讲的,因此叫做哲理养生。也就是我们古人讲的要“顺其自然,知足常乐!”

船山先生的“六然四看是从生理到心理到哲理的养生总结。我们现在很多的病都停留在生理层面的治疗上。但全世界都开始认识到人们的亚健康的状态是越来越严重了,而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心理越来越不健康,甚至于还没有意识到治病还要从哲理方面去治,其实哲理方面的治疗就是培养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即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我觉得这对人的健康而言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所以仁者寿,这句话很有道理,问题是我们能否身体力行这“六然四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方式来看待一个生命体,体现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以本统末的修身养性的观念。从饮食、起居、心理、哲理各方面进行总体调节,所以养生是讲固本培元,要从根本上入手,治标必须治本,或者是标本兼治,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中华养生文化的意义、价值之所在。

结语: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船山先生的养生之道已经完全了解了呢?人活一世,重在活的轻松自在,能够将一切看淡,以上就是船山先生的六然四看从生理养生到心里养生的养生总结,希望小编今天的介绍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