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怎么治疗

每个宝宝都是家庭的希望和父母的未来,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健康的成长,现在很多的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的情况!婴儿黄疸是怎么回事呢,婴儿黄疸怎么治疗呢,生活中大家对于婴儿黄疸都有多少的了解呢?婴儿黄疸怎么办呢,看看下文详细的介绍吧!

目录

1、小儿黄疸是怎么回事 2、病理性黄疸儿适宜哪些食物

3、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4、新生儿黄疸的特点及区别

5、怎样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 6、新生儿黄疸的危害

7、黄疸复发的症状 8、黄疸的中医分型有哪几类

小儿黄疸是怎么回事

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而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尤其多见于肝脏、胆系和胰腺疾病。

正常血中胆红素不过17μmol/L(1.0mg/dl),如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仍未能察见黄疸时,可名为隐性或亚临床黄疸。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①胆红素生成过多

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

②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③胆汁排泄障碍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

小儿黄疸的症状是什么

小儿黄疸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①黄疸基本症状之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②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③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④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病理性黄疸儿适宜哪些食物

1、山楂

据《福建中医药》杂志1966年2期介绍,用北山楂治疗黄疸17例,均收到良好的退黄效果。具体方法是:全部采用单味北山楂肉,开始1~2日内,日用量为60克,第3天起减少,以开水浸泡当茶饮服。

2、 梨子

梨子能清热、解毒、消痰。它含有维生素C1、B1、B2、烟酸和糖,据马文飞《食物疗法》中介绍:“治黄疸病:雪梨,洗净切片,浸入食醋中,每次吃梨2个,1日3次。”

3、西瓜

患黄疸者小便发黄,宜多吃西瓜,或每日2~3次,每次饮西瓜汁1碗。

西瓜能清热解毒,利小便。

4、猕猴桃

性寒解热,适宜阳黄者服食。崔禹锡《食经》云:“和中安肝,主黄疸。”

小儿黄疸可能是什么病

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小儿黄疸的饮食注意事项

小儿病理性黄疸并不少见,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预防黄疸恶化,跟饮食有很大关系,在饮食方面有哪些禁忌呢?

禁食哪些食物

1、胡椒:凡湿热型黄疸之人忌食之。《本草纲目》云:“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对湿热型黄疸之人来说,多食则易增剧病情,助长湿热之邪,黄疸不易退去。

2、龙眼肉:甘温果品。《本草汇言》说它“甘温而润,恐有滞气”。湿热性黄疸应多食清淡利湿之物,龙眼肉滋腻助热,不利湿热之邪的排泄,故阳黄与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3、鹅肉:民间视为大发之物。唐代食医孟诜认为“多食令人发痼疾”。明·李时珍也指出:“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中药大辞典》中说:“湿热内蕴者勿食。”阳黄为湿热型黄疸,故多食鹅肉则弊多利少,甚至有弊无利,加重病情。

4、羊肉:性温,味甘,黄疸之人多为内有湿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泄而发黄。《金匮要略》中早有告诫:“有宿热者不可食之。”黄疸之病屑“内有宿热”之疾,法当忌食。《随息居饮食谱》也早有告诫,认为“疸病均忌”。

5、鸡肉:性温,味甘,黄疸多属肝胆湿热内蒸,饮食宜清淡不宜温补。《医林纂要》认为鸡肉“肥腻壅滞,有外邪者皆忌食之。”实际上内外有实邪者皆当忌食,清代食医王孟英就明确告诫:“疸症忌之。”尤其是湿热偏重的阳黄之人,更不宜食。

6、醍醐: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能滋阴、养营、润燥,而黄疸或为寒湿为患,或为湿热蕴结肝胆,而醍醐滋腻养阴,不利湿邪排泄。这正如《随息居饮食谱》所言:“中虚湿盛者均忌之。”所以,无论阳黄或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7、蚶肉:性温,味甘,有补血温中的作用。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湿热黄疸者不宜多食,他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蚶,多食壅气,湿热盛者忌之。”阳黄之人为湿热内蕴肝胆,故当忌服。

