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鲜为人知的故事 绝密状态下讨价还价
1979年1月1日,对峙了近30年的两个大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美两国关系掀开了新的一章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虽然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但由于“那次对话还不完整,美国仍然正式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的合法*”,所以中美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仍然十分有限。
1977年1月,4年一次的政治季风又在大洋彼岸刮起,随着福特总统的卷铺盖走人,美国第39任总统卡特正式走马上任。4月30日,美著名学者亨廷顿等智囊人士呈交总统一份外交文件,建议未来两年内实现对华关系正常化。当时,美国政界和舆论界人士虽大多赞成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但赞成与*断交的为数寥寥,往日国会内外的“援蒋集团”还顽固反对与中国建交。8月22日,卡特派国务卿万斯来北京执行探索性使命,摸摸中方在实现关系正常化方面的条件。万斯来华后提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后须保证美国同*的贸易、投资、旅游、科学交流以及其他私人联系不受影响,并允许美*人员继续留在*;他还表示美国关心*问题得到和平解决,希望中国不要诉诸武力。万斯方案概括起来就是把*与美国之间的“大使馆”降格为联络处,而让中美之间的联络处升格为正式外交代表团,即“倒联络处方案”。
其实,“倒联络处方案”在美国内部就不被看好,认为它鲜有成功的机会。果不其然,该方案一亮相便遭到中方的断然拒绝。*副总理会见万斯时直截了当地指出:“如果要解决,干干脆脆就是三条:废约、撤军、断交;为了照顾现实,我们还可以允许保持美台间非官方的民间往来;至于*同中国统一的问题,还是让中国人自己解决。”后来中美建交时,美台双边事务不得不改由美方的“美国在*协会”和*的“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这两个非官方机构代理。
绝密状态下的讨价还价
万斯访华虽然没有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达成协议,但有助于卡特*更好地理解中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坚定立场。随着苏联在全球各地的扩张,卡特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决定派遣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1978年5月20日,布热津斯基抵京,他带来了美国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的月岩标本和卡特总统的亲笔信:“致*:特备月球岩石标本一份赠送给您和中国人民,作为我国共同追求更美好未来的象征。吉米·卡特。”布与*会谈时商定,尽快就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展开谈判。
其后,两国在绝对保密状态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讨价还价。在北京,中方同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进行了激烈的唇枪舌剑;在华盛顿,布热津斯基与中方代表(先是韩叙,后是柴泽民)进行了反复的口舌之争。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美方终于接受了中国有关*问题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作为交换条件,中国不再提“解决*”的口号而改称“统一祖国”,并同意《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不立即废除,而是在1979年末该条约法律生效期满时自然终止,所以建交公报中用了“终止”而不是“废除”字样。
12月16日上午7点,中美双方同时在北京和华盛顿公布了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馆。
中美建交时,有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中美双方就此各自发表一个声明,美国在声明中表示它期待*人民拥有和平的未来,关心由中国人民和平解决问题;中国在声明中指出,*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方式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二是售台武器问题,美国在谈判中曾提到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方将继续有限度地向台出售防御性的武器;中方坚决反对,该问题因而相持不下,暂被搁置起来。中美建交留下的“后遗症”,后来成为笼罩在中美两国上空的一片浮云,不时影响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在华盛顿收到*的亲笔信
中美两国建交伊始,*就决定亲自到美国走一走、看一看。1979年1月28日(农历大年初一)8点左右,*和夫人卓琳在“一路顺风”的祝愿声中,健步登上了中国民航的一架波音707飞机。29日上午10点整,卡特总统在白宫南草坪为*访美举行了正式的欢迎仪式。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白宫前面的旗杆上,与美国星条旗一起与风共舞。卡特和夫人陪同*和夫人登上了镶有红地毯的讲台,军乐队高奏中美两国国歌,并鸣礼炮19响。这一切表明,美国*是把*作为一个友好国家的*首脑来接待的。检阅仪仗队后,卡特兴致勃勃地致词说:“副总理先生:昨天是旧历新年,是你们春节的开始,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是人们走亲串友的时刻,也是团聚和和解的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同样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
在华盛顿期间,*意外收到了42年前*主席写给他本人的一封亲笔信,叫人拍案称奇。事情原委是这样的,美国著名记者(《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位夫人海伦,三十年代亦是美驻华记者。1937年,海伦从西安出发,只身前往延安采访。当时正逢**开会,因此她见到了*、*、朱德等40多位**。遗憾的是:她未能见到任弼时和*。当时,这两人已率部队前往云阳镇,待命开赴抗日前线。海伦不甘心就此止步,拿出西方记者特有的穷追不舍劲头找到*,请他帮助想想办法。于是,*挥笔给任弼时和*写了一封介绍信,全文如下:
