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纪实 川军领袖刘湘出川抗日未捷身先死

成都南郊公园内古柏森森,这里原本为“甫澄纪念公园”,是川军统帅刘湘(字甫澄)的墓园。如今公园石牌坊 大门上的匾额被换成“成都武侯祠”,只有细心的人才可在牌坊下,一块小小的旅游介绍板上,看到不过70字的刘湘墓介绍。抬头往前望,墓园神道上依次坐落着三洞门、四方亭、多角亭、荐馨堂。但是这些建筑上却都没有匾额,如果不通过导游图上的解说,根本没法了解这些建筑物的用意。墓园主体荐馨堂,现在被移为它用,作为商业经典展示三国文化。据说当年三洞门上还挂着蒋介石手书的“英姿飒爽”匾。

如今的刘湘墓是*被毁后重建的,棺椁停在墓园 最北边的高台上,四周柏树环绕。紧挨着墓地 东边有一条旅游商业街,是公园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再往东一墙之隔便是武侯祠 。这两地的相望,不禁有着一种历史的巧合,应了杜甫的那首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为川军统帅,亲率大军出征 ,但却病死他乡,刘湘的死对于川军来说意义重大,一代将星如何陨落?

刘湘故乡安仁镇

五名将军“打国仗”而死

四川有二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安仁镇则有三刘,同出一族,显赫一时:刘湘与其堂叔刘文辉同为四川两大地方军阀,而“中国第一大地主恶霸”刘文彩也是安仁镇人,是刘湘堂亲。刘湘外表憨厚,性格含蓄,喜怒不言于色,在同学之间总是不露锋芒。他还热心公务,乐于帮人,跑腿打杂最是勤快。刘湘是“不可貌相”之人,需要慧眼才能识别。英国外交家托勒就评断说:“刘湘给人印象并不是才华出众,在交谈中显得反应迟钝……但他的那种为了目的而不折手段的权谋之计叫人永远难忘。”1909年,刘湘从四川陆军俗称学校 毕业后,就凭借大智若愚和英勇善战,二十年间连连高升,直至军长、省主席。

记者从成都出发,到安仁镇走访刘湘的故乡,如今安仁还是“博物馆之乡”。到达安仁后,换成当地人开的三轮车,记者要去的地方,就是刘氏家族故居对面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聚落为樊建川先生所建,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宗旨,建成有关抗战主题的纪念馆 7座,其中就有一座川军抗战纪念馆。

“川军的最大特点是家国情怀重,四川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观念尤为强烈。”樊建川喝完一口茶后说。当时川军对日作战,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打国仗”。樊建川解释说:“川军打日本人特别拼命,而日军却没有派过一兵一卒打进四川,其他省的军队有可能是为家乡而战,川军出川作战是为国家大义而战。王铭章、饶国华、许国璋、李家钰、刘湘,五个川军将军死在了外面。”

不计老本抗战

只因“袍哥情谊”

为何常年内斗的川军,却能突然转变,做到“名族大义”、“家国情怀”至上呢?樊建川认为与四川的地域特点和文化有关。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朝廷的大后方:从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到宋蒙战争,钓鱼城御敌。这让四川有了誓死效忠国家的传统。民国时,四川采取防区制,军政合一,财政税收统归军队管理。参军士兵都是乡里乡亲,沾亲带故,袍哥情谊很重。樊建川说道:“袍哥的帮会气息尤重,讲究袍泽之情,成员都拜关公,看重礼义廉耻,提倡忠义千秋。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当时一个军阀的士兵通常都来自同一个县城,地域性极强。因而在战斗时不容易被打散,或溃退,总是同生共死。樊建川吐出一口烟后说:“兄弟情谊很重,战场上要生死相交,不能丢下兄弟不管的。若是跑掉,被别人一封家书寄回去,回家后传为孬种,再也没法见人。”

“刘湘作为川军的总司令,他就是所有袍哥的总舵爷。川军出川抗战,他就得身先士卒,亲自出川。”樊建川对于刘湘出川的原因这样解释道。因为在袍哥看来舵爷的行为具有表率作用。樊建川继续说,“如果军长不亲自出军反而派一个副军长代替,那么师长也可以不去,派一个副师长去就可以。舵爷都不去,其他人就肯定不跟你玩了。”

