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相互监督:男女乱搞会导致官员免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有不少的学者也用了如今的“三权分立”来形容,但是并非如同西方的那种立法,司法,行政独立开来,而是有另一套说法。中国古代的三权分立是指:决策,执行,监督。
而一般作为帝王和大权在握的官员,多是指他们处于帝国的决策层。而我们熟知的六部,属于执行层。而今天这文章来讲一下监督层。
所谓监督,它的目标当然是官员,因为百姓没什么好监督。中国古代的两个核心的监督的制度设计,一个叫“御史”,另一个叫“谏官”。区别在于,前者指监督官员并审理官员官司的组织机构;而后者是我们平时看电视的时候,每每有新的政令啊等等或者上朝的时候有议题争论,经常拿着笏(音同“户”,就是官员上奏时候手里拿的那根长长的东西)从人堆中站出来大声说“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blablabla”,对各种时事议题提出意见和对皇上的行为进行劝诫的那类监察官员,称之为“谏官”,我们最熟知的莫过于魏征了,他是谏官,并不是御史。
谏官很像如今的时事评论员,而御史却是要去查案审理,考核官员等具体事务,倾向于针对官员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有没有越权,有没有尽职尽责。同时,中国的官场深深受到文化界的影响,董仲舒和汉武帝出演的那出“独尊儒术”的戏,深深的影响了后来两千年的方方面面,比如司法领域(之前的文章提到过了),还有监察部门。读儒家经典,我们都能注意到,儒家再三强调,人重在于德行,故导致的后世对官员的审核,推崇德在才之前,要么德才兼备,要么有德无才也可以被接受,但是无德有才却很被人诟病,至少在史书上的评价,可能不会很好听。当然,中国的文化氛围发展出了这种专以道德标准来辨别官员优秀与否的特点,这会直接导致,官员的监督上,有以下几个原因能让御史们抓住把柄,进行弹劾:
1. 官员后院失火(家里的女人问题)
2. 管教子弟不力
3. 乱诬陷诽谤朝廷官员
4. 官员个人的人品和生活作风问题(其实这个还好商量)
用我们今天现代人的眼光看,笔者还是觉得,才能是最重要的。能称职,有助于经济发展的都是人才,个人私生活方面的事情,睁只眼闭只眼就是了,毕竟这并不影响大局,发展才是硬道理。
那御史制度大致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
1)话说在周朝的时候,行的分封之制,周天子脚下的地盘也需要有自己王国内负责司法的人,来帮助周天子维持秩序。(秦之前,行的封建制,每个王国都是独立的,各个王国内,都有自己的行政官员,有自己的税收,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周天子也只能有权管理自己王国的事情而已,不能乱干预别的王国的内政。)出现了最一开始的“御史”,“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周礼-天官》)。普遍有学者认为(《知网》上面讲到御史制度的都会提到),最一开始,御史是又执政又司法,又应该是有检举功能的,就是一开始说的“三权”并没有分离,执行和监督权没有太明显的分开。
2)秦汉时期,中国的第一个统一大王朝才建立起来,这个时期的御史制度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也出现了“三权分立”的趋势。
秦朝和西汉的初期,*正式设立“御史大夫”,除了监察,同时也是副丞相,或者候补丞相。西汉的49个丞相,其中有23个是之前御史大夫替补上位的。
一般要极大的削官权,多得靠改朝换代的时候比较容易把这件事给落实了。在东汉光武帝的时期,“御史台”这个机构出现了,专门只管监督百官而已,不再管理行政的事情了。
3)唐朝之后,更可怕的是,御史们被授予了“风闻弹事”的权利,就是御史们可以在吃早茶的时候,不小心听到什么民间对某某官员的八卦,御史们可以先不用查的,直接写书上奏弹劾这个官员的,然后再去验证它正确与否。即便事后查清楚了这八卦子虚乌有,御史不会被责罚,至少大家都知道了这件八卦,管他有没有,在家里或者跟同僚一起喝酒喝高了,没事再拿出来说说扯扯淡,那官员的名声也就大打折扣了。