8、白酒:又叫烧酒,属于一种烈性酒,含酒精成分高,在体内要经肝脏被氧化分解。由于烧酒性属火热,纯阳毒物,黄疸之人饮之,势必加剧邪热更甚。同时又直接损害肝细胞,加深黄疸。所以,黄疸病人切勿饮酒,尤其是烈性白酒。

9、人参:性温,味甘,为温热性补气强壮食品,有助热上火动血之弊。黄疸之人多以湿热之邪为患,尤其是急性黄疸之人,多屑中医热证、实证,宜吃清淡利湿之物,忌吃温热补益之品,尤其是人参,甘温助火,阳黄之人更应忌食。

10、鸡蛋:性平,味甘,为高胆固醇食物。《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多食动风阻气,……疸、痞满,皆不可服。”因此,湿热型黄疸及寒湿型黄疽皆不宜食。

11、南瓜:为甘温益气之物,多食有阻遏气机之弊。《本草纲目》认为“多食发黄疸”。清·王孟英也认为“疸痢胀满皆忌之”。故阳黄之人湿热壅滞者,应忌之。

此外,阳黄者忌食辣叔、榨菜、大蒜、肉桂、丁香、茴香、葱、韭、生姜等辛辣之品,忌食糯米、大枣、荔枝等黏糯滋腻之物;忌食马铃薯、豆瓣等易致胀气的食物;也忌食动物油、肥肉、狗肉、海鱼、虾子、以及黄芪、紫河车、黄精等补益之品。阴黄之人还应忌食螃蟹、螺蛳、蚌肉、柿于、香蕉、莼菜、生地瓜、生菜瓜、苦瓜等生冷性凉食物。

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小儿常见的疾病,但是多数的新妈妈们可能不知道,只要做好相关的护理还是能有效的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下面给大家介绍孕妇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怀孕期间饮食要注意

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婴儿全身症状的观察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保护婴儿

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观察婴儿的变化

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留意婴儿黄疸情况

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什么是黄疸

新生儿黄疸较其他月龄更为常见,这主要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新生儿常见的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宝宝出生后一切正常。可是3-5天后,宝宝的脸却黄了,而且有越来越黄的趋势。这是怎么回事呢?没关系,多半是由于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特点及区别

每个孩子的到来都给这个家庭带来很大的快乐,可是如果孩子发生了疾病,做家长的是很担心的,比如说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很多的父母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黄疸这种疾病在初期是比较好治疗的,所以一旦发现有这种疾病请及时治疗,那么新生儿黄疸的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特点

一、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正常新生儿几乎都有。其特点是:

1、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微带黄色,尿稍黄,无不适表现,第4-6天黄疸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第10-14天黄疸消退,早产儿可能延至第3-4周消退。

2、血清胆红素测定值偏高。

产生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体内产生胆红素过多,而肝转化、排泄胆红素能力差,致使胆红素堆积于血中而发生黄疸。因系生理现象,一般无需处理,可多饮葡萄糖水,促进利尿,排出胆红素。有些严重的黄疸可并发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引起永久性脑损害,所以一旦发现宝宝黄疸有所加重就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遗憾终生。

二、需要区别的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由疾病引起。其特点是:

1、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1周后出现,或黄疸消退后又复出现。

2、黄疸持续时间长超过生理性黄疸的时限。

3、黄疸过重,血清胆红素超过了生理性黄疸的数值。病理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胆道畸形、克汀病、头颅血肿等,一旦发现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医诊治,并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特点,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我们在了解清楚了黄疸的知识后就明白了,患上这种疾病不及时治疗的话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这种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与治疗。

怎样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以出现皮肤黄染。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决定的。如果黄疸的程度较轻,属于生理性黄疸。家长不必过分紧张。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出生后4-6天是最黄的时候,7-10天以后逐渐消退。

