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 打仗还是需要点赌性
王邑最大的弱点就是求稳怕赔,因为怕赔,围城时不敢过河,几十万人马包围不了一座县城;因为求稳,不敢在敌人援兵到达后阵前转移阵地,结果被13个人就敢突围的刘秀恶狠狠地坑了一局。
估计大新王国CEO王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他身边浴血奋战,把儿子性命都搭上,死乞白赖要陪自个儿入黄土的大司空王邑,非但不会感动,甚至连多看一眼的胃口都未必有。因为,要不是这位王大司空的一场昆阳之战,把CEO先生的“风险投资”败光,老王家父子两代几十年的血汗,好不容易建立的大新,何至于刚过15岁,就稀里糊涂给折腾完了?
要说这昆阳之战,王邑打得可是够寒碜的。
话说公元23年,河南南阳一带,打着大汉旗号的绿林军攻城略地,王莽见势不妙,就派王邑召集各地驻军在洛阳集结。王邑先将绿林军击退至昆阳(今河南叶县),然后乘势追击,逼进昆阳城北。绿林军由王凤守城,后来当了东汉光武皇帝的刘秀带13人偷偷混出城东,调集定陵、郾县守军1万多人回援。刘秀以3000兵力两次偷渡昆水,从城西迂回到王邑大营背后,自己带1000精兵正面进攻。王邑让主力原地待命,只带1万人马迎战,结果战败后被三路绿林军内外夹击,阵脚大乱,加上老天跟着捣乱,又是雷暴雨又是发大水,结果输得一败涂地。
史书上说此役王邑有40万大军,王凤、刘秀才2万人出头,虽不无夸张,但众寡悬殊是肯定的。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绝对有利的战场态势,打出个七零八落的败家仗,真窝囊。但其实王邑战略战术还是有不少闪光点的。
当时河南绿林遍地开花,几十个县里分散了不下10万人,王邑既不分路剿匪,也不贪攻城池,而是一出阳关就咬住绿林军里最集中、最精锐的王凤、刘秀部不放,一路从阳关追到昆阳。在那之前,王莽大军胜仗也打了不少,但基本都打成击溃——绿林本就是散兵游勇,根本就不怕击溃战,您前脚鸣金凯旋去吃慰问酒席,他后脚就聚拢了到处骚扰。牢牢咬住对方主力紧追不舍,务求全歼,的确是彻底解决内乱问题的最佳途径。
王邑大军刚到昆阳城北时,王凤等几名绿林大将曾经乞降,王邑坚决不答应,这被不少评论家认为不合兵法:将敌人逼上绝路,不得不玩命。其实当时王邑兵力有把握全歼。但遣散吧,他们没吃的回去还得*;收编吧等于埋了个定时炸弹;继续攻击,从长远看,是最佳方案。
刘秀攻打大营时王邑不让大军一齐出动,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首先战斗在营区爆发,地形逼仄,人多根本施展不开,只能添乱;其次,对方是精锐部队,而王邑的大军却是由各县地方军临时拼凑的部队,训练程度低,相互协同少,如果让他们一起出击,非乱成一锅粥不可。可见,王邑并不是个不懂军事的糊涂蛋,那么他怎么会输这么窝囊?其实,他输就输在几个节点上。
全军攻打昆阳时,并没有围攻,而是在城北跟推剃头推子似的一线平推,不但让刘秀13个人轻松混出城去,后来还让绿林援兵抓住破绽来了个迂回。昆阳南面是一条昆水,当时正是发水季节,王邑显然是怕分兵渡河,一旦出个意外,就会血本无归,这才将全军傻乎乎地窝在城北。
刘秀援兵发起反攻时,王邑挑选少量精兵的策略没错,让大队人马原地待命稳住阵脚也没错,错就错在战场没选好,不但人多的优势在特殊战场环境下压根儿使不上劲儿,还给人家乱中搅局、内外夹攻,硬生生留了个天大的破绽。其实以王邑的优势兵力,面对变化了的敌情,完全可以暂时放弃攻城,全军转移到比较开阔的有利地形重新布阵;如果他和昆阳的王凤会合,那就变成40万对2万的正面对垒,会牢牢捏着胜利通行证。
打仗有时候是需要赌性的,王邑最大的弱点就是求稳怕赔,因为怕赔,围城时不敢过河,几十万人马包围不了一座县城;因为求稳,不敢在敌人援兵到达后阵前转移阵地,结果被13个人就敢突围的刘秀恶狠狠地坑了一局。人有时还真需要那么点赌性,否则一辈子都跨不过人生的某道坎儿,弄不好过了这村,就再没这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