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美台断交 美国副国务卿在机场遭围殴
1978年12月16日凌晨,美驻台“大使”安克志等赶到蒋经国的寓所,代表美国*通知蒋经国,美国决定在1979年1月和*正式建交,并和“中华民国”*断交。
上任当天接到“坏消息”
1977年1月20日,卡特出任美国第39届总统。当时,苏联正与美国争夺全球霸主的地位。为了遏止苏联的扩张势头,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地位,卡特上任伊始,便试图与*建交,并3次派人到中国谈判建交事宜。
1978年5月20日,68岁的蒋经国在盛大的典礼中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就在他“就职”那天,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赶到北京,商谈中美建交事宜。
得知此消息,蒋经国当即召来美国驻台“大使”安克志,向其表达强烈*。安克志事后向华盛顿方面如实反映了情况,但没有任何效果。安克志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个人认为卡特*的举动,就像直接打了蒋经国一巴掌。
听到断交消息受打击
但该来的总是要来,1978年12月16日凌晨2点左右,时任*“新闻局长”宋楚瑜给蒋经国打来电话,因为美国“大使”安克志有“很重要的紧急事件”要向蒋当面报告。蒋经国意识到是“那件事发生了”,心情沮丧的他穿着睡衣坐在客厅,和随后赶到的宋楚瑜以及*“外交部政务次长”钱复一起等待安克志。
1977年11月,蒋经国(中)接受美国National Review总编辑巴克力(左)专访,钱复(右)当翻译半个小时后,安克志带着美国驻台“大使馆”政治参事班立德来到蒋经国的寓所。安克志代表美国*通知蒋经国,美国决定在1979年元月和*正式建交,并和“中华民国”*断交。
听完安克志照会的蒋经国是什么反应,有多种版本。第一个版本说,蒋经国面色平静地告诉安克志,“美国将会后悔这项决定。”第二个版本说,蒋经国非常愤怒。第三个版本来自于李敖,他在2007年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说,蒋经国在听完照会后,竟然伤心地哭了起来。
不管哪种版本是真的,有一件事情是再明确不过的,就是与美国的“断交”,对蒋经国的打击非常大,他40年如一日写日记的习惯,也因此停止。而且从此凡是半夜打来的电话,都被蒋经国寓所里的人视为“不祥之兆”。
安克志和班立德告辞后,蒋经国立即命人通知前“总统”严家淦、“行政院长”孙运、“总统府秘书长”蒋彦士、“外交部长”沈昌焕等人前来开会。会上,“外交部长”沈昌焕因为要对*与美国的“断交”负责,提出辞职。而将在几天后举行的“公职人员增补选举”也因“国家重大变故”而停止。
美国与*“断交”的消息传出后,*发生了**。连续两天,成群的人聚集在美国“大使馆”、驻台美军俱乐部和“大使”官邸前,表示*。一时间,石块横飞,有人还焚烧了美国国旗和汽车。最后,台海军陆战队不得不发射催泪瓦斯才将人群驱散。
美副国务卿在机场挨打
1978年12月27日,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抵达台北。机场上,只有钱复带着几个人迎接,场面极为冷清,与昔日美国高官“访问”*时的热闹场面大相径庭。
克里斯托弗的车队刚刚驶出机场大门,就被一群“*民众”拦住了去路。油漆、鸡蛋、烂泥、西红柿、石块纷纷袭来,车队*停了下来,*的人群中,有人爬上车顶,乱踩乱跳,有人试图掀翻车辆。克里斯托弗乘坐的那辆车的车窗被一块石头打破,一个人冲过来,一记拳头打在克氏的脸上,克氏的金丝眼睛被打碎,脸部被玻璃碎片割伤。
这时,美方的便衣人员冲过来,将攻击者拉开。半个小时后,攻击突然停止了,克氏的车队才得以离开。事后,美国*因此提出强烈*,要求*当局对美国代表团的安全“负完全责任”。
美国刚*完,第二天清晨,一场更大规模的“*”在台“外交部”前的广场上发生了。两万多人高喊反美口号,并以踩踏花生的方式发泄对美国总统卡特的不满(卡特出身于美国南方佐治亚州一个小镇的花生农场里)。这场示威迫使当天的谈判延迟。
12月29日,蒋经国终于接见了克里斯托弗。他们的会谈在极其冷淡的气氛下结束。双方最后只是商定,美台各成立一个工作小组,在华盛顿继续谈判“断交”后事。12月31日,*驻美“大使馆”降旗,*“外交部”宣布同美国断交。在此前几天,美国驻台“大使”安克志已经向蒋经国辞行。美国与*的官方关系由此正式结束。
挨了打的克里斯托弗1992年出任克林顿*的国务卿,为克林顿总统的对外政策出谋划策。在克林顿执政的8年内,中美关系虽然几经波折,但在双边关系最敏感的*问题上,克林顿*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