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养生 张光斗的“一二三四养生术”

着名水利科学家张光斗1912年出生在江苏常熟,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曾留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他 1949年10月起在清华大学任教,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1958年他任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1963年、1982年他先后两次率团参加国际大坝会议和世界工程师联合会,使我国取得了在国际大坝委员会和世界工程师联合会成员国的地位。 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1994年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81年被墨西哥国家工程院聘为国外院士。

92岁的张光斗,由于工作的性质练出了一副铁脚板。俗话说:“人老先老腿”,生活中的张老,把保健纳入日常的生活中,并归纳为“一二三四养生术”:

一贯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乐为长寿之要诀,如何做到笑口常开,这虽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问题,却也与知足不知足关系甚大。不知足者对名利、地位、物质享受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发展下去心理变态,嫉妒强者,嘲笑弱者,自寻烦恼,自讨无趣,违背自然规律,损害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一贯知足,才能适应自然规律。人到老年要正视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乐趣。以平和之心颐养天年,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目远眺

这里所说的二目远眺,具有高瞻远瞩之意。时下,“近视眼”颇多,急功近利者大有人在,应予矫正。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化解矛盾,确实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切忌势利眼,目光短浅,见小利而忘大义。能高瞻远瞩,坚定理想信念,顺应自然,则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三餐有节

“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上了年纪,可能要四餐五餐,以多餐少食为佳。不偏食,有节制,有规律,对身体有利。饱一餐,饥一顿,最容易伤胃。根据膳食科学报道:我国四大主粮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单一食用,其吸收利用率仅占51%-70%,而混合吃,可达80%-90%以上。玉米还有降低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常食花生、豆类,可使气血化生有源,气充血旺,心身健壮。食五谷杂粮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所以要延年益寿,须五谷皆食,不偏食。

四季不懒

保健三字经说:“常运动,勤思考,既强身,又健脑。多动手,精神好……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坚持持久,定能防老”。四季不懒,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此既可保持我们祖先的勤劳美德,又能焕发青春。

张光斗事业有成养生有方

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张光斗,他在耄耋之年,依旧给学生们讲述着《水工概论》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等课程。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89岁时,他还到过三峡工地检查施工质量,并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5米高的底孔,检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在场者无不深深感动。如此健康的身体与张老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淡泊名利是张老长寿的主要原因。几十年来,张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且功勋卓着。2000年院士楼建成后,张老说什么也不肯搬进去。问他为什么不搬,他说:我的住房条件很好,新房还是让给年轻的院士吧。2002年6月,张老荣膺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与前三届不同的是,成就奖是在原来奖项基础上首次设立的。为此,他成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工程科学家。2003年6月1日零时,三峡工程成功下闸蓄水,张老功不可没,被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宋健称为“当代李冰”。对于这些荣誉,老人却看得很淡。他说:“我感到很惭愧,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

张老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七十几年来,除了在清华园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崇山峻岭、急流险滩中度过。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拉瓦西到长江中上游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他的身影总是频频出现,这在无形之中也锻炼了他的身体。在施工现场,身材瘦小的张老总是头戴安全帽,脚蹬没膝高的黑色胶靴,和工人们一道下基坑,爬脚手架,像壁虎一样匍匐爬行于悬崖峭壁。

生活中的张老风趣地把自己的养生归结为“一二三四”。一是“一贯知足”。只有一贯知足,才能适应自然规律,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乐趣,以平和之心颐养天年;二是“二目远眺”,即高瞻远瞩之意。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以高瞻远瞩来顺应自然,这样对身心健康就大有裨益;三是“三餐有节”。以多餐少食为佳,不偏食,有节制,有规律,这样对身体有利;四是“四季不懒”。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坚持持久,定能防老。

85岁时,张老还学会了用电脑打字。他的56万字的自传书稿《我的人生之路》就是借助放大镜的帮助,在计算机前一个字一个字打进去的。在这部自传中,张老笃志科技报国,志在水电事业的人生追求如叶脉般清晰可辨。为了打字,老人经常工作到深夜,对于他来说,时间总是不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