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建筑 德昂族民居有何来历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竹楼的正门一边搭有晒台,用以晾衣服和晒谷物。屋顶是用山茅草编成的草排覆盖。屋脊有草制的装饰物,类似内地寺庙屋脊上的“宝鼎”、“鳖鱼”等,风格独特。在主楼侧边,一般都建有附房,用作堆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据说,明、清时住居芒市坝的德昂族的房屋,质量比现在的好,是穿斗的木屋架,木板楼,四壁与内部都是用平直、光滑的木板围成。

但这些建筑物在一八一四年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战争中被烧光了。镇康地区现今的住宅与德宏地区相同,但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还保留着几个大家庭,即三五个或十余个小家庭同住于一幢长方形的大屋中。这种大房子,一般一幢要占地四五百平方米。到*,保留下来的一幢大房子的遗址长约五十米,宽约十五米,占地七百五十平方米。楼的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间,各户之间用竹壁间隔,并在每户的住间旁设有招待佛爷及客人的地方。

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

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睛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