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吕伯奢案真相

广为人所熟知的,曹操有一句终生定性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中给他添加进去的,奸雄的“真性情”到了这时显露无遗。

按照演义的逻辑,曹操是在一件他人生中的著名事件里说出这句话的,在这个经典案例里,曹操所扮演的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本色”演出让这位后来被追封的皇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影帝级别人物。

历史上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畅快淋漓地展现出人性的邪恶面,而且还是以一种光明正大、豪不愧疚的形式。

我们所知道的,这个事件为后来的中国人耳熟能详,并让曹操在普通百姓心中有了明确的定位。如果非得给它加上一个题目,我暂且称它为:“吕伯奢全家被杀案始末。”

事件进程大体上是这样的:

谋杀董卓失败后,成为通缉犯的曹操逃出京城,途径中牟,波澜不惊的演绎了一段“捉放曹”故事,从而有幸结识陈宫,一同跑路。走了几天后,两人路过成皋,曹操告诉陈宫,他老爹有个结拜兄弟吕伯奢住在这个地方,可以去寻求住宿。两人来到吕伯奢庄上,吕伯奢热情招待了两人,还主动地出去为两人买好酒。

曹操与陈宫坐了很久,没见到吕伯奢回来,却是听到了磨刀声。曹操疑心病发作,带着陈宫搞起了窃听。他们听到吕伯奢家人,正在谈论着“杀什么东西”的勾当,显然这是两人了。曹操决定先下手为强,和陈宫拔剑直冲而入,对着吕伯奢家人大开杀戒,不管男女,总共杀了八人。

等到杀完了人,两人才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头猪,两人这才明白,原来吕伯奢家人所谈论是杀猪,而不是两人。两人只得再次匆匆跑路,途中正巧碰上了买酒的吕伯奢。起先,由于是做了亏心事,曹操只是和吕伯奢有搭没搭地说上两句,只顾着赶路,没走上几步,曹操“醒悟”过来,拨转马头,赶上吕伯奢,拔剑将吕伯奢杀死。

陈宫看不过去了,说先前是误杀,还可以谅解,现在为什么还要做得这么绝?曹操说,吕伯奢回到家里,看到死了这么多人,一定不会放过我们两个。他如果是带着很多人来追我们,那时候就不好对付了。

陈宫说,知道了还杀,那是很没有道义的。接着,曹操说出了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一代奸雄本色就此长成!

罗贯中这段故事写得极其出彩,反复曲折之中,给予了曹操一个明确定型,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这之后的曹操,始终贯彻着这一准则,在人生奋斗史上,心口如一做着真小人,而将所有伪善抛弃殆尽。

曹操杀吕伯奢及其全家,手段确实很毒辣,不少人读了这篇,必然引不小的震动,因而对曹操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当然,这是非常糟糕的印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但是说好话的也不是没有,有人就从中看到了积极意义,那是因修订《三国演义》而为后人所熟知的毛宗岗父子。(注: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基本上都是以毛纶、毛宗岗父子的批点本为基础,虽然挂着父子的名头,其实出力最多的是儿子毛宗岗。)

在《三国演义》的批注中,毛宗岗提到: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子,是因为误会引起的,因而这是可以原谅的。等到他杀了吕伯奢,那就说不过去了,太恶毒了!他还说出了“宁愿是我对不起天下所有人,也别想让天下人对不起我”这样的话,读书的人看到这里,没有一个人不想破口大骂谴责他的,甚至有些人都有争相杀了他的念头的。他们所不知道的,这就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长处了。试问下看天下人,哪个人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又有哪个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至于那些道学家,只是会反过来说:“宁愿是天下所有人对不起我,也别想让我对不起天下所有人。”这也只是嘴上说得好听些,但是你去看看他们的行为,却是在私底下一步步地学着曹操所说的这两句话,这样来说,曹操还不愧为是一个心口如一的真小人,而像这些人的口是心非,反倒是比不上曹操做得这么直接痛快。所以我要说:“这就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长处了。”

毛宗岗父子对于曹操没有多大的好感,在批点本中,将原先罗贯中笔下有利于曹操“高、大、全”形象的描述,几乎全都删除,并做了“贬低性”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更加“暗黑”形象。在这个评点中,虽然也是没有美化曹操,将他看做是“小人”,但引进了“心口如一”的说法,“小人”性质里“真”的含金量有所提升,并指出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也算是给曹操同志的负面形象加了点正数分。当然,以毛宗岗父子的逻辑,曹操的印象分怎么加也不会是变成正数的。

我们所知道的,演义是添油加醋的历史,尽管《三国演义》顶着“七实三虚”的名头,其中也不免地有着很多水份的存在。吕伯奢全家被杀事件,正版的《三国志 武帝纪》里却是没有记载的,裴松之在作注时却是提供了三个版本,以供参考。这三个版本,在记述这件事,各有出入,甚至有点南辕北撤的意味。

第一个版本:《魏书》说。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魏书》的作者是王沈,这位老兄虽然是曹魏大臣,却是司马氏家族的死党,我曾经提及过的“曹髦被杀事件”中的告密人就是他和王业。由于有了这个“功绩”在,后人对他评价不高,品行的不佳,推广到所做的史书上,也是“可圈可点。”后来人给他的《魏书》的评定,盖棺论定的是十一个字:“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显然,不是很靠谱,有点失真。

来看下事件的过程:

