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一门三代的悲剧告诉我们 别惹关系户
历史上,西汉大将李广无疑是倒霉蛋的代表。虽然他戎马一生、骁勇善战,在内外战场上屡立功勋,但却总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封侯之赏。所以,很多人将李广的不幸,归咎于命运。就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中所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里的数奇代表的就是命运不好。
然而仔细阅读史书我们发现,李广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运气不好,而是在于他自己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不懂得与“关系户”相处。都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李广子孙丝毫不吸取前辈的教训,总在与关系户相处方面“栽跟头“,最终落得个灭族的下场。
一:自古与“关系户”杠上的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秦汉时期著名的武将家族。该家族精于战射之道,为国家贡献了无数能征惯战之才。在秦国,陇西李氏以将军李信最为出名。李信少年得志,深为秦始皇所信任,是秦国的主要将领之一。
在秦楚之战中,秦王嬴政曾询问老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军队。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然而秦王又转而询问李信:“你认为需要多少呢?”李信踌躇满志地回答:“二十万就够了!”于是秦王就派遣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楚国。李信的军事行动本来十分顺利,楚军无不望风披靡。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处于李信后方的秦将昌平君反了。原来昌平君本是楚国公子,估计不忍见祖国灭亡,于是愤而叛秦。
李信见自己腹背受敌,急忙回军攻打昌平君。不想楚将项燕率领军队,突然猛攻李信部,导致秦军大败,七都尉死于乱军之中。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遭受了少有的失败。而领兵带队的,正是李广的祖先李信。
李信的失败从根源上看,源于昌平君的反叛。而昌平君虽然贵为楚国公子,但同样与秦国王室有亲。他的母亲是秦国公主,所以是个十足的“关系户”。于是乎,李氏家族与关系户们算是杠上了。
二:李广父子与卫青、霍去病的死结
到了汉代,“世世受射”的陇西李氏转而为汉朝效力,其中以李广为佼佼者。汉文帝曾经赞叹李广:“你没有生在好时代,如果你生在高祖刘邦时,至少能得个万户侯!”在刘邦打天下的年代,奉行的是“唯才是举”的原则,骁勇善战的李广自然能出头。然而在汉得天下后,想封侯可就不是会打仗那么简单了。只有“讲政治”、“会站队”的人,才能在统一王朝中如鱼得水。而这种素质,自然不是李广所长。
例如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李广在叛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斩将夺旗无所不能,按理说李广封侯是板上钉钉的。然而,李广却私自收受了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这就可就犯了政治错误了。要知道,梁王刘武是他的哥哥——汉景帝刘启的眼中钉。李广收了梁王的印,汉景帝心里自然不痛快。七国之乱平定后,李广竟然啥也没捞着。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立即着手准备对匈奴的全面战争。但是,汉武帝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汉军主力由谁指挥。对匈奴作战,需要深入大漠几百里,甚至几千里。在这种情况下,汉军可谓是孤悬于外。一方面,要掌管这支汉军,必须要有崇高的威望,否则难以镇住军中的兵将;另一方面,掌管这支军队的主将,必须是自己信得过的人,否则此人可能拥兵反叛。想来想去,主将似乎只能是外戚,也就是皇帝母族、妻族的男子。于是,汉武帝小舅子卫青就成了汉军主将的最佳人选。
对于卫青这个骑奴、私生子出身的“关系户”,出身于良家子、心高气傲的李广未必看得上他。在职场上,面对一个空降的*,老员工们自然会感到不爽。对于李广这个功勋卓著的老员工来说,更是如此。像李广这种性格,又如何会与卫青搞好关系呢?
卫青虽然靠裙带关系上位,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本事。他率领汉军屡出边塞,建立了不世的功勋,获得了汉武帝巨额的封赏。而跟随卫青的将领也雨露均沾,很多人都得到了封侯之赏。而李广呢?在历次战斗中斩获颇少,还是没能封侯!在其中,卫青是否有对李广“使绊子”。因史料缺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眼看自己后辈都封了侯,自命不凡的李广自然急在心里。在漠北决战前夕,年老的李广请示汉武帝,一定要做先锋。做先锋虽然危险,但是很容易立功。汉武帝起先不同意,后来架不住李广的固请,最终勉强同意。然而在私下,汉武帝还是对卫青面授机宜:“李广年老,运气又差,让他当先锋恐怕会失去捕获单于的机会,到时候建议把他调开。”卫青本来就与李广有隙,有了汉武帝的密旨更是有恃无恐。他的死党公孙敖刚刚丢了侯爵,卫青自然更想让公孙敖立功。于是,李广最终的悲剧命运,就在此时种下了。
在战斗中,卫青果然将李广调离前队,将其安排在右军,希望他向东迂回匈奴单于,截断其退路。由于东路缺乏水草,李广的军队必须要走一条悠长的弯路。大军在广袤荒芜、少有标识物的大漠中,是很容易迷路的。李广似乎意识到卫青在给自己“穿小鞋”,愤懑的说:“我自小就梦想与匈奴单于决战,现在好不容易等来了机会。皇上下旨要我做前锋,希望大将军不要将我调离。”
