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生平简介 历史上宋武帝刘裕是个什么样的人
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曾吟咏: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诗词里提到的“寄奴”,也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因为刘裕被称为“刘寄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刘寄奴是刘裕的小名。宋高祖武皇帝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生于兴宁元年三月。京口(今江苏镇江)人,其先祖举家随东晋王室南渡迁居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刘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镇江。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南朝宋武帝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使得中原暂时告别了动荡的割据的局面,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刘裕执政期间,多有政绩,被明朝的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
刘裕的出身只是低微的寒门,这个刚出生便死了娘,又被爹抛弃的孩子便被寄养到了一位少妇家。也因此这个孩子得到一个小名:寄奴。他后来的大名,是刘裕。按《宋书·刘怀肃传》的说法,这位少妇是刘裕的从母。从母,是母亲的姐妹,也就是姨妈的意思。刘家“先前也阔过”。按《宋书》的记载,他是汉室宗亲,楚元王刘交之后。刘裕的祖父外祖父都是太守,父亲还是个小吏,按理说应该家境不错,但是他们的职官都是挂名的无实权,侨置太守,虚有其名而已。后因他的父亲刘翘早逝,家境更为贫苦,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
少时,刘裕家贫,以种地、砍柴维持生计,但他性格强悍、坚韧,喜冒险。少年刘裕跟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叛逆张扬,整天游手好闲,也不爱读书,略识几个文字,怎么看都是乡下的熊孩子,无半分帝王之相,但还算孝顺靠,卖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东晋孝武帝时,刘裕投身行伍,开始了戎马生涯。刘裕是个挺好赌的人,不管输赢都要去凑一番热闹,而投身戎马可能是他这辈子下的最大的一次注。
机会很快就降临到刘裕的头上,年少不谙世事的刘裕,初为北府旧将孙无终的司马,但是却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直到安帝隆安三年(399)十一月,孙恩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朝野震惊,刘裕在这场战役中吹响了号角。在平复孙恩的战争中,刘裕的出现惊呆了所有人。一名大汉手持长刀,如下山猛虎般扑向敌人,在他的前面,几千人如同受惊的羊群,正在四散奔逃,以一破千。这个创造奇迹的家伙就是刘裕,这一战之后,他再也不是京口那个卖鞋子的小贩,而成为了一名小军官。三十六岁的刘裕终于出头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开启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就在东晋*忙于对付孙恩之乱时,西边的昌明党内部三巨头之间也发生了重大变故。孙恩起兵,消耗了晋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虚,这给盘踞长江上游军事重镇荆州、虎视三吴、伺机而动的桓玄以可乘之机。桓玄完全控制了江、荆、雍三个大州,梁、广等州也依附于他。桓玄已握有东晋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疆域,成为最强大的地方*。*强大的桓玄,见到时机成熟,便举兵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收夺刘牢之兵权,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刘牢之惧祸而逃,后自缢身亡。刘裕为人机智有谋,见桓玄实力强大,只得暂投桓玄,因其勇敢善战,多次克敌致胜,屡立战功,刘裕在北府的名声很大,桓玄不敢轻视,愈加敬重刘裕。
一个堪称历史上最大胆的政变计划很快被制定出来了,刘裕和他同志们将分成四路,里应外合,一举消灭楚朝。但是桓玄的力量并不弱,楚军的反扑很快便就会到来,如何在紧迫的时间内迅速调动京口、广陵两地的人力物力,组建起一支象样的军队。面对这样的棘手的问题,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之下,刘裕十分镇定,他冷静地任命刘穆之为主簿,参与军事,安排部署一切妥当之后,刘裕向四方发出一篇慷慨激昂的檄文,声讨桓玄。这篇檄文写得慷慨激昂,收效甚好,仅在短短一天之内,一支一千七百余人的讨桓义军已经在京口组建起来,并在刘裕指挥下挥师西进。
刘裕起兵,京口、广陵两地已经被成功拿下,大楚帝国进入临战状态,后刘裕乘胜追击,挺进至罗落桥,因之前连续战败,楚军处于不利地位,本来就很不在状态的楚军,在刘裕军的猛攻之下斗志尽失,稍作抵抗便全军崩溃,桓谦、卞范之等大将都转身而逃,楚军大败。京口起事后的第五天,刘裕进驻石头城,晋帝国的临时看守*在建康城重新建立。刘裕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连败楚军让晋朝复生了。
405年,击败桓玄,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任刘为侍中、车骑将军、中外诸军事、徐青二州刺史、兖州刺史、录尚书事。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权倾天下。刘裕在历史上是个英雄人物,也算是个明君,但是刘裕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一个很坏的头,两年之内连杀东晋二帝(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而建宋,后来萧道成依样画葫芦,也两年之内连杀刘宋二帝。在这之前中国历史上还真没有杀死前君主的。
刘裕起自行伍,气吞万里,确实是一世人杰,但也因为行伍出身,对于政治问题缺乏远见,导致杀害人畜无害的晋安帝和晋恭帝,开此恶例,使南朝政治一直难免动荡。总的来说,刘裕的一生也是不亚于慕容垂的传奇,虽然是两种色彩不尽相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