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彭雄 开辟了吕梁山 鲁西一些列的根据地
彭雄(1914—1943),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
原名彭文灿, 出生于江西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 年转为中国*党员。历任红军班、排、连、营、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重伤。伤愈后参加长征,在巧渡金沙江时,率部奋战九昼夜,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不久任第十三团参谋长。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西征。1936 年11月,任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参谋长。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第四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彭雄任团参谋长。9 月,与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一起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出色地完成了主攻老爷庙的任务,与全师一起夺得平型关大捷。1938 年9 月,与团长杨勇一起率部在山西汾阳县至离石县的公路上伏击日军运输队,三战三捷,粉碎了日军东渡黄河进攻陕甘宁边区的企图,开辟了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1939 年3 月,陈(光)罗(荣桓)率第一一五师主力进入山东,彭雄任独立团参谋长,与团长杨勇共同领导鲁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同年7 月,成立第一一五师独立旅,彭雄任副旅长。1940 年2 月,独立旅的两个团与鲁西游击第八支队合编为黄河支队,彭雄任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在苏鲁豫边区。当时,在山东费县、平邑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涝怕阴,旱怕晴,鬼子罕见怕彭雄。听到彭雄来,鬼子汉奸跑掉鞋。听到彭雄到,鬼子汉奸不敢笑。”
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后,彭雄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协助师长黄克诚指挥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战斗。1941 年9 月,彭雄指挥第二十二团进行郑潭口战斗,采取两头夹攻、逐段攻击的办法,迅速攻克被日伪称为“模范工事”的涟水县东北郑潭口据点,全歼伪军六百余人,使盐阜、淮海两个地区连成了一片,创造了苏北攻坚战的光辉范例。
1943 年2 月, 彭雄与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十一名团以上*奉命赴延安学习。3 月16 日,他们乘帆船从苏北盐河口出发,计划沿黄海绕过日军严密*的连云港,经山东去延安。17 日,在小沙东海面与日军巡逻艇遭遇。敌艇用机枪、步枪扫射,一再企图靠拢。彭雄指挥*战士用驳壳枪、手榴弹英勇抗击,三次击退敌艇。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 岁。
彭雄、田守尧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四军某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同志壮烈殉国》的报道。彭雄牺牲后,其遗体安葬在江苏省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
彭雄一生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戎马生涯14 年,驰骋半个中国,骁勇善战,人称“彭猛子”。彭雄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强调将军事理论与革命战争实践紧密结合,批评盲目蛮干是“狭隘经验论”,而只求理论不顾实践者将是“空中洋楼”,曾经主持编写了《水网地区的战术问题》、《中国古战术之研究》等,深受基层指挥员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