4)宋朝的时候,因为中科举,就得给官做嘛,跟唐朝不一样,唐朝中了科举,但是官员数量一定,如果没有空缺,一般就跟我们今天考了大学拿了证书却找不分配工作是一样的。宋朝就是考了大学拿了毕业证书,国家就给安排工作,所以官员数量及其庞大,御史官员的责任就变的更重了。宋朝君主还添油加醋,要御史们每个月规定必须弹劾至少多少人,这个算是他们这个官职的“业绩”。如果不能达标,御史们是会被处分的。这个就高了吧,所以宋朝御史挺积极,经常没事,也得硬整出事,而且一旦有官员被一御史弹劾,立马其他御史都争先恐后一起弹劾该官员,以增加这个“业绩”,加上御史乱弹劾,一般不会咋滴。比如王安石变法那会,有好些御史弹劾的,就是王安石的各种八卦人品等,谏官则弹劾各种改革事宜的不好之处,双管齐下,加上“业绩指标”,奏折便哗啦哗啦地不断送到龙椅前,真是愁死皇上了。皇帝冒着那么大的舆论压力,继续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不容易。
最后我们来看真实的故事。
宋朝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御史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善。宋朝官员数量实在庞大,而且官员流动性很高,比如宰相这个官职。宋朝官场有不成文的规矩,宰相被御史弹劾,请自觉立马下岗。所以官员流动性高,跟御史的积极工作又是有点关系的,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皇帝的心思,靠增加官员流动性预防官位垄断,削弱官权,才能保障君权。
宋真宗时期,有一名颇受重视而且刚正不阿的宰相陈执中。能在那么多官员中脱颖而出当宰相的,能力自然不用质疑,而且他为人比较公正,比如他的女婿来求他给安排一职半差的,他直接的回绝了,“职位是国家的,不是我老陈家的”。还有其他的事迹都能看出这是位品性和能力都不错的宰相,德才兼备啊。但是他的落马,却是因为自己家里出了状况。
简单的说就是家里的小妾心理有点变态,看侍女伺候得不太好,就体罚到侍女忍受不了自杀了。御史们一看,有花边新闻,管他的,就上奏了,奏折哗啦哗啦地就呈上去龙椅了。
天子脚下的人命案,还是得重视的,虽然是自家的侍女奴仆死了,司法官员还是得来掺一脚的。可惜最后审判结果是无罪啊,因为侍女算是家里的物品,不能太当回事。御史们可能是对这份判决很不满意,可能感觉自己“建功立业”的目标没达成,(御史们私底下还是会炫耀自己弹劾成功了多少大人物的,弹劾宰相可是很重要的炫耀资本的)也可能是重视人人平等的道德观念,总之,他们在继续苦苦挖掘下一条八卦。
果然没多久,八卦来了,不知道是不是菜市场听到的,说陈宰相跟自己家的侍女私通。这个就在严明的等级社会里不允许了,私德败坏,身份不匹配,男女关系不能瞎搞呀。这跟今天落马官员一般的原因无外乎“贪污”“不正当男女关系”,是一样一样的,个人私德会直接称为落马的有力理由。
因为舆论压力实在大,御史和谏官这群负责监督的官员,雪哗哗的奏折又来了一波进攻,陈执中一看,看来此时不走人,日后这群言官很可能又不知道何时,再挑起什么波浪来,自己也中老年了,也可以退居二线了,就自动把宰相之位退了。这事才算了结了。
所以宋朝当官,真是不好当,可能在高位,还没把椅子坐热,就被各种攻击了,毕竟高处不胜寒,而且很可能御史也只是想“完成指标”,“不辜负组织的栽培”,并非被弹劾的官员真的做得很差。
所以御史的制度发展到中后期,其实真的很怪异,然而这一切又都是皇帝设计和授权的,作为统治者,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大臣之间的制衡,御史和谏官没有实权,不能直接插手朝政,他们负责官员的监督举报,负责时事评论,他们有议政的权利,但是不能授予行政的权利。这又是帝王心术的生动体现了,也是中国司法从私德入手去考核官员的这种司法特色,毕竟本职工作,循规蹈矩,一般也不会出什么大差错。但是个人品行却又容易出纰漏而被群而攻击,官员花费大量时间内耗,如今看来,还是挺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