弼时、小平同志:
斯诺夫人随部队一起赴前方,作为战地记者,向外写报道,请在工作、生活诸方面予以协助和关照。
致礼
*
1937年8月19日
海伦如获至宝,急急忙忙带着这封信赶到云阳,没想到任弼时和*又率部开拔了,海伦只好失望而归。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美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几度浮沉,任弼时更是在1950年10月就英年早逝了。但海伦并没有灰心,她始终坚信并期待有一天能把*的这封亲笔信当面呈交*。获悉*来美后,海伦喜出望外,当即从家乡康涅狄格州赶到华盛顿,向美国国务院提出谒见*。她终于如愿以偿了,见面时第一句话就是:“找了四十多年,您真难找啊!”*热情地握住海伦的手,亲切地说:“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记者啊,我早就听说过你,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才见面。”然后,海伦兴奋地把42年前*的那封亲笔信交给了它的收信人。在场人士无不十分感动,摄影记者连连抓拍中美友谊史上这一弥足珍贵的镜头。
军方首脑的第一次交往
中美在安全上首次进行重大合作是有关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事。*访美期间向卡特通报了中方即将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消息,双方为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磋商。2月16日中越战争打响后,美国迅即通过美苏热线告诫苏联,不要采取任何可能恶化目前局势的行动。卡特还不放心,紧接着又写信给勃列日涅夫,警告苏联如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美国将在军事上作出反应。由于中美双方未雨稠缪,苏联终于未敢贸然对华发动战争。
中美军方首脑的首次交往发生在1980年。1979年12月苏军悍然入侵阿富汗,对中美安全构成了重大现实威胁,促使两国在双边军事关系上采取相应的步骤。1980年1月5日至13日,应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部长徐向前的邀请,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
华。这是自1949年以来美国第一位国防部长访华,也是中美两国军事领导进行的首次正式交往。布朗访华反映了美国国内一种越来越强烈的看法,即一个军事上强大的中国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应加强同中国的军事合作,以提高中国军队抵御苏联入侵的能力。布朗访华取得了重要成果。
作为对布朗访华的回访。5月25日至6月6日,我国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耿飙率团访美,双方就战略问题和美国出售装备、技术的可能性及限度等,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决定把对中国出口从“Y”类(华沙条约国一类)变为“p”类(像南斯拉夫那样“友好的不结盟国家”,扩大对中国出口的商品范围,允许中国购买运输机、远程通信装备和军用直升机之类的敏感装备。年底美国国防部宣布,批准向中国出售包括防空雷达、运输直升机、车辆及电子检测设备在内的辅助性军用装备。这标志着中美军事技术合作正式形成。
首任驻美大使的珍贵回忆
和平一如蓝天中的白鸽、晴空下的橄榄枝,中美关系能有今天,与老一辈革命家和外交家的呕心沥血密不可分,其中自然包括我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先生。柴先生1916年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一个平民家庭,1933年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五十年代初任北京市*秘书长兼北京市“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曾先后任我国驻匈牙利、几内亚、埃及、泰国和美国等5国大使。柴大使在美期间有几件事令他没齿难忘。
第一件事是中美宣布建交引起轰动。1978年12月15日晚6时(华盛顿时间)发布中美建交新闻之前,全世界都被蒙在鼓里。消息公布后,各国新闻记者顿时成了无头苍蝇,忙成一团,他们因拿不到第一手材料,于是就直奔中国驻美联络处而来。晚7时,联络处为一拥而进的几十名记者举行了一个短短的新闻招待会,会后柴先生慨叹地说:“都说美国人保密观念不强,但事实是保密保得太好了,简直震动了整个世界。”
第二件事是交割大使官邸。1979年3月1日,柴泽民正式就任*首任驻美大使。柴大使上任伊始,就要求美方将*外交官邸移交给中国。但美方抹不下与*几十年交情的面子,竟违背国际惯例要中方自己解决。为此,柴大使耗费了许多口舌和精力,但还是未能如愿。最后,*居然把应该移交给*的外交官邸,以10美元的罕见低价“卖给”了一个叫作“中国之友”的组织。叫人哭笑不得。
第三件事是*领队*“生病”。里根竞选时为迎合国内反共亲台分子,曾表示要恢复美在*的官方联络处。里根获胜后邀请了*代表团参加他的就职典礼,*中常委秘书长蒋士彦应邀赴美捧场。这一举动显然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精神。柴大使为此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严正交涉。但国务院回答此事不归他们管。他又前往白宫,白宫答复说客人是国会邀请的,而国会*有几百人,每人都有权邀请代表团,因而根本无从找起。柴大使情急之下抓住国务院不放:“如果*代表团参加,我就不参加了。”这一招真的吓住了国务院,堂堂中国大使不出席总统就职典礼,传出去可不得了。就职典礼前两天,有人捎话给柴大使说“*代表团因为领队突然‘生病'住院,不能参加总统就职典礼了”,柴大使听后开心地笑了。
第四件事是巧妙化解反华示威。一次柴大使到田纳西州演讲,出来时,门口围着一群来自*的华侨孩子,他们打着旗子喊不太友好的口号。柴大使抬头看看天空飘洒着的雨丝,四两拔千斤地对他们说:“你们太辛苦啦,应该打个伞来喊。”*者听了,直愣愣地站在那儿,脖子好像被突然掐住了一样,怎么也喊不出来了。
20年弹指一挥间。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和美国总统克林顿成功实现了互访。两国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访美期间,借助他本人的修养和魅力,把一个开放的中国和新一代*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美国人民面前。放眼未来,尽管中美两国在个别问题上仍可能发生一些龃龉和磨擦,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美关系总体上将进入较为正常和平稳发展的新阶段。人们有理由相信:黄河和密西西比河,无论各自源头在哪儿,最终都将流向宽阔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