家长在家里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呢

我们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染;躯*用手指将皮肤按压后抬起,观察皮肤黄染的情况,躯*皮肤黄染为中度黄染;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染,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是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必须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有严重黄疸的新生儿应警惕核黄疸的发生,特别是未成熟儿,月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一般可于重黄疸发生后12-48小时之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吮奶无力、肌张力减低、呕吐、不吃奶等症状,此时如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让孩子的黄疸病情减轻,我们要提醒家长的是:在早期时我们要尽早给新生儿喂养,让胎便尽早的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黄素,因为如果胎便不排出干净胆黄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的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多。

怎样看胎便是否排干净呢?主要是看胎便从黑色胎便转变为黄色胎便就是排干净了。另外一点就是要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判断新生儿液体射入是否充足的办法是看新生儿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儿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数不足,有可能他的液体射入不够,小便过少不利于胆黄素的排泄。

我们应当保证新生儿的液体射入,一般新生儿的胎便应当2-3天就排完了,这样就能减少其黄疸的程度。

新生儿黄疸的危害

黄疸是新生宝宝常见的问题,一般来说,并不需要特别担心,正常情况下孩子两周就可以消退,且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如果出现继发成病理性黄疸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这种情况的危害可不小。

需重视病理性黄疸的危害

专家解释,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家长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孩子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黄疸类型的简单判断

有家长会说,我怎么知道到底是什么类型的黄疸呢?其实这是可以进行简单判断的。下面就是两种黄疸的区别。

1.生理性黄疸:黄疸色不深,妈妈会发现宝宝的食欲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错,没有过多的吵闹现象。在7~10天的时候就会自然消退。

2.病理性黄疸:宝宝出现黄疸时间过早,或者症状过重、延续时间长,这个时候就要怀疑是病理性的黄疸。

黄疸的四大致病因素

黄疸在生活当中还是较为常见的,身边有人一旦出现了黄疸,便会开始非常紧张,认为这是患有非常严重的肝病,其实是否如此还要从黄疸的病因进行介绍,下面我们就来对黄疸的病因进行详解。

1、肝细胞黄疸:肝脏发生病变,肝脏把间接胆红素转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削弱,使得血清胆红素含量升高。

2、妇女在妊娠时候和新生婴儿会出现黄疸,但是这是正常现象。

3、溶血性黄疸,输血血型不匹配、母子血型不符合、严重贫血、疟疾导致红细胞大量死亡破坏,引起的红细胞释放出更多的胆红素。

4、梗阻性黄疸,胆红素需要从胆管中排除,但是胆管阻塞后,胆红素无法全部排除,会逆流入血清中,引起血清胆红素高。

可见并不是出现黄疸就是患有严重的肝病,患有黄疸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更为关键,希望广大的患者朋友能够及时进行治疗并早日康复。

黄疸复发的症状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因人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黄疸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着实让家长们担心,而且即便治疗此病,还会有复发的可能。那么,黄疸复发又有什么症状呢?

1.皮肤瘙痒:黄疸伴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郁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癌肿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复发性黄疸等。部分肝细胞性黄疸者也可伴有皮肤瘙痒,而溶血性黄疸常无皮肤瘙痒。

2.发热:黄疸伴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同时还伴有畏寒。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时常先有发热,而后才出现黄疸。

3.腹痛: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绞痛或疼痛者,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与钝痛;肝脓肿或肝癌也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4.消化道出血:黄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时,多见于肝硬化、肝癌、胆总管癌、壶腹癌或重症肝炎等。

5.皮肤其他异常:如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肤有色素沉着,同时有肝掌、蜘蛛痣或颈胸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腹壁静脉显露曲张等表现时,多提示为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如皮肤有瘙痒抓痕、色素沉着及眼睑黄瘤等表现时,多提示为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患者一般皮肤色泽较苍白。

6.脾脏肿大:黄疸伴脾脏肿大时,多见于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贫血以及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等疾病。

7.肝脏肿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时,肝脏呈轻度或中等肿大,质地软,表面光滑,常有压痛;肝脏轻度肿大、质地较硬、边缘不整齐或表面有小结节感多见于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者其肝脏多呈变硬缩小表现;肝脏明显肿大或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结节感时,多提示为原发性肝癌。

