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进补误区 才能健康进补

你可能认为吃些保健品、补品一定对健身有好处,殊不知,弄不好,你的身子会越补越虚弱!

“冬季进补”的理论是我国中医学积数千年经验所流传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的健身、保健方法之一,有它的科学理论基础。

但是,你一定要避开一些进补误区才行。

误区一:进补万能,惟补为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是福”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科学进补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但是随着健康投资力度的增大,盲目进补的现象也是日见增多,进补中也时有误区存在。有人认为,“吃补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而且是越补越好,甚至连治病吃药,也是“喜补而恶泻”,迷信“药补万能,惟补药为是”。这显然是一个明显的进补误区。补品,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但不是任何人,任何病症都可以应用的,更不是包治百病,长生不老的灵丹。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会遭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就不能一味的进补了,必须根据病情,选用药物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祛邪治病的中医疗法适用于邪盛而正气未衰的情况。病邪的范围十分广泛,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宿食等是常见的病邪。只有祛除病邪,才能邪去正安,人体归于健康。

宜祛邪不宜进补的病症有:热盛高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消化道出血、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收缩压超过24千帕)等病人。有些虚弱多病者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正气的不足,又有病邪的侵袭和阴阳的失调,此时必须扶正与祛邪结合,综合运用调养方法,使邪去正复,才能恢复健康。

误区二:无疾进补,胡乱补

“人人都需要进补”吗?显然不是。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虚不补”。身体不虚的健康者,脏腑、阴阳、气血应该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补品虽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但中医用补药还是用其气味之偏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若身体不虚者贸然用之,原本正常的平衡补打破了,反而会产生阳盛或阴盛的病理变化。所以没有虚症的健康者,要保护和促进健康,首先要学会自我保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平衡心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地选用食物以用于养生保健,是可以提高生命质量,进一步促进健康的。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过度劳心、劳力,久而久之,出现体质下降,容易感冒、疲劳,情绪易于波动,食欲下降,头晕耳鸣,晚上睡觉不香,白天提不起精神,经常感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但到医院里用食品作检查,却什么都查不出,可能完全正常,也可能某些指标处于边缘状态,这种没有疾病的客观指标,而有较明确的主观症状的情况,就是“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疾病,但却有“虚症”存在。西医往往无药可医,中医则可根据各人的临床表现,进行辩证论治。在建立健康合理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予以合理的调补,可以阻止“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体质的改善,活力的增加。

误区三:多多益善,过量进补

补品有益于人体健康,那么进补之际,补品是不是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呢?其实进补用药有缓急之分,对急性虚脱者,宜大补峻补,以救脱固阳,敛阴复脉,而对一般慢性虚弱,或进补以图强身者宜小剂量缓慢调养。长期或过量服用补药,也会对自身产生不良后果。如大补元气的人参,尽管动物实验表明其毒性很小,但因过量服用而产生的毒副反应仍时有所见,连续过量服用人参粉可致失眠、抑郁、头痛、心悸、血压升高、性功能减退、体重减轻等。

补药不宜过量服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也不宜过量服用。不要因为某些食品对自己有补益作用,就恣食无度,或急于取效,大量进食,一次进食量过多,会损伤脾胃,有害无益。“饮食有节”,懂得食养之人,应细水长流,这样对机体的吸收利用才有好处。

误区四:补药分贵贱 ,贵功越优

有些人对补品不甚也解,常用价格的贵廉来区别补药的优劣,如冬令在服用膏滋药时,常有病人拿着处方来询问医生:“为什么我的膏方这样便宜?”其实,膏方是个体化滋补品,每张膏方的用药是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而选择用药的。膏方优劣的区分,在于其辩证是否准确,用药是否合理。

药症相合则补而有效,用药效果与药物价格丝毫无关。只要对症,价廉物美也是优质补药。药症不合,虽是天价,也是劣药。膏方如此,选购补药也是如此。虚症病人不宜补药价的贵贱所迷惑,如同为人参,其价格之异相差甚远。元气暴脱者宜用价格昂贵的野山参;阳虚畏寒者宜用高丽参或红参;气虚乏力者宜用生晒参;气阴两虚、神疲内热者宜用西洋参。哪一种人参对您为优,您就需要哪一种人参,全与价格无关。又如有滋补作用的阿胶、龟版胶、鳖甲胶、鹿角胶均为血肉有情之品,称为“荤膏”,其中阿胶滋阴补血;龟版胶滋阴生血;鳖甲胶滋阴退热、软坚散结;鹿角胶温阳益精、强筋骨。此四种胶中,阿胶价格相对较便宜,后三种价格较贵,但不能说后三种胶优而阿胶劣,只是各有其适应范围而异。选用对症,虽价廉也效优,如阿胶对妇女血虚者就为上等优选之品。故对补药不宜迷信价格,应重视其实际效用。

误区五:“药补不如食补”还是“食补不如药补”

中医进补有“食补”和“药补”之不同,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或“食补不如药补”的不同看法。其实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判断。

食补是以食物作进补之用,通过调整病人的饮食,达到健脾益胃、增进食欲、恢复健康、保养身体的目的。就一般而言,食物的气味多较平和,而且大多数的食物已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适用了,因而即使长期服用,其弊端也相对较少。

药补则是以传统中药中的补益药作为进补之用,通常称作“药物进补”,简称“药补”。药补既适用于治疗各种虚症,也用于保健强身养生。中药四气五味一般人不易掌握,用之不当则易造成机体阴阳不平衡。但若以此而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则大错特错了。补益药用之得当,其补益作用比一般食物的作用更强,尤其对虚症较甚者,药补在某种情况下比食补更为适宜。

所以,食补、药补各有所长,对食补和药补应辩证地看待。进补之际,能药食兼顾,其效果可能比单用食补或单用药补更好。

误区六:盲目相信广告

广告中,关于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包治百病”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

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药品。在国外,对这类保健品称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针对某一种疾病有效,也不能使你在原有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强壮。它仅能使你的亚健康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误区七:进补等同于养生保健

只有身体出现问题的人才需要进补,营养充足、无病无痛的人,就不必吃补药了。这好比衣服残破要修补,不残、不短、不破、不洞穿的衣服,无需缝补。过去许多长寿者,居于深山老林,粗茶淡饭,照样身强体健。反过来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到清代,酷爱进补的短命天子倒不少。

误区八:用补品代替一日三餐

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而绝不能仅仅依靠营养补剂。《皇帝内经》就明确指出:补品只能用于调养虚弱的体质,机体的营养供给,还得让位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饮食。现代营养学证明,只有一日三餐饮食均衡,才能使你的营养均衡。

误区九:用进补代替锻炼

医学家对人们提出忠告:“生命需要运动,只有配以必要的体育锻炼,营养补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因为无论是正常营养的摄取,还是营养补品的吸收和利用,都必须依赖于人体健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有些人缺乏运动,体质虚弱,胃肠消化功能差,代谢利用率低,吃下了营养补品,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甚至会因体质虚弱或进补不当而产生副作用或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