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颐和园 慈禧太后有怎样特殊的报销技巧
虽然中国的皇帝一直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过是皇帝的一厢情愿。除了乱世,大部分皇帝都被重重规矩约束着,在皇宫的方寸之间过完一生。当然,全国财政收入也不都是皇帝的,例如清朝就分皇帝私人支配的内务府与户部的“国库”,不过二者并非如此泾渭分明,有时互通。
皇家最昂贵的支出,是修缮——修宫殿、修园子、修寺庙、修陵墓,像圆明园、万寿山、长河工程、永安寺营建,雍和宫修缮、改造工程等等,都要花大钱,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几百万两。
在乾隆时期,这些修缮费用内务府出的起,并为引起社会动荡,但乾隆还是扣上了骄奢淫逸的罪名,而其后国库空虚成为嘉庆的难题。
到了慈禧太后的时候,清廷国库和内务府同样空虚,尤其还面临外敌,需要建立一支庞大的海军。所以慈禧太后重建圆明园的念头打消了,只能退而求其次的修缮颐和园了。
当时中国舆论不好,慈禧太后对于修缮颐和园还是很犹豫的,可内务府和太监们不犹豫。重修颐和园这种工程项目,对于内务府系统来说,是一个发财的大好机会,他们是有条件要修,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修,所以就团结一致,以大沽口炮台修好了为理由,劝慈禧太后用这笔钱修缮颐和园。
慈禧太后从善如流的答应了,然而清朝末年有人计算过,挪用的海军款项都够修两个颐和园。那些多出来的钱,自然被人瓜分了。
内务府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虚报技巧,内外皆知,只瞒着皇帝后妃。这可苦了慈禧太后,她想消弭此事的不良影响,要将修院子的钱当建造海军来报销,但这种事情,太后自然是不精通的,可最后还是报销成功了。齐如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修缮颐和园的款项如何报销的有趣的细节。
这笔钱中确实有用于海军的,譬如恢复水操旧制和筹建昆明湖水师学堂这种冠冕堂皇的名义,以及沦为为御船拉纤的小货轮等等。这些花销毕竟有限,而且又有和外国签订的合同,款项上都有收据,不能多加,碍于大清的面子,也不好意思串通外国人作假账,所以好几年都没有报销成功。最后,慈禧太后不得不请出了恭亲王来负责报销。
恭亲王也没有好办法,需要摊派的钱数太多了,他督办了一个多月,最后不得已,便授意底下的办事官,把购买的那几艘船上的物件,每一种的单价都翻了几十上百倍。最后,连一条吸水烟时所用的纸捻子,价格都加到一两多钱银子一条,才算了结这场荒唐的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