8.巩膜及皮肤黄疸的色泽:根据黄疸的色泽可初步判断黄疸的病因或种类。巩膜皮肤黄疸呈柠檬色多提示为溶血性黄疸;呈浅黄色或金黄色时多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呈暗黄色或黄绿色时多提示为梗阻性黄疸梗阻时间愈长,黄疸呈黄绿色愈明显。

9.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与呕吐:病毒性肝炎者在黄疸出现前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同时厌油腻食物。长期厌油腻食物或者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发作者,多为慢性胆囊病变;老年黄疸患者伴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时应考虑系癌肿所致,且常伴有体重呈进行性减轻,甚至发生高度营养不良的表现。

以上就是黄疸复发的九大症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疸的中医分型有哪几类

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黄疸主要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临床上中医根据黄疸的病因一般将其分为五种类型,下面小编为大家一一介绍,希望它们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黄疸。

一、寒湿内阻

身目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二、胆道阻滞

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厌恶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三、瘀血停滞

身目色黄而晦暗,胁下症积胀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位出现红丝血缕,大便黑,舌质隐青或舌淡有瘀斑,脉弦涩。

四、热毒炽盛

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五、湿热内蕴

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药膳巧治黄疸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脾失健运,湿邪壅阻中焦,肝气郁结不能疏泄,湿邪郁遏侵入血液,溢于肌肤,因此发黄。其关键在湿,且与肝脾二脏尤为密切。所以,黄疸的治疗应以健脾利湿退黄为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食疗法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以下列举几则黄疸的食疗方,供患者选用:

牡蛎肉玉米须汤

鲜牡蛎肉100克,玉米须150克。先将玉米须洗净,切成碎小段,放入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备用。将鲜牡蛎肉洗净,用快刀斜剖成片,与玉米须药袋同放入砂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煨煮。待牡蛎肉熟烂,取出药袋,滤尽药汁,加葱花、姜末、精盐、味精各少许,拌匀,再煨煮至沸,即成。分2次服食,吃牡蛎肉,饮汤汁。有敛阴潜阳、滋阴养肝、清热退黄之功效。

蒲公英稠米汤

鲜蒲公英500克,稠米汤200毫升。鲜蒲公英捣烂后,用洁净纱布包裹,绞压取汁,兑入米汤中,拌和均匀。早晚2次分服,或当饮料,分数次饮用。可清热解毒,消退黄疸。

芦笋玉米须粥

芦笋50克,玉米须200克,薏苡仁50克,粳米50克。先将鲜芦笋、玉米须洗净,与薏苡仁、粳米同放入沙锅,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煨煮30分钟,粥粘稠即成。早晚2次分服,食粥,嚼服薏苡仁、芦笋。具有清热利湿,健脾退黄的作用。

茵陈蛋汤

茵陈100克,浓煎取汁300毫升,打入鸡蛋2个,加醋20毫升搅匀,煮沸食。每日一次,可清热利湿退黄。

田基黄煮蛋

鲜田基黄100克(或干品50克),鸡蛋2~3个。鸡蛋煮熟后去壳,再与田基黄同煎煮,饮汤食鸡蛋,每日分次服食。有清热解毒,舒肝利胆退黄的作用。

苦瓜猪肝汤

苦瓜200克,猪肝200克,黄酒少许,加盐、酱油,腌15分钟,冷开水冲淋后,加水共煮。具有清热利胆养肝的作用。

父母要如何护理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具体又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孩子食欲不振、不安躁动,体温可能也会有所上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有60%的足月产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那么新生儿黄疸要如何护理呢?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1、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观察大便颜色

如果大便成陶土色,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致。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出现伴随症状或大便颜色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3、尽早使胎便尽早排出

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高。

4、补充水份

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5、勤喂母乳

如果证明是因为喂食不足所产生的黄疸,妈妈必须要勤喂食物,因为乳汁分泌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勤吸才会刺激分泌乳激素,分泌的乳汁才会愈多,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吃不够或因持续黄疸,就用水或糖水补充。