曹操认定董卓最终不会有好下场,没有接受董卓以朝廷名义所下达的骁骑校尉的任命,跑路回了老家。途中,曹操带着几骑人马正好路过老相识成皋吕伯奢的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们对曹操随身携带的财物很有想法,联合起来对曹操实施了打劫。他们抢夺了曹操以及从人的马和财物,曹操奋力反抗亲手杀了好几个人。

这样看来,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属于正当防卫,是吕伯奢家人先对不起他,想要劫持他,他才动的手,最后闹出了人命案,最多也就属于防卫过当。值得注意的一点,吕伯奢家人并没有被满门*,幸存者应该是不少。

如果根据这一条的引述,曹操的形象还是正面的,为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奋起反抗的行为,还颇有些个人英雄主义色彩,魏国的领路人展现的是一种斗士的豪情。与此同时,作为反面教材,吕伯奢家人及其宾客为曹操的上位很好地做足了铺垫。

当然,这只是一种“一面之词。”

第二个版本:《世语》说。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这本《世语》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挂着刘义庆名头的《世说新语》,因而如果你去翻阅《世说新语》是找不到这条的,现在网上还有很多人将它搞混了。《世语》也叫做《魏晋世语》,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经常引用到它,著作者是晋朝人郭颁。

郭颁的事迹没有啥好提的,《世语》也没流传下来,散见在各种史籍中,后人对《世语》的评价不是很高,认为其中记载的很多东西,都是在瞎说,找不到任何的史料出处。《三国志集解》作者卢弼说郭颁编撰《魏晋世语》:“最为卑劣,其中虚错如此者,往往有之。”

还是来回顾下剧情:

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他的五个儿子都在,他们很是客气地招待了曹操。曹操知道自己违背了董卓的任命,怀疑吕伯奢的儿子们可能要对自己下手,也就先下手为强,在当天晚上亲手杀了吕伯奢家八个人后,扬长而去。

到了这里,曹操变得不太体面,只是因为一点摸不着头绪的怀疑,就杀了吕伯奢家的许多人,这简直就是“滥杀无辜”的典范。人家都是好好招待着你,也没有其他过分的举动,曹操的恩将仇报,很大程度上就是忘恩负义的行为。

既然是怀疑,也用不着杀人,可以选择悄悄地离去,远远地躲开了,采用这样激烈的手段,表明曹操残杀本性的存在,暴露出人性中的邪恶面。英雄降格成为枭雄,也只是在这一步之间。

当然,这也只是“一面之词。”

第三个版本:《杂记》说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写《杂记》的是晋朝人孙盛,如果百度下,百度词条中有关他的百度百科,全都是好评,并且还给予了其“良史”的头衔,似乎着这个“著名史学家”真是那么一回事儿。

说句实在话,本人对孙盛的了解并不多,但也曾经听到过当代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说过的一句对孙盛的评论“通天老狐,醉则现尾。”

再看事情过程:

曹操听到了异常动静(食器声,有的解释为刀具发出的声音,也有的解释为厨房器皿的声音),认为这是想要谋害自己,于是当天晚上就杀了吕伯奢家的好多人。杀完人后,曹操凄怆(悲凄怆然)地说:“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能让别人对不起我!”接着,他就跑路了。

这个版本还是比较无限接近《三国演义》的,多添加了曹操说话时的神情,说的话着重点也有所减弱,过程更为简化,但核心内容却是没有变。主题思想上,曹操虽然也是误会杀人,虽然也是死不认错,但并不怎么理直气壮,多了几分凄凉,比起《三国演义》的脸谱化更为人性化。

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出这三个版本,到底哪个最为符合历史,甚至有人说这三个版本全都是不能成立的,鉴于撰写作者的本性,后面这个说法倒是很有市场。三个版本之间的说法差距太大,中心人物的本质差别太大,这成为了人们争议的焦点。

他们执着于单个版本,从而为自己所设定的主题思想服务,曹操时而成为英雄,曹操时而又泯灭了人性,在他们的论述中,各个版本的运用,成为或是开脱曹操,或是抹黑曹操的最为有力手段。

其实,如果真是要编排,三个版本还是可以融合到一起,勾勒出的情节大致就是这样的:曹操从京城跑出来,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五个儿子招待了他。这几个儿子的某些举动引起了曹操的怀疑,外加上更为确切的“食器声”,曹操就动手了。几个儿子也不示弱,带着宾客和曹操大打出手,还抢夺了曹操的马匹和财物。曹操带着随从们进行抵抗,在杀了吕伯奢家八个人后,曹操很凄怆地说:“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能让别人对不起我!”接着,他就跑路了。

虽然融合上有小细节上的偏差,但也颇能自圆其说,这也不失为另外的一个版本,暂且就叫它“综合版。”

这最后得出的版本中,吕伯奢一家被杀,显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全然不能归结于一个源头。曹操有不对的地方,吕伯奢的儿子也有不对的地方,双方因为误会产生了一场械斗,以互有伤亡的代价终结。剧情不是那么狗血,人物贴近实际,只是有着生拼硬凑的痕迹。

吕伯奢家人被杀事件,最终是要成为了谜案的,再没有统一定论出来以前,这必将是一个争论话题。值得注意的一点,很多人知道吕伯奢家人被杀,陈宫是不在场的,在《三国演义》中他纯属是友情客串,但被很多人所忽略的,吕伯奢并没有死。

无论是去看哪一个版本,都没有提及到吕伯奢的被杀,虽然他的家里人被杀了不少,他依然健在的事实是不可回避的,因而吕伯奢家被灭门的说法也是不可信的。

作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化人物,吕伯奢老兄其实连登场的机会都没有。(原文来自野狼文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