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战名将唐聚五 自筹枪弹坚持冀东抗战

唐聚五,字甲洲。1899年生,吉林双城(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人。18岁投身军旅,后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任东边镇守使署步兵第一团中校团副,驻防辽宁省凤城县。事变爆发,驻守凤城的第一团团长姜全龙及所属二营400余名官兵不及提防,束手被俘。姜全龙旋即投敌。唐聚五时因公务正在乡下,惊闻凤城事变,连夜赶到山城镇向镇守使于芷山请示对策,不得要领,遂冒险乘车去北平,面谒*汇报一切。*委任唐聚五为步兵第一团团长,令其收整旧部,等待时机,守住东边一隅。

唐聚五受命后返回一营驻地桓仁县,收集原一团兵马,号召全团官兵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击日本侵略者的进犯。10月,于芷山公开投敌,将所部改称“东边保安司令部”,其辖下的第二、三团及骑兵团也相继附逆。鉴于东边地区形势恶化,唐聚五与结拜弟兄、桓仁县*大队长郭景珊商定,先后联络了宽甸,辑安、岫岩、新宾、通化等地军政人员及同学、友好,秘密酝酿抗日。不久,*又派黄宇宙来到桓仁,辅佐唐聚五。

1932年3月21日,唐聚五奉*手谕,在桓仁宣布成立“辽宁民众自*”,被公推为总司令。4月2日唐聚五毅然率辽东14县军警、民众起义,成立辽东“民众自*”。辽东十馀县方圆数千里均在其控制之下。

4月21日,以唐聚五为总司令的辽宁民众自*在辽宁省桓仁县师范学校举行隆重的抗日誓师大会。会场内外,人山人海,气氛热烈。大会主席台左右悬挂着一副四言对联:“涤荡达虏,还我河山。”唐聚五在如雷的掌声中,热泪盈眶,声音铿锵,登台发表演说。他激动地说:“天下事最痛心者莫过于亡国。日本强占我东北三省,生灵倍遭涂炭。凡有民族气节者,怎能容敌猖獗!今天我们成立民众自*,就是肩负光复祖国山河的重任。宁可毁家纾难,也要与日军血战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说到这里,只见唐聚五取出佩刀,划破中指,用鲜血书写了“杀敌讨逆,救国爱民”八字对联,全场无不感动。“打倒日本强盗”“还我山河”的喊声响成一片。

辽宁民众自*下编18路军,分别以郭景珊、李春润、王凤阁、梁福、孙秀岩等人为各路军司令,总兵力达4000余人。

民众自*成立后,首先发兵攻取通化。于芷山闻报,急率伪军来夺,另有安东、旅顺等地日本武装警察200人也来参战。唐聚五布阵城外,在过道河子将来犯的日本警察队团团包围。3天以后,敌人断粮断水,不得不派代表乞和。唐聚五派员同日本驻通化领事馆官员签字,自*才解除包围,日本警察队逃往柳河。

在自*攻取通化的同时,第六路军李春润部也一举光复了新宾县城。接着,辑安、抚松、临江、柳河、宽甸等县也相继攻克,自*的*延及辽东13个县。

6月以后,自*在辽东广阔的土地上主动出击,先后经历大小战役百余起,收复县城10余座,歼灭大批日伪军,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及其它军事物资。自*的声威震慑敌胆。辽东各地的爱国民众,青年学生以及大刀会、红枪会、民团、绿林武装等纷纷来投,自*最盛时总人数达10万,下编37路军,13个大(支)队。同时,建立起以通化为中心,西连新宾,南接桓仁,东控沿江,北至柳河的抗日武装基地。

8月15日,唐聚五在通化主持召开各路司令、县长及总部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根据*的指示,立即成立辽宁省临时*,任命唐聚五为代理省主席,晋升为陆军中将兼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二军总指挥、辽宁民众自*总司令。当时下辖7个方面军,兵力约15万人以上,但这些抗日武装还是被日寇调集的大量兵力打败。

8月以后,自*各部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武装抗日斗争。其主攻目标之一是袭扰沈(阳)海(龙)铁路,先后摧毁了清源县城外围的数座据点,并对海龙县发起多次攻袭。同时自*还发起攻打于芷山老巢山城镇的战斗,曾一度冲入城内,沉重打击了于芷山等汉奸的嚣张气焰。自*的另一主攻目标是沿鸭绿江一线的临江、宽甸等地,不断袭扰敌人据点,断其交通,使敌人龟缩城内,不敢与自*对敌。

