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齐国最兴盛时期在位的却是昏君宣王
《滥竽充数》这篇小学课文,除了对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南郭先生进行了鞭挞之外,对齐宣王也暗含批判讽刺意味。一个不会吹竽的人,竟然混在王宫吹竽团里好多年没被发现,齐宣王作为领导自然难辞其咎,这糊涂官当得可够水准的。相反,对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则颇有好感,明察秋毫、雷厉风行,显然是个很不错的领导。
然而,查阅了齐国历史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齐宣王的官其实干得不错,他政绩卓著,使齐国的国力达到了历史顶峰;而齐湣王的官却实在干得不咋的,差一点就把齐国推进了亡国的深渊。在《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中,齐宣王是反面角色,而在历史真实中、在其整个一生中基本上却是正面角色,可称得上是“明君”;在《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中,齐湣王做得很好,而在历史真实中、在其整个一生中实际是个反面角色,是绝对的“昏君”、“暴君”。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历史为证。齐宣王执政时期,按大文化即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排名,齐国一直与秦、楚排在前三名,甚至大有超越秦、楚,独占鳌头之势;按小文化排名,战国时期齐国的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富裕;齐都临淄在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毫不夸张地说,齐宣王时期的齐国就是现在的美国,齐宣王时期的临淄就相当于现在中国的上海和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纽约;齐国的军事实力也一直保持在坐三望二甚至望一的位置,其军事理论最为先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仅《六韬》、《孙膑兵法》就足以笑傲古今;从学术、文艺、科技来看,齐国的水平和活跃度更为其他诸侯国所望尘莫及,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最早的社会科学院——— 稷下学宫;最早的行政百科全书《管子》;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最早的足球———临淄蹴鞠均出现在齐宣王执政时期的齐国。
而且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齐宣王时期出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大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开拓性的成果。如阴阳五行学说的大家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稷下黄老学派创立了以道法合一为基本特征的黄老之学;孟子、荀子将齐文化与旧儒学融合,形成了新的儒学等。
而齐湣王呢?刚上台的时候,还能保持住他爷爷齐威王、他爹齐宣王时代的余烈,灭宋、割楚,西摧三晋,威加强秦,自称“东帝”,使齐国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到了后期就越来越不行了,穷兵黩武,刚愎自用,残害忠良,亲信小人,于公元前284年,被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打败,使齐国到了亡国的边缘。后逃奔到莒,被楚将淖齿杀害。
齐宣王何以使齐国兴盛?齐湣王何以使齐国几乎灭亡?论个人能力,齐宣王不如儿子齐湣王;论一接手齐国的国力基础,齐宣王也不如儿子齐湣王,但齐宣王比儿子齐湣王强就强在最重要的一点上——— 胸怀宽广,尊重人才,善听广纳。对稷下先生,他不但给钱、给官、给言论思想*,而且多次认真倾听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颜斶、王斗等稷下先生敢当面骂他,孟子呛他几次“王顾左右而言他”,他都能容忍。甚至一个四十多岁丑得要死的外地女人钟离春当着朝臣的面让他下不来台;一个十多岁的小毛孩子闾丘昂死岂白赖地拦着他的车要求给个官做,他竟然都一一承受,不但没有大发雷霆,而且还一个请进宫当了王后,一个让他当了市长。一个封建社会初期的国君,竟然有如此广阔的胸怀,确实是令人敬佩的。
正是因为他大度、能容人,所以齐国人才力量雄厚,国力也随之飙升。而齐闵王在这方面,和他老爹相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特别是后期狂妄骄纵、专横跋扈,谁的话也听不进去。稷下先生们提意见,不听;宗室陈举提意见,不听;大臣司马穰苴提意见,不听;平民狐援提意见,不听。不听倒也罢了,还爱财如命、钳制言论,摧残甚至杀害人才,结果导致众叛亲离,内外树敌,丧国亡命。
结合齐宣王、齐闵王时期的历史和两人的性格特点,再回过头来看《滥竽充数》的故事,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正是因为齐宣王宽容大度,什么人都能容纳,“来的都是客”,南郭先生才能滥竽充数、蒙混过关;也正是因为齐闵王心胸狭窄,刚愎自用,一切按照自己的意志来,不能容人,南郭先生才只好逃走。齐宣王尽管在这件事上有小过,但大的方面无可指摘;齐闵王尽管在这件事上有小优点,但大的方面是有问题的。
宽则得众,尽管有时候“众”里难免有些鱼龙混杂;独则失众,尽管有时候“众”里确实有应该罢黜的人。大海,容纳几滴污水并不影响它的蔚蓝;小臭水沟,掏出几把污泥来也改变不了它的臭味。这就是深入研读《滥竽充数》,对我们做人的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