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外交谈判 为什么总让李鸿章负责?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晚清的重臣,也是重要的外交负责人

他一生办洋务近三十年,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呈两面性,反面的是卖国贼,正面的是爱国者,不过当时的慈禧在李鸿章死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李鸿章从1863年2月,慢慢开始涉足外交工作

1870年调任北洋通商大臣,基本上成为清*外交工作的主要人物,1895年8月入阁办事

1896年初去欧美访问,归国后在总署担任要职,1900年担任同八国联军谈判的全权代表直至去世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和清*一系列外交失败相始终的

清末每一个外交失败,李鸿章不仅参与,而且为主要负责人,这也是李鸿章被骂卖国贼的症结所在

有意思的是,列强只要涉及外交谈判,只跟李鸿章谈

清*即使派别的人谈判,列强都要换李鸿章上来

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也是煞费苦心,很多条款都是他费尽心思谈出来的

尽管是不平等条约,但他也按照清*领导层的意思,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尤其是甲午战争后跟日本的谈判,中枪后依然勉力而行,气节让人佩服

然而李鸿章的外交手段虽然长袖善舞,但都是“以夷制夷”的简单思维

而且一味的忍气吞声和退让,缺乏国家战略思维

其实多年的外交经验,李鸿章自己也深知,弱国无外交

导致所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骂名全部由李鸿章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