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大姓是朱 第二姓在历史上也举足轻重
我们都知道明朝由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从此之后,*就改姓朱了。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最后的吊死在煤山的崇祯皇帝,说朱是明朝的第一大姓绝不为过,起码在明朝没人敢出来反对,而第二大姓就是杨。不是说姓杨的人最多,而是因为三个姓杨的人在明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个人是杨士奇。至正二十五年,杨士奇出生在袁州。杨士奇出生的时候,正是朱元璋老先生闹革命的时候,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杨士奇一家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在杨士奇八岁那年,杨士奇的父亲杨美去世了,杨士奇的母亲改嫁到罗姓一家。可大家都疑惑,这不是该改姓了吗?可是他的罗姓继父偏偏非常欣赏杨士奇,对待他比对自己的儿子还好,为他请最好的老师,还常常主动和他聊天,替他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可谓亦父亦师。可就在杨士奇十五岁时,罗氏继父被贬,杨士奇只能和母亲继续着漂泊的生活。杨士奇先后做过县衙助理,主薄,教书匠。
杨士奇为人非常讲义气,在他做教书匠的时期,母亲得病,家中经济拮据。他得知同村的好友家庭遭遇不幸,就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学生分一半给这位好友,并且还将自己的薪酬也分一半给他。起初这位好友也知道杨士奇还有母亲需要赡养,就拒绝了,后来经不住杨士奇一再推让,才知道杨士奇是真心帮助他,就毅然接受了。杨士奇母亲在得知这件事以后,非但没有责怪杨士奇,还表扬了他,“人穷志不短”。一直到三十五岁时,杨士奇才因为扎实的文学功底而被推荐为《太祖实录》的编撰。在编撰过程中,又受到当时的大文豪,《太祖实录》主编解缙赏识成为副主编,并最终成为明朝一代名臣。
第二个人是杨荣。杨荣出生于洪武四年,福建人,又名杨子荣。杨荣出生官宦家庭,整个青少年时期也没什么传奇故事。他的出名只因为一句话。朱棣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准备进入南京登基称帝,就在朱棣将要进入南京城时,杨荣拦住了朱棣的马,说了一句“你是先去拜谒朱元璋的墓,还是先去登基”,朱棣一听,自己要立牌坊的,差点被胜利冲昏头脑,跳转马头就去拜陵。之后,杨荣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朱棣在征讨蒙古时,将印信交给杨荣保管。
据说有一次晚上,杨荣值班,朱棣接到十万火急的军情报告,蒙古大军围住了宁夏,急急忙忙来找杨荣。杨荣看到战报后不慌不忙,因为他判断很快就会有第二份战胜的消息传来。果然,过了几天,捷报传来,朱棣对杨荣更加刮目相看了。
第三个人是杨溥。杨溥出生在洪武五年,是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中进士,跟杨荣是同学。不同的是,杨荣是朱高炽的老师,因此当朱棣登基后,就把杨溥关进了诏狱。我们之前讲过,诏狱是令明朝所有人闻风丧胆的地方。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左光斗,魏大中等人都是在诏狱中受尽折磨而死,诏狱简直就是明朝的酷刑实验基地。可杨溥进了诏狱却不一样。他每天都坚持学习,*的书籍匮乏,因此,杨溥从来不挑挑拣拣,什么都看。每天除了出出早操,被人锻炼锻炼之外,就是坐在牢房看书。*的人都以为他被关的神经病了,也没人理他。
有一次朱棣在批示公文的时候,突然问道了杨溥,身边的人回答,他每天都在牢里看书学习,还跟神经病一样早读晚读,搞得*都有人投诉扰民了。朱棣听到后嘱咐纪纲,当时的锦衣卫头领,要好好照顾杨溥。正是因为朱棣的这句话,杨溥在诏狱里待了十年,不仅身上没有任何伤病,还每天还吃好喝,关键是,在*的十年,杨溥是认真学习了十年,再次从诏狱出来的杨溥已经是脱胎换骨的人了。在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就将杨溥召入内阁,自此“内阁三杨”正是形成。
“三杨”内阁不仅帮助朱棣直隶国家,还将历经四朝,帮助朱棣的儿子孙子建立了明朝历史上最开明鼎盛的仁宣之治。不仅如此,三杨死后,他们的威名以及子孙后代对明朝的历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