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李广不受重用 个人性格因素和皇帝关系不大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于是,冯唐和李广两个人都成了历史名人。

这两个人在《史记》中都进了列传,两个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直郁郁不得志,年纪一大把了,都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所以没能谋个高官显爵。

冯唐留名的是他的嘴皮子

冯唐的故事比较简单,先大致说一说吧。

汉朝的时候,还没有实行科举制,朝廷选拔官员,一般是三个途径。第一个是封荫制,也就是祖上有人做了官的,特别是有了爵位的,子孙可以凭着出身去做官。第二个是凭战功,汉朝经常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作战,有了战功,便可以升为武官,时机合适的时候也可以由武转文。第三个途径,则是举荐,比如人品好,声望高,孝顺父母,学识渊博等。冯唐就是靠第三条路做的官,他因为非常敬孝父母,被举荐做了郎官,那时候是汉文帝在台上。

前面说过,郎官是汉代的预备役官吏,主要是在皇宫里打杂,做一些看门赶车的杂活,干这些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被举荐做郎官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大概五十岁左右吧。

有一次文帝经过冯唐的“办公室”,看到有一个白须飘飘的老汉在里面“办公”,就问他: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咧?家在哪里呀?

冯唐回答说:我是代郡人。

汉文帝因为曾经做过代王,就攀关系说:我也在代郡呆过咧,听说那里出过一位名将叫李齐,很是厉害,他在巨鹿打仗的情形,威风得很。现在我每次吃饭时,都会想起巨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您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这时候就开始装逼了,他回答文帝说:李齐这小子啊,我当然知道,他其实不咋地,还比不上廉颇、李牧呢。

廉颇、李牧是什么人?赵国一时无二的名将啊,那是谁都能随便比的么?当然,冯唐随便地提一下他们的名字,逼格瞬间爆表,唬住文帝了。

果然,汉文帝问:老人家您凭什么这样说呢?

冯唐继续吹牛:俺爷爷在赵国时,担任过大将,和李牧的关系铁得很。俺爹从前做过代国的丞相,和李齐那小子也是哥们。所以嘛,他们这些人有几斤几两,老汉我自然知道。

汉文帝听得惊呆了,哇靠,宫中藏龙卧虎啊,随随便便一个糟老头子,就是将门之后,名臣之子,这怎么得了?我就打发他做一个小小的郎官,别人知道了,还会说我糟蹋人才的。他心里一面盘算一面随口说道:唉,真是可惜啊,我偏偏得不到像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怕匈奴吗?

冯唐这时候已经完全没大没小了,对皇帝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汉文帝很不高兴,问:您凭什么认为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

冯唐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出征时,会趴下来推着车轱辘,承诺“国门内的事我决断,国门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俺爷爷说,李牧统军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拿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驱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援韩魏,要不是后来郭开在赵王面前陷害他,他被杀了头,赵国和秦国之间的胜败还很难说咧。如今俺听说魏尚做云中郡太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后来仅仅因为算错了数字,多报了六个敌军的人头,陛下就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看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是个好皇帝,听了他的吹牛兼讽刺,不仅没有再生气,还赶紧检讨自己,马上表示要改过自新,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魏尚担任云中郡太守。同时,文帝也不想再继续担着埋没人才的罪名,把小小的郎官提拔为车骑都尉。都尉这个官,不大也不算太小,相当于郡一级的地方长官了。从郎官到都尉,文帝对冯唐已经算破格提拔了。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没见冯都尉做出什么成绩来,二十年一晃过去了。

汉景帝即位后,让七十多岁的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做了没多久,也不知道为什么原因被免了职,一转眼,又十三年过去了。

汉武帝即位时,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于是向天下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一代名臣”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路都走不动了,自然是不能再做官了,于是汉武帝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嘿嘿,又是郎官。

司马迁在结尾时写道:冯遂也是一个有奇才的人,是我的好哥们儿。

原来如此,“一代名臣”冯唐入传,其实也不是他会装逼,只不过是他的公子和司马迁关系好而已。历朝历代,啥事不需要靠关系?