适宜黄疸儿吃的食物有哪些

1. 田螺

能清热、利水。《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利湿热,治黄疸。”其性大凉,故适宜湿热黄疽者服食。民间有用大田螺10~20个,养于清水中漂去泥,捶碎田螺壳,取螺肉加入黄酒小半杯,拌和,再加清水炖熟,饮其汤,每日1次。

2. 金花菜

俗称母鸡头,原名苜蓿。每次用其根25~50克,煎水喝,1日2~3次,有清湿热,退黄疸功能,适宜阳黄者食用。《唐本草》云:“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苏州医学院编印的《中草药手册》中记载:“清热利尿退黄。”

3. 西瓜

阳黄之人小便发黄,宜多吃西瓜,或每日2~3次,每次饮西瓜汁1碗。西瓜能清热解毒,利小便。

4. 冬瓜

能利尿、清热、解毒,适宜阳黄之人服食。可用鲜冬瓜,不限量,随意煨汤喝。

5. 茭白

适宜湿热黄疸者服食,能解热毒、利二便。《本草拾遗》中早有记载:“茭白,去烦热,除目黄,利大小便。”可用鲜茭白30~60克,水煎服。

6. 玉米须

无论是溶血性黄疽,或是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或是肝炎引起的黄疸,均颇适宜。每日用干玉米须60~100克,煎水代茶饮。

河北《中医验方汇选》中介绍:“曾治两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症见小便黄,大便灰白,眼球及周身均现黄色,体温高,经用西药无效,后单用玉米须数日而愈。”另据1961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经验交流会议上介绍:“有二人误食野生植物‘招鸟棒’中毒引起的急性溶血性黄疽,即以玉米须1~2两煎服,分别于4~6小时后,尿量增加,黄疽减退而消失。”

7.螺蛳

适宜湿热黄疸者食用,有清热、利水、退黄的效果。《本草汇言》中记载:“螺蛳,解酒热,消黄疸。”古方亦多用之,如《永类钤方》中有:“治黄疸、酒疸:小螺蛳养去泥土,日日煮饮汁。”《小山怪证方》亦云:“治黄疸吐血,病后其身目俱黄,吐血成盆,诸药不效:螺十个,水漂去泥,捣烂露一宿,五更取清服二三次。”

8. 蚬肉

能清热、利湿、解毒,适宜湿热黄疸之人服食。《日华子本草》中说过:“蚬肉,利小便,下热气,解酒毒目黄。”可用新鲜蚬肉煨汤喝。

9. 蛤蜊

性寒,利水。《泉州本草》云:“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所以,用蛤蜊肉熬汤喝,适宜湿热黄疸之人。

10. 泥鳅

民间有食用泥鳅炖豆腐来治疗黄疸湿热小便不利的经验。据《黑龙江医药》1972年第3期中介绍了辽宁省盖县城关医院的经验:取活泥鳅放清水中养1天,然后放入100℃干燥箱内烘干,取出研粉,每服10克,每日3次。用此法治疗32例肝细胞性黄疸,结果全部治愈。

11. 鲤鱼

功能利水,适宜阳黄或阴黄者服食。早在《别录》中就有记载:“鲤鱼,主黄疸。”民间也多有用之。《吉林中草药》云:“治黄疸:大鲤鱼一条(去内脏,不去鳞),放火中煨熟,分次食用。”

12. 梨子

能清热、解毒、消痰。它含有维生素C1、B1、B2、烟酸和糖,据马文飞《食物疗法》中介绍:“治黄疸病:雪梨,洗净切片,浸入食醋中,每次吃梨2个,1日3次。”

13. 荸荠

甘寒清热,湿热黄疸者宜食。民间传统经验是用荸荠200克,打碎后,煎水代茶频饮。

14. 猕猴桃

性寒解热,适宜阳黄者服食。崔禹锡《食经》云:“和中安肝,主黄疸。”

15. 山楂

据《福建中医药》杂志1966年2期介绍,用北山楂治疗黄疸17例,均收到良好的退黄效果。具体方法是:全部采用单味北山楂肉,开始1~2日内,日用量为60克,第3天起减少,以开水浸泡当茶饮服。

