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整形美容术

整形手术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一门相对神秘的技术。提起整形,我们往往会想到韩国的整形技术,认为这是一门现代医学技术。而事实上,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整形技术,人工“酒窝”、唇裂修补术等整形技术当时在世界上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手术疗法早在三国时期以华佗为代表的中医学家就开创了这门技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自然也概莫能外。

当人们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或者想要更完美时,整形美容术作为一种医学手段,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逐渐产生。翻阅史料可以发现,汉代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整形美容术的记载。而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体的整形美容术最初都是从耳环、鼻环、文身和人造图案等形体装饰开始的。

古人也用鲜鸡蛋清做面膜

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汉代以前就有了穿孔吊环术,即民间盛行以审美为目的的穿耳、戴耳环的习俗。

但最初的样式并非像现代这样的耳环,而是腰鼓形的,其戴法也与后世不同,它是从耳垂孔直接横插进去,露其两端在耳外,以显其美。之后,才逐渐发展为各种式样的现代吊环。

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的整形美容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东晋名医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与中医治疗学专著。该书共8卷,70篇,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在这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鲜鸡蛋清做面膜,以治疗面部瘢痕的方法。之后还有以猪蹄熬成胶体状物做面膜等多种方剂和方法的记载。

唐代就有人工“酒窝”

酒窝,亦称笑窝或笑大靥(yè,嘴两旁的小圆窝儿),可以在面部的许多地方出现,多数人出现在颊部,其次是在嘴角旁。

在我国古代诗人的诗句中,常把酒窝作为女性容貌美的象征。颊部的酒窝被东方女性认为是美的点缀,被西方人看作是女性魅力的标记。如今,随着整形美容业的发展,人造酒窝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你知道唐代就有人工“酒窝”吗?

唐诗中有“当面施圆靥”的佳句;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开两靥”的赞语。所谓“当面施圆靥”,就是以某种化妆品在嘴角处加两小点胭脂,取“两颊点妆靥”之意,仿若“酒窝”一般。但在中医书中对“靥”又有类似“痘痕”之解,在《普济方》和《卫生易简方》等医药书籍中还有许多“治靥方”的记载。当然,无论“靥”字作何种解释,都说明了其作为整形美容术的一种手法,至少在唐代已经被采用。

南宋时义眼术已相当高明

美容磨削术在我国起步也很早,其最早的史料记载见于北宋。

北宋时期有一部医书名曰《圣济总录》,由太医院所编,共二百卷,分66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圣济总录》里就记载了用玉磨治疗面部瘢痕的事例,成为现代磨削术的先导,在以后的医著中也都有类似记述,而国外最早的报道仅见于1905年。

义眼术(装假眼)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眼部整形美容术,在我国南宋时期就已出现,并留下了这方面的记述。如元代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所载,南宋时“杭州张存,幼患一目,时称张瞎子,忽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蔽于上,人皆不能辨其伪”。“巧匠”为张瞎子装假眼使“人皆不能辨其伪”,可见南宋时的义眼术已经相当高明,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南村辍耕录》的成书过程很有趣。作者陶宗仪勤于读书与写作,身上总是随身带着笔墨,就是下田劳作也不例外。辍耕时,在树下休息,就将收集到的各类史料、文献、资料,以及社会传闻、读书心得等记录下来,将稿子贮存在瓮中。前后写了10年,积了10瓮稿子。之后在学生的帮助下,抄录编纂,整理成书,共30卷,取名《南村辍耕录》。另有人说,陶宗仪为了记载资料,将树叶当做纸,《南村辍耕录》是写在树叶上的书。

唇裂修补术曾吸引琉球医生

《晋书·魏咏之传》中记载了“咏之生而兔缺”(先天性唇裂),后来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下有个医生,专门给人做修兔唇的手术。每次做完手术后,都告诉病人暂时只能吃稀饭,要注意少说话;唐代也有做兔唇修补的专家,名叫方干,因为唇裂修补术做得特别好,所以大家都叫他补唇先生。

明清时期的整形美容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明代《疡医准绳》、清代《疡医大全》等医籍中,都有关于唇裂修补术的记载。

清代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记载:“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以一锋刀刺唇缺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线订住二边皮,然后擦上调血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与大笑,又怕感冒打噱,每日只吃稀粥,肌肉生满,去其丝线,即合一唇矣。”从这一兔唇修补中,足见我国当时美容整形技术之水平。而在康熙二十七年间,琉球国曾派魏士哲医生来到中国福州,向福州名医黄金发学习唇裂修补术,回国后给皇室人员作整形美容术。

此外,《老子》有云:“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鼻子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的孔道。其美观与否,对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很重要。有大缺陷的鼻梁,自然需要修补。让人惊奇的是,在我国元代就出现了鼻梁修补术,可见古人对面部美容的重视。

缠足是一种有害的整形术

除了义眼术、唇裂修补术等古代整形美容的有益实践,在我国古代的整形美容术中亦有糟粕。

与古代西欧女性习以绫帕“束腰”和在18世纪后期英国女性效仿伊丽莎白一世女皇用铅粉搽脸以资美容,而造成众多妇女中毒身亡等有害美容类似,我国古代在贵族女性中也出现了“缠足”等整形美容术。据史料记载,南唐李后主“令宫嫔窘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于是宫女们竞相效仿,并很快普及到民间,到宋代已形成风尚。

这种另类的整形美容术给古代妇女的身心带来沉重的摧残,以伤害身体为美,实为一种陋习。

古代整形美容术发展缓慢的原因

我国渊远流长的中医发展史表明,包括整形美容在内的中医外科起步很早。

早在三国时期以华佗为代表的中医学家就开创了手术疗法,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期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受封建思想的禁锢,特别是礼教的约束。在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中,就宣扬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汉代之后,这种观念就深入人心且根深蒂固,因此整形美容就被认为是不孝无德的行为,以至封建统治机构下令禁作剖腹和尸解等“伤毁发肤”的医学举措,视之为洪水猛兽,这就阻碍了中医手术疗法的发展,使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日渐式微。

二是由于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历来只有天下的观念,而没有世界的意识。换句话说,当时中国看不到有一个世界,不知道中国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份子而已。这就导致了我国古代的社会及其文化长期处于封建的封闭状态,使医学得不到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借鉴,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三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代统治者对医学发展都不够重视。由于长期处于农耕文化,经济一直不够发达,致使统治阶级无力资助中医学的发展与创新,从而使包括整形美容在内的中医外科失去了应有的发展机会,起步早而发展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