这样凭关系被司马迁吹嘘的,不只是冯唐。李广也是一例,而且这一例如此特别,以至伤之深,爱之切。

司马迁有一个哥们,叫李陵。武帝时的某一年(前99年),在对匈奴的一战中兵败,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灭了李陵全族。(李陵的故事,且等到老衲看《汉书》时,视其价值再看是否详述,这里就不展开了。)作为李陵的哥们,司马迁上书武帝为李陵叫屈,汉武帝二怒之下,把司马迁给阉了……

李广是李陵的爷爷,于是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李将军列传》。

李广的脾气远比他的战绩大

李广的故事很长,择其要点而述之。

关于家世。李广的祖先有一个叫李信的,是秦朝的将军。当年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王发兵攻打燕国,后来追杀燕太子丹并将丹活捉的,就是这个李信。秦国完蛋后,李家也跟着没落了,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没落,秦以武立国,国中将军何止千万,所以在秦国(朝)做一个将军,也不是特别了不得的事。反正到了李广的时候,他爹是陇西成纪的一个县太爷,也算是个官宦人家了。李家以武起家,世代传习箭术,所以李广的箭射得是那么回事,这也就成了后面吹嘘他的资本,这是后话,后面再说。

关于官职。文帝十四年的时候,李广和他的堂弟李蔡一起,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去攻打匈奴,慢慢因为积累军功,两个人都做了郎官(这就是老衲前面说的当官的第二条道路),职务是武骑常侍,大概就是陪着皇上骑马打猎的骑兵侍卫。稍晚他们一点的,有一个文笔不错的叫司马相如的,没什么军功,花了点钱,就买到了这一个位置,说明这个位置并没有多少含金量。

就这样熬了七八年吧,熬到文帝死了,景帝继位,李广熬出了头,凭资历外调到陇西做都尉,和五十多岁的冯唐一样,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武官。再之后,转任骑郎将,相当于平调吧。

没多久,七王之乱发生,周亚夫率兵平乱,李广也跟着去了,任骁骑都尉。在平乱的战斗中,李广立了点军功,但他私底下接受了梁孝王给他的“将军印”,所以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只是让他转任上谷的太守。

这是为什么?因为梁王是地方诸侯,当时地方诸侯虽然有一定的官员任免权,但是大一点的官的任命权是在*手里,“将军”这个职位,不是地方诸侯能够封的。就算地方能封,在“七王之乱”的敏感时刻,一个地方诸侯随便封武将为将军,那是有*嫌疑的。何况梁王也确实有*之心,接收了这个将军印,那便是视同向梁王效忠了。就凭这一点,**没砍李广的脑袋,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况还让他去当太守,那是天大的恩情了。

继续列举李广后来的官职吧。在后来的十来年里,李广一直在边境的各个郡巡回地任太守,分别当过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的太守,都是和匈奴接壤的边境,这样一直到景帝死掉。汉武帝继位后,改变了和匈奴以和亲为主的外交方针,开始积极备战。李广在边境熬了这么多年,也熬成了一个关于匈奴方面的专家,武帝把他召到*,担任了未央宫卫尉,这个官,怎么说呢,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说大,按秩级来说,属于九卿之列,是二千石的官员;说小吧,其实就是*警卫局的局长,手下管一些站岗放哨的“*保镖”,和皇上关系近倒是近,其实没什么实权。

汉武帝当上皇帝之后的第八年,搞了一个“马邑之谋”,想诱歼匈奴,但失败了。当时李广以卫尉出任骁骑将军。汉武帝第十五年,李广正式出任戍边的将军,在一次战争中,李广被匈奴生擒,部队全军覆没。李广逃了回来,论罪当诛,于是花钱赎罪,李广被贬为平民。

李广作为平民,闲居了两三年,后来战事吃紧,朝廷正在用人之际,于是再度起用他,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没过多久,前123年,这时是汉武帝上位后的第19个年头,李广补缺任郎中令。郎中令这个官,也是九卿之一,管的事比较杂,其中也包括宫中禁卫,还有管理各个大大小小的郎官,还有谏议的职责,还包括政事顾问,同时有一定的人事权,相对卫尉,职责宽泛了一些。第二年,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再次出任后将军,开到前线和匈奴作战,打了两年,也没有立下战功。后来在与匈奴左贤王的一场遭遇战中,以四千对四万,几乎全军覆没,在张骞的援军赶到后,李广才得以生还。此次战斗,功过相抵,李广既没有升,也没有降。

再过了两年,前119年,汉武帝大举进攻匈奴,这时候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主动请战,但武帝因为他年纪大了不放心,不太愿意派他出去,后来拗不过,勉强同意,但叮嘱卫青和霍去病等将帅对他多“照顾”一点。出战时,李广被卫青安排为侧翼部队,迂回掩护,结果迷了路,无功而返。事后,军中追责,李广把迷路的责任一个人扛了下来,在即将进行军事审判前,李广自杀。

终其一身,李广最大的官是郎中令兼后将军,为二千石级。爵位,无。

关于战功。基本上,李广没什么战功,虽然司马迁笔下李广如何如何不得了,但他就是没有战功。历任皇帝也不是瞎子,不会掩没他的功绩的,以至于到了最后汉武帝都看不过眼,以“运气不好”给他找台阶下。