四川军阀跟其他地方军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每个军阀都是工商巨子,家财万贯,不靠外部提供军饷过日。樊建川语气凝重,看着记者感叹道:“刘湘他们本可以在家过安逸日子,却毫无保留地拿出老本,倾巢出动,对国家民族绝对忠诚。这一点太可贵了,别的军阀就不一样,像阎锡山就是不愿离开自己的老家,爱惜自己的老本,能拿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也就不错了。”

带病出征

不愿被说“贪生怕死装病”

刘湘常年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胃溃疡。1937年11月12日,刘湘坚持抱病离川,请缨保卫首都南京。前线战事紧急,川军损失惨重,刘湘因过度忧劳,饮食失调,胃病 复发,在办公椅 上吐血晕倒。蒋介石于第二晚亲自探望刘湘,叮嘱其休养,并建议离开南京往外地就医。刘湘拒绝:“这次我川军30多万人出川抗战,我这个司令怎能临阵退缩?”两日后,刘湘病情加重,昏迷不醒,此时南京危急,国民*准备撤离南京。11月28日,蒋介石在刘湘昏迷时,令人将其护送到后方,进入汉口万国医院。

南京失守后,沿海学校 、工厂撤往内地。操心前方战事的同时,刘湘还商讨重建学校、工厂等民生工作。1937年12月29日,刘湘的高级参谋乔毅夫抵达汉口劝其回川休整。刘湘不从,不愿被人说“轰轰烈烈出川,贪生怕死装病回川”。1938年元旦,刘湘接到命令,其所兼任的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由部下唐式遵接任。心情低落的刘湘,筹划了“反攻芜湖”战略。此后,刘湘病情进一步加重,常在半昏半醒之间。

1938年1月17日,德国医生给刘湘输血时,发现其血管已收缩,无法输血。1月20日晚,刘湘去世,享年48岁。而此前筹划的川军反攻芜湖计划,也功亏一篑。刘湘遗物中留有对全体川军的遗嘱:“余此次奉命出川抗日,志在躬赴前敌,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不意宿病复发,未竟所愿。今后惟希我全国军民,在**及最高领袖蒋委员长领导下,继续抗战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泽,一本此志,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最后之胜利,以求达我中华 民族独立*之目的!此嘱。”

破解死因

宿疾复发,与蒋介石无关

刘湘去世后,有关其死因众说纷纭,主要有“反蒋事败被吓死”、“被蒋介石害死、毒死”两种传说。记者就此事咨询了专门研究川军抗战史的郑光路先生,郑光路通过其整理的大量史料,对此谣言做了反驳。

“反蒋事败被吓死”之说主要出自范绍增(哈儿师长)撰写《关于刘湘与韩复渠之死的一点见闻》一文。因刘湘被怀疑与韩复渠结盟反对蒋介石,范绍增声称他受戴笠要求,在刘湘病房旁秘密监视其动向。此外范绍增部下潘寅久发现:刘湘参谋处长徐思平写信给王瓒绪,让王瓒绪通知韩复渠把兵开到襄樊。后潘寅久将此事告发给蒋介石。所以何应钦代替蒋介石看望刘湘时,故意把此时透露给刘湘。刘湘知道密谋败露,大为震惊,吐血病发而死。

郑光路认为,此种观点不成立。王瓒绪早已倾向蒋介石,如此秘密行动,刘湘应该远远避开王瓒绪,不可能让其主导密谋。而徐思平早在1937年5月就去了法国,在刘湘去世后才回到香港。范绍增“病房旁监视”一事,不合情理,如此明目张胆,且据第七战区副参谋长余中英证实,几乎每天探望刘湘,并未发现隔壁开有房间。

“被蒋介石害死、毒死”一说出自刘湘夫人刘周玉书,而刘夫人此话据郑光路判断是在其丧夫之痛时的狂乱之语。亲历刘湘丧事的秦德君回忆,刘周玉书泼辣剽悍,在奔丧回成都后还经常扬言,“今天要杀这个对刘湘不忠的,明天要杀那个对刘湘不义的。闹得不可开交。”倒是在刘湘死后的第18天,心情平复后的刘周玉书,在悼文中透露出刘湘真正的死因,“宿疾”复发、“报国心切”、“营养不适”、“内外焦思”,而且还表示出没有照顾好夫君的自责。如果稍有证据,刘夫人肯定会不依不饶。

郑光路认为,一切阴谋害死刘湘的传闻大都疑点重重,离奇古怪。刘湘的死因不外乎情绪影响和操劳过度导致旧病复发,重病医治无效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