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宋代时候的孩子能够拿到多少的压岁钱?
小朋友最关心的一个话题都是压岁钱。在讲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陆游。一说陆游,相信大家都能想起来他写的一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写的。陆游的晚年比较悲壮,比较苦闷,但是他小时候却过得很开心。
陆游的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他爷爷叫陆佃,做过礼部侍郎,相当于教育部副部长,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的好朋友;他爸爸叫陆宰,做过转运副使,相当于副省长兼财政厅厅长,而且还宋朝最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学生;他有一个舅姥爷,名叫晁补之,是苏东坡的学生。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少游、张明道、晁补之。陆游的妈妈跟李清照一样,是个才女,会写诗会填词,非常欣赏秦观秦少游,所以给儿子取名叫陆游,字务观。什么是务观?就是要像秦观学习,长大了务必要成为秦观那样的大作家。后来陆游为什么能成名成家?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跟他这么好的家庭条件其实是有很大关系的。
说到这儿我要插一句: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以为我之所以隆重介绍陆游的家世,是想说明只有豪门子弟才能出人头地。我没有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所熟悉的宋朝名人,像包拯啊、苏轼啊、欧阳修啊、黄庭坚啊、王安石啊、李清照啊,如果你仔细研究他们的家世,几乎全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包拯的爸爸包令仪是虞部员外郎,相当于厅局级*;欧阳修的爷爷是南唐大臣,虽然他爸爸死得早,但他妈妈是大家闺秀,出身名门望族,知书达礼懂教育;黄庭坚的爸爸也死得很早,但他跟着舅舅长大,他舅舅是个市长;苏轼的爸爸虽然大器晚成,没当过什么大官,但他经济条件好,在四川眉山是个地主;王安石的爸爸王益是江宁通判,相当于南京市副市长;李清照就更不用说了,爸爸李格非是著名作家,写过《洛阳名园记》,她公爹赵挺之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
宋朝的科举考试非常公平,一是实行糊名考试,不容易作弊;二是无论贵贱都能参加,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照样可以考举人考进士。从理论上说,平民子弟出人头地的应该很多很多,可是我用四年时间读完了《宋史》,发现能进入《宋史·列传》的平民子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大臣的上一代就是大臣;绝大多数诗人的上一代就是诗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这种现象让咱们平民子弟看了之后简直会感到绝望。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绝望。大臣的孩子为什么更容易成为大臣?诗人的孩子为什么更容易成为诗人?这里面是有道理的。什么道理?就是人家孩子接受的教育要远远超过平民的孩子。现在我们一听到“官二代”这个词,就会想到高俅的儿子高衙内,不学无术,欺男霸女,开车撞了人,先把自己老爹亮出来:“我爸是李刚!”其实这只是个别现象。在宋朝,官员比平民更加重视教育,从小就教孩子认字、读诗,给孩子请最好的家教。就拿陆游来说吧,他爸爸在他四岁时就教他认字,在他六岁时就教他写诗,而且还把著名词人曾几请到家里教陆游写作文,后来又请了一位音乐家教陆游练琴。普通老百姓有这个条件吗?肯定没有。即使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理念。
我觉得教育理念比经济条件还要重要,对孩子有耐心,注重言传身教,从小开拓孩子的视野、格局,让孩子快乐、自信、有爱心,即使不花很多钱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一样能让他变成一个了不起的人。换句话说,平民子弟照样能出人头地,关键是看咱们做家长的有没有这个教育能力。