唐聚五于戎马倥偬之中,不忘身负辽宁省临时*代主席的重任。他严饬各部遵守军纪,不得扰民,并组建一支宪兵队,发现违纪问题及时处理,使自*与民众关系融洽,一致抗战。他为降低税收、反对苛政,保护春耕,发展生产,特颁布《财政税收施行大纲》,按“九·一八”事变前的标准降低税收30%左右。还要求各部队在战事之余帮助当地民众春耕,不得征用农耕马匹,受到民众的交口称赞。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在通化创办一所高级中学,对自*阵亡官兵及贫苦百姓子弟免费招收。他还对缺吃少穿的贫苦孤寡百姓,多次拨款救济,设立赈务处,专门负责赈济灾民、难民事宜。

由于唐聚五实施了一系列救国爱民的措施,为民众办好事,使自*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许多青年人踊跃从军,地方士绅、商民积极捐款献粮,还有些爱国人士不惜毁家纾难,帮助自*作战。

10月,日伪军在飞机、重炮掩护下,北由沈海路,南起鸭绿江,西从抚顺、本溪,对辽东地区进行空前的大“讨伐”。唐聚五部署各路军分头阻敌。各路官兵在弹药匮乏、后济无援的情况下坚持苦斗,给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但由于这支队伍自成立以来,一切武器、弹药、粮食、服装等军用物资,几乎全靠自筹或从敌人手中夺取,加之转战经年,弹药所剩无几,终于抵挡不住日伪军的猛烈攻势,伤亡十分惨重。为避免更大牺牲,唐聚五下令各路军向抚松转移。

这时的抚松自*将领畏于敌势猖獗,产生降敌之念,准备扣押唐聚五以投靠日伪。唐获知内情后,部署各部向热河撤退,自己则轻装简从先赴北平,面谒*汇报军务。

唐聚五虽然历经挫折,仍矢志不渝,继续转战辽宁、热河、冀中等地,英勇抗日,又相继参加了热河和长城抗战。“塘沽协定”签字后,自*受到南京国民*歧视,缩编成一个团,一大批老弱伤残士兵被一脚踢开。唐聚五悲愤交加,辞去军职,寓居北平。

1937年“七七”事变后,唐聚五请缨再上战场。7月23日被任命为东北游击司令,授陆军中将衔。但蒋介石却不拨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唐聚五没有气馁,8月3日率部北上,进入太行山区,特意拜见十八集团军总指挥朱德,请求援助。

自己又联络旧部拉起了一支武装,挺进冀东前线,与八路军并肩作战。在冀东,与八路军冀东军分区负责人李运昌、苏梅、李向之、陈群等人相处甚洽。他虚心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率领游击队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1939年5月,日伪军对冀东地区进行疯狂大扫荡。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化整为零,部队主力转移到长城外和丰润县境,留下李向之率留守人员配合唐聚五部就地坚持斗争。5月17日夜,唐聚五获知敌人要来搜山,考虑李向之正在患病,县大队还有伤员,不宜突围硬拼,主张分散隐蔽。李向之同意后,唐聚五率几人登上马蹄峪山。

5月18日清晨,唐聚五等在长城脚下迁安县柳沟浴村与日军遭遇,在平台山被包围,几经突围未成,身负重伤后仍顽强指挥战斗,最后壮烈牺牲。时年40岁。

唐聚五牺牲后,八路军冀东军分区举行了隆重追悼会。《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深切悼念这位民族英雄。南京国民*追授他为陆军上将。

*军政要员在重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冯玉祥将军和孙科以及东北名人李杜、莫德惠、刘尚清分别送了挽联。

冯玉祥的挽联是:

气壮山河,忠光简册;

早复东北,告慰英灵。

孙科的挽联是:

忠烈壮千秋,自有殊勋腾上国;

乾坤存正气,那堪挥泪吊忠魂。

1940年2月12 日,中国*《新华日报》发表了《追悼唐聚五将军》的社论,对其抗日救国业绩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表示沉痛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