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朝历史:唐睿宗李旦一个堪称传奇的皇帝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但到如今,却只有中国,硕果仅存——这与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关,更与中国人有关。我们学习历史,知人物,理典故,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找到这种特质,学习它,使用它,传承它。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何止是仅“修远”一词所能涵盖的?

说到历史,就不能不提到唐朝,而提及唐朝,又有谁能忘了那个杀伐果断,心坚似铁的女皇帝武则天?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她的儿子——李旦,天底下首屈一指的男人。说他首屈一指,不是没有原因的:前段时间看新闻里讲,一个家里出了三个清华,众学渣被虐得是体无完肤,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其实这对睿宗李旦来讲,还算不了什么——就算这家人再出两个北大,面对“一门五帝”,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的。

说李旦“一门五帝”确实是表述了一个史实。在所有的中国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大多数皇帝的父亲也是皇帝;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唐朝的睿宗皇帝和中宗皇帝兄弟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父亲是皇帝(高宗李治),母亲也是皇帝(武则天),一个哥哥是皇帝(中宗李显),自己是皇帝(睿宗),儿子也是皇帝(玄宗李隆基),是为“一门五帝”;更为特殊是,睿宗本人两度登基为帝,堪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六味地黄丸”。

睿宗本人不光是经历特殊,确实也有着令人惊叹的谋略,当然,谋略只是谋略,并不是指文学造诣。唐睿宗李旦(公元662年6月22日-公元716年7月13日),少年时名李旭轮,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氏幼子),中宗李显同母弟。李旦这一生,充满着波折诡谲,却也不失荣华:他两度登基,三让天下(其中两次让帝位,一次让皇太子位),皇帝也做了八年。公元690年,武媚变天,李旦迫于形势,让位于其母武则天,自己降为皇嗣。时隔二十年后,李旦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禅位于其子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李旦为太上皇,公元717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庙号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无法面对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端。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他决定以禅位终结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三郎李隆基受禅为帝,是为唐玄宗。睿宗自称“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自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仍然自决,命令称诰、令;而玄宗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予”,决定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称制、敕。后来玄宗发动先天政变消灭太平公主一党,睿宗才彻底放权。

睿宗第三次让天下,才有了其后的“开元盛世”。

开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李旦病逝,享年55岁。

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李旦在躲避政治斗争旋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纵观其一生,李旦不仅自己文才谋略出众,培养出的儿子也很优秀,三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大唐开元盛世,仅此就足以让李旦名垂青史。李旦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六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封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史书上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看起来若是生在今天,也能算是学霸一类的人物。乾封元年,改封为豫王。总章二年,改封冀王。这一年,他把自己名字当中的“旭”字去掉了。上元二年,改封相王,并封右卫大将军。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改名为“旦”,改封豫王。

睿宗李旦最有名的还是他三让天下的典故,虽然让了天下,失去了皇帝那至高无上的尊荣,但他若无此举,莫说是当皇帝,就算是齐家保身也是困难。睿宗是在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春二月七日第一次让出帝位,这是其父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取代了李显,此时的睿宗皇帝李旦才22岁。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中宗李显死后,他于当年六月二十四日取代中宗遗子少帝温王李重茂第二次登基。

武则天的凌厉霸道,就算隔着历史的长河,也能让人为其心惊赞叹,她以女儿身、命如草芥的地位在一个男权社会里闯出来个女帝王,其间有多少辛酸、多少凛冽,实在让人难以想象。不过这样她都能走过来,那苦的可就是她家的男人——有武则天在的地方,怎么说也不会有别人来当家的吧?高宗李治生前,武则天积累起来的资本已是骇人听闻,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高宗一死,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只是李旦继位的时候,想来是那时武则天对朝野的影响,还没有达到改朝换代的火候吧。

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将在李治之后继位的李显废除,第二天,作为武则天幼子的李旦便荣登大宝。李旦继位后,王妃刘氏被立为皇后,长子永平群王被立为皇太子,年号“文明”,并大赦天下。但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能做,只是个傀儡,不能上进听政,不能居于正殿,更不能对太后武则天说“不”,国家大事,都是母后说了才算。同年,武则天改元“光宅”等,一年换用三个年号,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武则天对朝政翻手为覆手为雨的掌控了。此后,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起兵,给了她杀鸡儆猴的机会。武则天为防激变,铲除异己的同时,假意还政以麻痹李唐宗室及忠于李唐的大臣警惕之心。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武则天迫于舆论压力,诏书还政于帝。李旦深知其中利害关系,为求保身,决不同意,武则天得以继续把持朝政。为表示对皇帝的尊崇,武则天将李旦的几个儿子都封为王,意承认其帝王之尊贵。但却把实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氏一人专决,李旦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就改称“制书”。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和朝廷大臣中的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不久李旦上表请求武则天登上大宝,并自请改姓为武,由皇帝降为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没有皇太子的名分。此举虽然窝囊,但却让他得以保身。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其结果是他的母亲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中国皇权专制社会中杰出的政治家。

作为皇嗣的李旦,日子过得也不那么安稳。不知什么原因,李旦被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构陷,韦团儿告发李旦的两个妃子刘氏、窦氏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李旦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皇嗣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隐忍自处,以保全身家性命。

李旦在以后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儿女,抚养兄长的遗孤,不断历练,终成大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房陵召回。李旦“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可以看出,李旦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皇位继承人的。结果,李旦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李显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

避免与皇兄起冲突,不欲争位。这次推让,虽然让出了荣华,但却保护了自己。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中宗封李旦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李旦不久便请辞。由于李旦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旋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李显虽然为帝,但对于李旦并不忌讳,盖因李旦不贪慕荣华之故。

综观睿宗的这两次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却是事出有因。不过,睿宗二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司马光说他“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景云元年(710年),中宗驾崩,传说是被韦皇后毒杀,中宗四子少帝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李旦的三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迫少帝李重茂逊位,史曰唐隆之变。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复辟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与其子李隆基一起铲除了韦皇后一党的*。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