然而卫青哪容他辩解,仍然强行将其调往右军。李广在盛怒之下,也没向卫青告辞,率军一头扎入茫茫的戈壁之中。很快,李广的部队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在李广率军徘徊之时,卫青正带领汉军与单于主力决战。匈奴单于不敌汉军的箭雨,不得不率军向西远遁。而迷路的李广,错失了堵截并捕获单于的最后机会。
战后,卫青派人调查李广迷路之事。而仍处于愤怒和遗憾之中的李广,没有做任何回答。卫青也来了脾气,派长史命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制止了长史,并说自己部队之所以迷路和将校无关,都是自己的过错,他将亲自去卫青那里受审。
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对于李广的死,大将军卫青难辞其咎。由于间接逼死了李广这个极富人望的将领,这对卫青的名声自然是个打击。所以即使卫青立下如此大的功勋,天下人对其“仍未有称”。
李广的儿子李敢同样也是将领,他随汉武帝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并且因功获封关内侯。血气方刚的李敢深恨卫青迫害自己的父亲,他趁卫青不备,一拳将其打伤。卫青由于理亏,居然对此没有任何表示。然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可不会没有表示,他对自己的舅舅可谓是崇拜之至。在一次射猎活动中,霍去病亲自搭箭射死了李敢。
李广本有三个儿子,前两子李当户和李椒都去世了,只剩下幼子李敢。然而,霍去病仍然将他杀死了。霍去病是皇帝的亲戚,又是其最宠爱的将领,汉武帝自然不会拿霍去病怎么样。在汉朝这个家族企业,“关系”比“是非”更有发言权。
然而李氏家族的悲剧仍然没有结束,不幸又降临到李广孙子——李陵的头上,而“关系户”李广利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李陵与老将们的恩怨,终致灭族
李广利虽然也叫“李广”,但是与陇西李氏毫无关系。他是因为自己妹妹李夫人的缘故,才成了汉武帝的将军。与卫霍不同,李广利没有出众的才能,在与外族的作战中,表现不是十分理想。李陵作为李广的孙子,既继承了其祖父的军事才能,但也沿袭了李广狂傲、不会来事的臭毛病。
初出茅庐的李陵丝毫不把李广利放在眼里。公元前99年,汉军出塞击胡,以李广利为主将。汉武帝本想让李陵为李广利押运粮草,然而李陵不甘屈于人下,特别是李广利这种“裙带将军”。李陵豪言,自己可以率五千步卒自成一军,直捣单于庭。对于李陵的勇气,汉武帝非常赞赏,并且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陵恃才傲物,最终为自己种下了悲剧。虽然李广利无能,但终究是皇帝所依仗的红人,是统帅大军的大将。李陵如此轻视李广利,自然得不到来自于汉军主力的支援。而李陵的年轻气盛,也使得一些老将非常不满,例如功勋卓著的老将路博德。汉武帝本想让路博德接应李陵军,然而路博德却耻于为李陵之后援,最终陷李陵军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李陵带领五千步卒深入大漠,果然与匈奴单于主力相遇。面对是自己好几倍的敌人,李陵军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匈奴骑兵在汉朝步兵面前死伤过万。但是李陵的部队迟迟等不来后援,最终在距汉塞仅百余里的地方发生溃败。五千汉军只有四百人得以逃脱,而李陵不幸被俘。
李陵的失败让汉武帝震怒不已,而李陵投降的消息更是火上浇油。在朝会上,大臣们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太史公司马迁提出异议。司马迁认为李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奋勇作战,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在司马迁看来李陵并不是真的投降,而是在寻找时机重新报效汉朝。司马迁的发言,犯了汉武帝的逆鳞。于是,汉武帝将司马迁逮捕入狱,最后处以腐刑。
一年多后,汉武帝派将军公孙敖出塞击胡。老将公孙敖回军后,竟带来了李陵为匈奴人训练军队的消息。汉武帝听闻后,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部诛杀,李广家族在中原从此绝后。后来证明,为匈奴人练兵的并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叫李绪的汉奸。汉武帝不冷静的行为,断了李陵最后的归汉之路。从此李陵的后人在匈奴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了黠戛斯部族,而他们又成了今天柯尔克孜族的先民。
李陵的悲剧,与李广利并没有直接关系。他的失败源于自己的狂傲,源于自己对“关系户”和老将们的轻视。如果李陵老老实实地为李广利打下手,和其他老一辈同事搞好关系,并且脚踏实地地积累功劳。凭李陵的才能,又何愁没有出头的机会呢?然而李陵太过于狷急,急于像霍去病那样以弱冠之年而独当一面。然而李陵与霍去病不一样,他终究是汉武帝的外人。汉武帝绝不会像对待霍去病那样去扶持李陵。而宿将们也不可能像对卫、霍、李广利那样,尽心尽力地为李陵打下手。李陵最终孤立无援、身陷族灭的结局,也就这样定下了。
李氏三代的悲剧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管自己的能力有多优秀,都绝对不要轻易招惹“关系户”,更不要对其表现出敌意和嫉妒。因为存在即为合理,在中国这个带有明显人情关系的社会,“关系户”的存在自有其道理。当你不能改变规则时,要学会适应规则。对待关系户,自然也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