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将军唐在礼赴海外阅兵得到了英雄般的礼赞
1919年6月28日,法国凡尔赛宫一片喧嚣。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终于要画上句号了。长达六个月的谈判,饱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们都希望这一纸文书能够换来永久的和平。
终于要签订对德合约了。
然而,在远东地区却氤氲着黑压压的乌云,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凡尔赛条约》签订的时候,民国第一外交家先生的车子正悄悄驶过巴黎街头,他的心情是复杂的,终于结束这长达六个月的煎熬了,国家交给他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方面希望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所有特权,尤其是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主权问题。但日本则希望接收德国在远东的一切特权和殖民地。英国和法国为了迁就日本,同意了将德国的在华的殖民地划归日本管理。
做为战胜国的一方,却还是未能收回自己的领土。正如电影《建党伟业》中的台词一样: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耻辱般的一天。
中国派遣了十余万劳工背井离乡远赴重洋参加一战,修筑工事。可战争胜利后,却等到这样的结果。
不知此时,还有没有人想起春秋时期那个可爱的宋襄公:那个为了不违背“国际道义”而做了俘虏的宋国国君。
不仅仅是劳工,中国也曾计划派遣远征军去欧洲作战,并任命唐在礼中将为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唐在礼将军在法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司令部,并且与法国交涉四万中国军队赴欧作战的问题。
只可惜,吝啬的法国人没能够给予中国军队财政与运输上的支持,这个计划无疾而终。
然而,唐在礼将军的先头部队却获得了各界的赞誉。
一位记者在报道中就根据中国部队在巴黎的状况做出过这样的设想:中国的军队曾饱受嘲讽,但是中国人的个人军事素质则受到过很多人的称赞,其中包括一位在威海卫率领过华人军团的英国人。只有在最好的指挥官率领下,中国人才能发挥出他们强健体魄,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奋不顾身,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能力。刚建立民国的中华民族现在有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抓住一个世界大战的机会来打败敌人和依靠协约国军的力量来组织自己的军队。
只可惜,中国的军队并没有真正的在欧洲战场亮相。
然而一战毕竟是结束了,中国也毕竟是战胜国。
早在1918年战争胜利之后,中华民国各界便开始准备庆祝胜利的仪式。
11月28日,刚刚上任不久的大总统徐世昌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此日正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感恩节,徐世昌出席阅兵式并鸣放礼炮108响。
新式洋枪洋炮装备的北洋士兵走过太和殿前,接受中外宾客的检阅。这次总统大阅兵,是展示北洋*崭新形象的绝佳机会。
在一群军官的簇拥下,身穿西式燕尾服、头戴礼帽的徐世昌沿着太和门台阶拾级而上,步履矫健而沉稳。
阳光照射在徐世昌那圈标志性的花白胡须上,使得63岁的他更显儒雅内敛。在频频向人群脱帽挥手致意后,徐世昌在周围众多外国使节的注视下,开始发表演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战胜国,也为协约国集团做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得到属于我们的荣誉。
1919年7月19日,英国举行和平日胜利大阅兵,中国人得到了英国*的邀请并如约而至。
同时出现在大阅兵中的军队,还有法国,美国,比利时,日本,葡萄牙等36个国家。其中人数最多的自然是东道主英国,军队人数达到数千人。其余国家人数几人,几十人,几百人不等。
在阅兵式中,中国军队显得尤为突出。虽然他们只有7人。
唐在礼将军领头,胸前挂满了战功勋章,手持马刀,目光坚毅,颇有中国古代的大将风度。紧跟在他身后的一名副官手持民国初年的五色国旗,身旁有手持马刀的另外两名军官护卫。
在后面的一名副官手持陆军军旗,也有两名军官护卫。
他们都骑着战马,军容严整,英姿勃发,燕颔虎颈,器宇轩昂,是经过严格训练和选拔的精英。在挤满人群和众目睽睽的伦敦大街上,他们得到了英雄一般的欢呼,这其中也有人发出惊讶的声音。
毕竟,英国平民没见过中国人,传说中的东亚病夫怎会有这样的气度。
笔者每每读到有关唐在礼将军在阅兵式中的表现,便会发出“我欲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感慨。总是莫名的被感动。
当我们向世界第一强国亮出自己的宝剑,得到的不是嘲笑而是尊重时,这才是对一个人,一个国家尊严的最大尊重。
我们可能落后,我们可能命运多舛,但我们不会低头,永不低头。
英国人邀请中国参加阅兵式,自然有他的道理。
中国对于协约国的贡献,应当说是很大的,自1916年5月至1918年11月,大约有14万劳工在战场服役,他们从事装运和卸载工作、建筑铁路、维修公路,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这期间,大约有4000劳工死于欧洲战场,不得魂归故里。
另外,中国还秘密为协约国运输枪支弹药,直接支援了欧洲战场,这些功绩都不容被抹杀。
有付出自然有回报,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趁着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收回了旧俄*从中国夺取的部分主权与权利,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逐渐瓦解了东北的俄国*。当然,随后被日本窃取便是后话了。
1917年12月,哈尔滨中东铁路路区发生了苏维埃武装夺权事件,北洋*趁机出兵,解除了工兵武装,恢复了哈尔滨秩序,并趁机收回了中东铁路的部分管理权和监督权。
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设问,是不是苏俄有意还给中国这些土地。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苏俄此时即便有心干涉,也无力回天了。因为苏俄的形式,太严峻了。不过自强者天祐,如果*不主动采取行动,这些权益是不会自己送上门的。
荣誉光环笼罩着首脑和将军,但世界不该忘记,那14万背景离乡、远赴重洋的中国劳工,以及那4000名不能魂归故里的基层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