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游 急救常识必备锦囊

车祸:口鼻眼耳出血不可堵

“节假日是车祸高发期,不要随意搬动伤者身体,特别是昏迷的人,以免造成病情的加重。”钱欣医师提醒说,车祸中最严重的就是颅脑损伤,如果碰撞部位大出血,家人可以用干净毛巾进行压迫止血,但在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钱欣医师强调,颅脑受伤的车祸伤员,颅内出血将引起血水从口、鼻、眼、耳流出,家属往往会拿东西堵,堵住了很容易引起颅内感染。这些特殊部位流血就是要让血水自然流出。如果车祸伤员已经昏迷或出现恶心、呕吐、嗜睡、抽搐,应立即送医院抢救。送医院时,应注意保护颈部。

骨折:不要随便翻动病人

外出郊游时,由于不小心跌倒、摔伤而造成骨折十分常见。人们习惯用手去揉捏伤处,以为可以减轻疼痛。其实,这样很危险。骨折时其折端可能较锋利,按、揉、挤、捏都会刺破局部血管导致出血,或是刺伤周围神经、肌肉、韧带等,从而进一步加重伤情。

救护骨折病人的关键是,不要随便翻动病人,更不能让可能是颈椎骨折的患者做抬头或扭头等动作。搬运护送伤员要采用木板或门板等硬担架,并用绳子或绷带把伤肢固定住。如果只是足部扭伤,应采用冰块等冷敷,使水肿、疼痛减轻,24小时后再热敷,以促进水肿的吸收。

溺水:先学会心肺复苏

很多外出的人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没错,每年的长假出游儿童安全事件总是层出不穷,因此大家务必看好孩子,当然掌握急救方法在紧急时刻能比等医生来更管用。

钱欣说,儿童意外伤害中有一半都是溺水,其中,溺水儿童中有近30%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广大市民对急救知识的缺乏,使很多溺水儿童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难以抓住。

“溺水后,首先应让溺水者脱离危险水环境,把口、鼻的污物清除掉,使气道通畅。接着是控水处理,即家长单腿屈膝,将小孩头朝下俯卧放在单腿上,通过抖动大腿或轻拍背部,将吸入肺或胃中的水倒出来。通过控水处理没有效果,就需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有人溺水时,第一目击者往往只会拨打120,等待救援。”钱医生说道。

能掌握心肺复苏的只有少数人,因此大多数溺水者错过了前3到5分钟的黄金抢救期。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开始心脏复苏,其成活率就高,否则,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等严重后遗症或死亡。

中毒:强酸强碱不能催吐

据钱欣医师介绍,每逢节假日,医院收治的中毒患儿主要有3大类:误食含毒动、植物如河豚鱼、发芽土豆、生扁豆、毒菌等;吃变质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药物或毒物保管不严或使用不当,使小儿误服。

“食物中毒的共同点是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误服药品中毒,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会出现惊厥或昏迷。”

钱医生告诉记者,当发生急性中毒,应分秒必争地立刻进行抢救,以免失去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抢救急性中毒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接着尽快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如清洗被污染的皮肤、除去污染的衣服、脱离有毒的场所。最后是用一根筷子、匙柄或手指头进行催吐,让孩子张大嘴,轻轻刺激其咽喉,引起病儿反射性呕吐动作,将胃中的东西吐出来。如果刺激咽部仍不吐出,可先让孩子喝温开水或温盐水然后再刺激咽部。

同时,钱欣医师强调,在给强酸强碱中毒者催吐时,通过食道呕吐出来的时候还会二次灼伤食道和喉咙,体质虚弱者不能催吐。可以给患者服用牛奶和鸡蛋清,同时立即求医。

其他:几种常见疾病的急救

心绞痛: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出外游玩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发生心绞痛切不可随意搬动,应迅速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以缓解病情。

胆绞痛:旅途中若摄入过多的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容易诱发急性胆绞痛。发病时应首先让患者静卧于床上,迅速用热水袋在患者的右上腹热敷,也可用拇指压迫刺激足三里穴以缓解疼痛。

急性肠胃炎:由于旅游途中食物或饮水不洁,极易引起各种急性肠道疾病。如出现呕吐、腹泻和剧烈腹痛等症状可选择痢特灵、黄连素等药物口服,或将大蒜拍碎服。同时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诊治,并将其排泄物按防疫要求进行消毒处理,以防传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