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名臣包拯死后 为何安排21口棺材从7门而出?

包拯,后世又称其为包公,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名臣忠良,当时的朝堂封其以开封府知府之职,与此同时封其以龙图阁直学士之职称,因而后人亦称包拯以“包龙图”,包拯同关公一样,其传奇一生被历史长河淹没过后,被后人口耳相传直至将其神化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神仙般人物,虽是传奇,但多少有些夸张神化色彩。这其中关于包拯的轶闻趣事更是多的数不胜数,今日我们便一起来看看包拯身死后的故事。

包拯其一生处事公正,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世人赞誉其清如水,明如月,廉洁奉公当之无愧。任职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诸多有意义的实事,因而在民间人们都赞颂包拯,称誉其为青天大老爷。而在流传于民间的传说中,诸如在各种戏曲、古书、评论中,关于包拯生平伟绩轶闻杂记的更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多如牛毛。

据载,包拯其外貌特征是,前额之上印有一月牙之痕迹,面黑如炭,三口铜铡辅之以铁面,面上写满了刚正无私浩然正气,有种说法讲包拯亦能于阴阳二界之间做决断。而实际上,真实的包拯,并非如上面所说那般虚幻神奇,更没有这么多玄幻的出神入化的故事,但是关于他处事公正,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记载倒是与史实无二,出入不大。

据史书载,包拯任监察御史之期间,统计共向皇帝递送了187份奏折,而这些奏折的内容大多一致,除了弹劾贪官污吏无他内容,所有奏折均是弹劾那些贪污腐败之臣,奸佞之辈及昏庸无能之辈的,这便从侧面说明了,包拯在为官之时得罪的人是非常多的,同不少人结下了梁子。。

据史书记载,嘉佑七年,一生清廉奉公,爱民如子,为官为民的包青天离开了人世,在那时宋仁宗为表达包拯的功绩,特追封其为礼部尚书,北宋当时之礼部尚书通俗而言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国家部长官衔无异。包拯于东京汴梁之地逝世,逝世后,包拯是被送往其祖籍安徽合肥合棺下葬的。

亦有史书记载,在包拯出殡的那一日,统计共有21口棺材同时从合肥市的柒个城门中抬出前往下葬,而在这鱼目混珠的二十多口棺椁之中,只有一口棺椁方是真正放置有包拯尸身的棺椁。

包公缘何要为自己备上二十多口假的棺椁且分七门而出?这其中的微妙之缘由便如同曹操的疑冢一样,是为了防止仇家盗墓,因为毕竟在包拯为官之时,得罪了不少权贵朝臣,即便是当朝宰相,包拯也曾在众人之前公然弹劾过。而今其弄这么多的棺材,搞出这偌大阵仗,其目的便是为了掩人耳目,防止身死之后还要被仇家偷坟掘墓,挫骨扬灰,死后都不得安息,难留清净。

包拯下葬之后,其家人亦也散布了一些谣言,譬如什么一些虚假的墓地,棺材之诅咒等诸如此类的言论。南宋时期,包拯的陵墓遭到了金军的破坏,包拯连同其夫人的墓都被挖掘,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又有人重新修葺了包拯陵墓,包拯尸骨这才又被安顿好,重新同自己的夫人合葬在了一处。

1956年,包拯墓方才被国家文物保护局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但在*期间,包公墓亦也未能幸免于难,遭到了极其残忍的破坏。1973年,考古人员开始挖掘包拯墓,在其墓*计挖掘发现了6具骸骨,其中就有包拯、其夫人董氏以及其他后人。

1985年,包拯墓得以被重建,其实,在河南省的巩县亦有一处包公墓,过去很多人均有种看法,认为河南的包拯墓是真的,直至后来考古学家在合肥市挖掘出真正的包拯墓之后,方才知道河南巩县的包拯墓并非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