好了,一说到教育就把话扯远了,咱们接着说陆游的故事。
陆游有一个姨妈,也是个才女,嫁给了吴越国王的后代子孙。这个姨妈的婆婆更加了不起,她是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秦国公主,也是宋朝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位公主,活了八十六岁。秦国公主从北宋一直活到南宋,陆游出生以后,这个老公主还很健康。陆游六岁那一年,过年的时候,去姨妈家里走亲戚,见到了他姨妈的婆婆,也就是这个秦国公主。公主一瞧,这小孩虎头虎脑很可爱,就跟陆游聊天,陆游问一答十,反应敏捷,还给老太太拜年。老太太高兴坏了,给陆游发红包。发的什么红包呢?“饼茶一銙,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
大家注意,说到这儿,终于跟压岁钱扯上关系了。饼茶一銙,饼茶就是小茶砖,銙就是皮带扣,饼茶一銙,就是像皮带扣那么大的一块小茶砖。个头很小,但那可是贡茶,是皇帝送给老公主的礼物,老公主又把它送给了陆游;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就是说一百二十枚小金币串成一大串,挂到陆游的脖子里,给陆游当压岁钱。
大家注意这个数字: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老公主为什么要给陆游一百二十文,而不是一百文、二百文或者四十文五十文呢?这里面蕴含着一个好口彩:“吃百二。”福建的朋友一定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所谓吃百二,就是祝你活到一百二十岁。老公主发给陆游一百二十枚小金币,意思就是祝陆游健健康康,长命百岁,一直活到一百二十岁。
宋朝人过年,在除夕那天晚上,一定会把一百二十文铜钱串在一起,做一个大大的铜钱项链,放在孩子的床头上,让孩子大年初一戴到脖子里。
自家父母给孩子的压岁钱是一百二十文,如果孩子去别人家拜年,是不是也能拿到这么多压岁钱呢?一般不是。陆游去姨妈家走亲戚,给老公主拜年,之所以能拿一百二十文压岁钱,主要是因为老公主特别喜欢陆游,并且这个老太太特别有钱,所以出手大方,不光给得多,而且给的还是金币。普通人家哪有金币?都是铜钱嘛!
宋朝老百姓给别人家的孩子发压岁钱,一般都是按年龄来发。比如说小明今年七岁,他去小强家拜年,小强的爸爸会给他七文铜钱;小强今年九岁,如果他去小明家拜年,小明的爸爸会给他九文铜钱。也就是说,宋朝压岁钱主要是跟着小朋友年龄走的,所以宋朝人管压岁钱不叫压岁钱,叫“随年钱”。什么是“随年”?就是跟着年龄走啊。
现在小朋友只有在过年时候才能领到压岁钱,宋朝的小朋友却能领两次,一次是过年的时候,还有一次是过冬至的时候。
我这本书《在宋朝过的那些年》第二章就是讲冬至。宋朝人非常重视冬至,其隆重程度几乎不亚于过年。宋朝人过年放七天假(当然,到了南宋就改成五天假期了),过冬至也是放七天假,都是大黄金周。宋朝人过年要守岁,过冬至也要守岁,冬至守岁叫“守冬”,也就是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一夜不睡,一直熬到冬至到来。宋朝有一句谚语:“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爷就是爸爸,小朋友在冬至守岁能让爸爸长寿,在新年守岁能让妈妈长寿。
宋朝的小朋友过冬至除了守岁,还要“馈冬”,也就是在冬至那天早上端着一大盘子礼物去邻居和亲戚朋友家里馈送,比如说送一碗饺子啦、送几个苹果啦、送两块年糕啦,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人家收到礼物,就要给小朋友压岁钱,给多少呢?还是根据年龄,你五岁就给五文,你八岁就给八文,跟过年时的压岁钱完全一样。
铜钱的购买力并不算高。宋仁宗在位的时候,一文铜钱的购买力就相当于现在的*钱。一个十岁的孩子去馈冬,人家给他十文压岁钱,折合人民币才五块钱,所以说跟现在相比,宋朝小朋友的压岁钱实在是有点儿少。不过宋朝人的亲戚朋友关系网比现在大得多,除了叔叔大爷姑姑姨妈这些近亲,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天看来七杆子都打不着的远亲,亲戚多了,压岁钱也能积少成多,小朋友勤快一些,嘴甜一些,拜年的次数多一些,最后一样能变成小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