16. 番薯

《金薯传习录》云:“治湿热黄疸,番薯煮食,其黄自退。”

17. 香醋

能解毒、散血。《本草纲目》亦载:“散瘀血。治黄疸,黄汗。”《新医药杂志》1975年第1期中也有介绍:湖北宜昌县医院试治51例肝炎性黄疽,均获痊愈,症状平均4天内消失。具体方法是,每日3次,每次10毫升食用米醋,井口服复合维生素B2片,不用其他保肝药物。

18. 绿茶

据《二军大学术资料汇编》1962年第14集中介绍:内服绿茶丸每日3~4次,每次3克,连用2~3周。经30例黄疸病人(阳黄型)观察,黄疸均在15天以内消退。

19. 灵芝

有解毒保肝作用。据1973年总后卫生部的一份《医学技术资料》中介绍:单用灵芝煎服,每日2次,每次50毫升,试治21例肝炎性黄疸,结果18例痊愈,1例好转,仅2例无效,黄疸平均10天全部退至正常。

20. 花椒

性温,味辛,能温中、散寒、除湿,由寒湿引起的阴黄者,食之颇宜。《别录》中早就说花椒能“除六腑寒冷,疗黄疸”。《本草经疏》也记载:花椒“辛温能暖肠胃,散结滞,……,水肿黄疸,诸证悉愈。”所以,寒湿型黄疸者宜食之。

21. 水芹菜

有清热利水作用,《千金·食治》中说它“治五种黄病,生捣绞汁冷服”。湿热偏重的阳黄之人,食之颇宜。

22. 鲮鱼

又称龄鱼。性平,味甘,有利湿退黄作用。如姚可成《食物本草》中记载:“鲮鱼,主通小便。治黄疸、水臌。”《纲目拾遗》中也说它“活血行气,逐水利湿”。因此,凡黄疸之人,无论阳黄阴黄,食之皆宜。

23. 绿豆

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利水作用。并有保护肝脏的功效,尤其是对湿热型黄疸(即阳黄)之人,食之最宜,可单用绿豆煎水当饮料食用。

24. 芜菁

俗称大头菜、鸡毛菜。有开胃下气,利湿解毒的作用,黄疸之人宜食之。《医林纂要》认为:芜菁“利水清热,下气宽中,功用略同萝卜。”《食疗本草》中还说它“下气,治黄疸,利小便。”《食物中药与便方》中曾介绍:“黄疸,便秘,小便色赤,皮色如金:生大头菜子研末,以开水调服,每服6~10克,大便泻下则愈。”

25. 莼菜

《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其“性凉味甘”。《中药大辞典》说它“治黄疸”。《日华子本草》也说“治热疸”。因此,湿热型黄疸者食之颇宜。

26. 蕺菜

又名鱼腥草。性寒,味辛,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作用,阳黄之人宜食之。《食物中药与便方》曾介绍:“黄疸发热(包括胆囊炎等):鱼腥草150~300克,水煎温服,据称疗效颇佳。”

27. 白茅根

俗称茅草根。性寒,味甘,能凉血、清热、利尿,对阳黄之人食之尤宜。《本草纲目》中就曾说它“止黄疸”,《本草正义》也认为,白茅根“通利小水,导瘀热之黄疸”。近代还有报道:单用白茅根水煎服,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28例,结果黄疸指数平均20天全部正常。

28. 芦根

性寒,味甘,有清热、生津、止呕的作用。据《食物中药与便方》介绍:“芦根能溶解胆凝石,适用于胆结石、黄疸及尿酸性疾患及痛风等。”所以,由胆石症引起的阻塞性黄疸者,食之颇宜。

此外,黄疸之人还宜服食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草莓、马齿菜、金针菜、马兰头、菊花脑、大麦芽以及新鲜绿叶蔬菜和各种新鲜水果。

结语:宝宝的健康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事情,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治疗宝宝黄疸的妙招,相信上述介绍的这些婴儿黄疸的症状和特点分型和治疗方法,一定能够帮助大家哦!也要记得分享给身边的好朋友们哦,希望每个宝宝都可以健康的长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