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堪忧 三代人的“养老烦恼”

目录:

第一章:三代人的“养老经”

第二章:四父母养老消灭一中产家庭

第三章:养老 健康都不易

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家庭双方要养四个父母。沉重的房贷让本来就已经很紧张的人根本就无力养老。那么现在社会的主力。60、70、80这三代人对养老是怎么看的呢?

三代人的“养老经”

面对来势迅猛的“银发浪潮”,谁都无法置身事外。上世纪60、70、80年代出生的人,尽管家庭、职业、收入水平不同,但他们面对养老这个问题时都有各自的苦恼。

60后:开始考虑自己养老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批人,如今已陆续进入“知天命”的年纪,在工作中有些人扮演着或大或小的领导者角色。对于其中的很多人来说,他们一边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一边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

今年47岁的刘振清在吉林省长春市一家汽车公司上班,作为公司生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每月薪酬不低,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然而一谈起养老问题,他就大倒苦水。他的父亲前些年去世,70多岁的母亲患有脑血栓,行动不方便,只能请家庭保姆照顾。他一周去看望母亲一次。

“我估计我老了,还不如我妈呢!”刘振清说。前几年,在妻子和同事的说服下,他把唯一的儿子送到澳大利亚读书,眼看着快要毕业了,孩子却希望留在国外工作。尽管十分不情愿,刘振清最后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希望儿子将来有个更好的发展”。

现在令他欣慰的是,母亲的病情比较稳定,他和妻子的身体也没有大碍,日常生活算是比较安稳。但说到以后,他表示压力很大。一来随着母亲年龄变大,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需要他的照顾;二来自己的养老也摆上日程,毕竟再过10年左右,他和妻子就要面临退休,到时谁来照顾自己是个严峻的问题。

“靠孩子是指望不上了,我俩的养老只能靠自己。”刘振清说,他现在已经有意识地留一些储蓄用作以后的养老。他计划,以后首选还是在家里养老,身体好就自己打理,行动不便了就请人来护理,毕竟孩子以后不可能长时间陪在身边。“实在爬不动,就只能去养老院了。”刘振清无奈地说。

70后:工作太忙顾不上老人

三十多岁、四十岁刚出头的7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家住山东省济南市的李锐,在当地*机关工作。36岁的他已经当上科长,虽然官职不大,但属于着重培养的后备*。李锐说,每天的工作就一个字忙。“白加黑、五加二”,对他来说是常事。

李锐的父母也在济南,已经退休在家。尽管与老人住得不远,但李锐很少有机会回家。除了白天忙不完的工作,晚上一般都有应酬,有时是陪领导,有时是朋友聚会,都不好推辞,因此很难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妻子除了上班,就是照顾10岁的儿子。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晚上陪着写作业,也很难挤出自己的时间。

“前不久我妈生病住院,打了一个星期的点滴,都是我爸在医院照顾,我就抽时间去过两次。”李锐说。看到父母日渐苍老,他也想回家多陪陪他们,但总是被工作打断。

前些天,李锐在网上看了一个短片,讲空巢老人晚年的孤独生活,深有同感的他哭了。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他暗下决心要求自己争取每周都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他都大包小包带一堆营养品。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父母现在身体还不错,能够互相照顾。说到以后父母的养老,李锐说压力很大,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让他分身乏术、力不从心,“过几年父母身体不好了,需要人照顾时,日子肯定更累。”

80后:养老压力并不遥远

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似乎离父母养老问题要远一些。然而在采访中,一些80后的苦恼让记者深有感触。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不沦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对于并不遥远的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发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的感慨。

今年28岁的小刘已经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家企业工作了4年,现在每月工资在4500元左右,年终还有1万元的奖金。应该说,这在当地算一个不错的工作。2010年,准备结婚的他贷款买了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日子一下子就过得紧巴了。”小刘说。为了这套房子,父母把这些年的积蓄基本都给他用作首付了,而他自己也把这几年的积攒用了大半。2011年6月份房子交钥匙后,小刘又开始忙起装修,等搬进去时,他的银行卡上只剩几千块钱。

小刘算了一笔账,每月刨去2100多元银行贷款和日常的生活开支,工资所剩无几。说起父母以后的养老问题,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小刘显得有些沮丧,“父母养老的钱都给我买房了,我的钱刚刚够用,以后结婚有了孩子,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想想以后,真觉得对不起父母。”

小刘告诉记者,他周围和他情况类似的80后同事还有很多。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大都踏入社会不久,靠着父母的积蓄付了首付买了房子,开始漫长的还贷生活。对于正在变老的父母,80后已经开始感受到养老的压力,但办法却不多。社会化养老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这一群体的现实期盼。