且看和他同时入伍的堂弟李蔡,一起参军,一起做郎官,后来到景帝时,李广在边境做太守,李蔡已经因军功成为二千石的京官,等到武帝的时候,李蔡的部队在对匈奴右贤王的战斗中,击毙匈奴数百人,俘虏匈奴一万五千人(非战斗人员),立下大功,被封为乐安侯,后来还做了四五年的丞相,位居三公之列。一些曾经李广的手下,乃至于普通士兵,后来都有因军功封侯的,单单就只有他,四十年如一日地虚度年月。

按李广自杀前的说法,他在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里,和匈奴作战有大小七十余次。四十多年,七十多次,上天不是没有给他机会,皇帝不是没有给他平台,但的的确确,他就是没有战功。如果说一年两年三年,乃至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次两次三次,乃至于一十次二十次三十次,没有机会,还可以说是运气的问题,但四十多年七十多次都没有立下战功,反倒多次全军覆没,还被匈奴生擒,那就不是机会的问题,而应该是水平的问题了。

那么,李广的水平到底怎么样?

关于水平。我们还是忠实地按李广的同情者司马迁的记载来,《史记》载,景帝时,有一次,皇帝派了一个宦官到李广的部队去监军,宦官带着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看人家人少就去欺负人,结果三个匈奴人射伤了宦官,还几乎杀光了几十名骑兵。宦官逃回来,李广咋咋呼呼地要去给宦官复仇,只带了一百名骑兵就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孤军深入近百里,虽然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但却陷入了几千名匈奴骑兵的包围圈。幸好匈奴以为这是汉军的诱敌之计,没敢对他们下杀手,放了他们一马。由此可见李广的轻率和鲁莽。

武帝时,李广调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任长乐宫卫尉。两人都是由边境郡守调任的,在边境治军时,李广训练部队不重纪律,行军布阵*散漫,也没有警戒的号令,军队的军事文书也简陋得很。相反,程不识非常严谨,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军中文书齐备,一切都有章可循。程不识虽然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但也从来没有败过,因此获得了“不败将军”的美称,不像李广,动不动就全军覆没。和程不识的这种稳扎稳打的战术相比,李广的军队只能是游击部队,是不可能进行大兵团作战的。李广参加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对匈奴作战,大军五路出击,武帝和卫青不让李广领导正面的军队,只让他率领辅助部队,未尝没有道理。后来东汉马援有一句评语:“效程不识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李广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关于技能。李广的箭法特别好,飞将军射虎,这是李广最为人们熟知的故事。说是有一次他出去打猎,看到草里面有一块石头,他以为是一只老虎,就用箭射它,结果箭头射进了石头里面。等他发现这是一块石头而不是老虎后,他也为自己能把箭射进石头感到惊奇,于是再射,就再也射不进石头里了。这,也只是一个传说罢了。唐代王昌龄有一首著名的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人有说这首诗就是称赞李广的,其实不然,王昌龄这首诗写的是卫青,和李广并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一个“飞将”,让不少后人表错了情。

在老衲看来,飞将军李广,其实也就是一个勇武值稍高,但统率值很低的蛮将,个人英雄主义充斥头脑,带兵打仗却是一介莽夫,如同水浒中的李逵,勉强一点比喻,接近于张飞吧,但他和张飞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最后说说李广的人品。司马迁在评价那个后来做了丞相的李广的堂弟李蔡时,说李蔡的名声相比李广差得很远,而且人品在下等之列。这是很不公平的,真实历史中李蔡虽然不是政绩卓著,但也属于中上之资,军功也有政绩也有,于国于民做了不少实在事,只是后来犯了皇族的忌讳才被诛。反观司马迁评价颇高的李广,我们用史记中的两个故事来作一品评。

故事1.李广晚年曾向星象家王朔抱怨:“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有没有做过自己觉得很后悔的事?”李广说:“我在当陇西太守的时候,有一次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罪过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故事2.李广被擒后逃回来,因罪被免为平民后,他和已故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在蓝田,常到南山中打猎。曾在一天夜里,他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实行宵禁的时候)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和他一起赴任,一到军中,李广就把霸陵尉给杀了。

看看,一代名将飞将军,心胸狭隘至此。司马迁这还是看在李广孙子和他是好朋友的份上,笔下已经容情了,不然,不知是何等不堪。

综上所述,靠吹嘘的冯唐易老,为人轻薄的李广难封,但这一切,又能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