四父母养老消灭一中产家庭

“一个年轻人,从中等城市来到大城市,或从小城市来到中等城市,以及从乡村进入城市,无论哪一种,他必然先后面对这样的问题:购买房屋并结婚、生子、孩子上幼儿园及小学,最后是赡养父母。”

一直以来,从考入异地的大学开始,到工作、建立家庭,我们就以不在身边为由暂时逃避了赡养的义务,或许在自身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不愿意面对这样的问题。但今天,当父母不只两鬓斑白,而是无力于家务时,我们已经无处可逃了。我们选择了北京的典型家庭作为调查对象,他们是刚刚在这座大城市里拥有一席之地的70后和已拥有一定资产的60后。很遗憾,得到的结论是:赡养父母将成为压倒中国中产阶级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正如许多媒体所报道的,中产阶级正在与买房和其他开支搏斗。或者说,在他们开始赡养老人之前,就已经变得很脆弱。

曾经有报道说“一座房子消灭一个中国中产”。可是想想,如果两家老人都来到子女居住的新城市,还需要新买多少房子?

不过令我们意外的是,多位专家称,中国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社会养老,他们中包括来自权威部委的研究人员。这也就是说,短期内,60后、70后乃至80后的父母们,还必须延续家庭养老的方式。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这一代父母,他们为什么如此依靠子女?他们自己的养老钱哪里去了?正如报道中所说,“其实在采访中,几位父母都有些不好意思:忙乎了一辈子,也不知道年轻时都干什么了,不仅没留下像样的财产,以后恐怕还要成为孩子们的负担。”

这一代父母几乎承担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所有代价。当为孩子们结婚买房付出了最后一点积蓄后,许多年过60的父母才开始为自己攒养老钱。说到这里,我们确实有这样一点唏嘘:大多数父母们承担了两次房改的后果。

谈及老年,父母们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去养老院、在老家终老……但是,当我们和他们仔细思考各种可能的时候,其结果确实很难让人乐观。

养老 健康都不易

中国预计将在2026年至2027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人数占世界首位。截至2011年末,*有1.23亿65岁及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中国“未富先老”。

人生有很多硬道理,养老是其中一条硬道理。老龄化社会的实质,是养老问题突出。“银发浪潮”现在还没铺天盖地,却也有点汹涌澎湃了。

上世纪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国策,“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完家族宠爱在一身的幸福之后,现在要面对家族养老责任在一身的难题。还没结婚一养俩,结婚的俩养四(不包括自己的小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目前还没达到照顾老人也发工资的程度(其实全世界都没有这种优越性),如果家里没有积蓄,凭普通老人而不是不普通老人那点养老金,养老院的门槛是高不可攀的。

我听说过一个“70后”的小故事:这人外有工作家有事——父母患病,两个都行动不便,时刻要有人在跟前。他和妻子只能死撑硬捱。实在难受时,他跑到楼顶上仰天呼喊:“天啊,你为什么不把我‘收去’啊?”完了下楼回家,继续尽做儿子的责任。“80后”更难。好在他们的父母现在还有比较多的余热,但余热再多也有用尽之时,十年二十年后,“80后”还得像前面说的那个“70后”一样心力交瘁。有人会说,把老人送养老院去颐养天年啊。说得对,送养老院去,但是,请问:你有钱吗,送我几万?上养老院没有几万元“基金”,门也没有。况且养老院是否真能让老人颐养天年、老人是否愿意去,还是个X未知数。

这些都是近年来的老生常谈。不说你也懂的。

说健康。健康更是人生一条硬道理。年轻人要健康,老人也要健康。

年轻人的健康问题相对好办,不进“血汗工厂”,不昏天黑地玩,拒绝不良嗜好,医院就赚不了他们多少钱。老人的健康问题难办。经过岁月这把钢丝刷子的狠命涮、磨,年轻时壮得像头牛的也不行了。健康诚宝贵,治病价更高。

医疗*像是铁打营盘,怎么改革,看病难、看病贵依然。那张麒麟皮下不止露出马脚,还有疑似老虎的爪子。那就积极锻炼身体吧。农村老人饭后百步走应该有效,城市老人就有点麻烦,运动场地、设施少而差,还哪里都有大于pm2.5的空气。但除了积极锻炼安全饮食,没有别的法子。老话说,医生只能治病,不能治“命”,假如真有“命”、不健康的“命”,那也只好认了。

养老和健康都不易。*在努力,有成绩;老百姓更努力,也算有成绩。只是任太重道太远,前途是否光明,我们靠*。

结语:独生子女一堆夫妻样四个老人。很多人是即使有心也无力了。如果父母身体健康还好,要是父母经常生病,那这个家庭就真的是雪上加霜,不堪重负了。(文章原载于《了望新闻周刊》,刊号:2012.04,作者:清华,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