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滴子究竟是什么杀人秘器?血滴子杀人有多快

“血滴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各路专家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人说它是杀人秘器,也有人说它是致命毒药,还有人说这是一支负有特殊使命的特务暗杀队。随着《血滴子》的上映,这一久远的话题或将引起人们的重新关注。

千里之外取人首级

清人笔记《十叶野闻》中有个故事,说雍正与太子胤礽争位时,有个从四川来的奇士到雍王府求见,称其即将有难。雍正遂问其故,奇士说:“太子宫新得一异僧,能在千里之外以铁冠取人首级,今晚即要*殿下。所幸天不绝殿下,让我得知此事,今日乃特来报讯。”胤禛问如何对付,奇士冷笑一声:“其以喇嘛咒语为护符施展其魔术,我等以贝叶蒙首,铁冠必然来而复去。今晚先在庭外张一袈裟,如蜘蛛张网,铁冠必跌落其中。”这段记载,似乎透露了三个信息:一是“血滴子”并非起于雍正,而是首先出自太子宫;二是“血滴子”是一个铁冠状的秘器,能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三是“血滴子”发挥效用须以喇嘛咒语才能施展其魔术,而克制办法也与宗教有关,即贝叶蒙首、袈裟张网,如此,“血滴子”不但不能伤人,反而会被轻松俘获。

“血滴子”到底什么形状、如何发挥功用,各方记载往往大相径庭,不过茶余饭后之谈资。《茅山奇谈录》中说,“血滴子”是茅山道人所发明,用以降魔伏妖,具体来说,就是“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是为冷兵器时期战斗工具之极致”。

至于“血滴子”的确切形貌,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一种笠形或钟形的罩子,罩子的开口外缘环布著一圈鲨鳍形钢刀,使用时将血滴子抛向敌人,血滴子会像飞盘样不断旋转,环状钢刀也像会飞的圆锯一般,能立刻取下敌人首级。当然,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影视剧中所创造,所以这个所谓的“血滴子”有时像一顶草帽,有时像一个鸟笼,放出去的时候还会“呜呜”怪响,一边旋转一边展开圈中利刃,一旦套住敌人首级,“血滴子”就像照相机快门一样——“喀喳”一声,人首分离。综合各种信息,“血滴子”更像是一种投掷型兵器,但又具备“飞去来器”的特征,当被抛出之后,它会把目标的头罩住,然后割下目标的头,再收回来,这时,被害的对象就成了一具无头尸体,着实有些恐怖。当然,也有说“血滴子”是雍正作皇子的时候发明的,他当时交结了一些江湖侠客,平日里大家互相切磋武艺,晚上则与这些人一起研究,最终发明了这种叫“血滴子”的独门暗器。正所谓,“雍正会武术,谁也挡不住”,正是靠着这件利器,雍正才得以在夺位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如愿以偿的继承皇位。

致命毒药化人于无形

雍正就位后,曾下密旨给广西巡抚李绂,密旨中说:“近闻贵州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药有二种,一种草药,一种蛇药。草药虽毒,熬成两月之后,即出气不灵。蛇药熬成,数年可用。但单用蛇汁,其药只能溃烂,仍有治蛇之药可医。更有一种蛮药,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处周流,始不可治。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产于广西泗城土府。其树颇少,得之亦难。彼处猎人暗暗卖入苗地,其价如金,苗人视为至宝”。详细介绍完后,雍正又指示李绂,“尔等可着人密行访问此树,必令认明形状,尽行砍挖,无留遗迹。既有此药,亦应有解治之法。更加密密遍处访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写明乘驿奏闻。”这道密旨,下发于雍正三年,正是他极力巩固皇位的时期。如此看来,雍正不但会武术,而且对毒药颇有研究,地处偏僻的广西苗人所用毒药,他都能知道得如此清楚,可见他平日里对这类东西相当注意。

野史中常说,雍正杀人,不留痕迹,所谓“血滴子”,其实是一种致命的毒药,该药系用蛇之毒液混合某种树之毒汁混合炼成,只需一滴,即可令人通身溃烂而死。这种毒树,即出产于广西边境深山中的“撒树”,苗人常用一种“见血封喉”的毒箭,箭簇上所敷毒药也是用这种树汁熬成。不仅如此,雍正还在苗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配方,其所制的“血滴子”,不但剧毒无比,而且可以将人化之于无形。《清朝野史大观》里有个暗指“雍正屠弟”的野史故事,似乎说的就是这个“血滴子”。故事中说,雍正年间,桐城某书生给宫中某太监作塾师,宾主相处颇为融洽。数年后,书生要求进宫看看,太监满口答应。不久,太监让书生穿上内庭供奉人员的腰牌和衣帽,冒名前往宫中一游。两人进到宫中花园好生游览一番后,正要往回走,突然一阵嘈杂声,太监大惊:“不好,皇上要过来了!”情急之下,书生躲进道旁床塌中,太监赶紧上前伺候。

雍正到后,盘腿坐在床塌之上,命带来的囚犯下跪,孰料此人非但不跪,反恨恨的说:“你难道就不念一点手足之情吗?曹丕称帝后迫害曹植,也不曾将他置之死地。你搞阴谋夺得皇位,怕众兄弟不服,想斩尽杀绝,你就不怕众口纷传,史家记你一笔吗?”雍正大怒,随后从怀中掏出一药瓶,令力士强掰其嘴灌下,接着又命人找来一大瓮,将那人丢进去后倒入药粉,瓮里立刻吱吱声作响,臭味弥漫。躲在床塌中的书生目睹全过程后,吓得脸无人色。一炷香功夫,雍正命打开大瓮查看,力士将瓮口微微倾斜,里面已全是紫黑色的臭水。雍正看后,悻悻然的说:“看你还怎么骂我,来,把这瓮臭水倒进御沟,让他和污水为伍。”说罢,雍正哼哼冷笑数声,起身走了。事后,太监和书生也全部被杀。这段野史如果是真的话,“血滴子”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神秘剑客暗杀团

评书《童林传》中说,康熙末年有三位武功了得的剑侠,号称“南海三公”,三人使用的独门暗器即“血滴子”。雍正皇帝继位后,收买了一些武林高手并成立“血滴子暗杀团”,作为铲除异己的工具。此次电影《血滴子》即以此为故事原型,不过把时代移到了乾隆年间。关于“血滴子”是暗杀团的说法,和雍正的特务组织有很大关系,即所谓“粘杆处”。据说雍正还是皇子时,其府邸院内有很多高大树木,每逢盛夏初秋,鸣蝉聒噪,声震于耳,一向喜静畏暑的雍正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这些人聚集之所即“粘杆处”(原意是将捉来的蝉虫粘于此处)。后来,随着大批武林高手的加入,“粘杆处”也就演变特殊的情报组织,其中也不乏执行杀人灭口的特别任务,而“粘杆处”的这些人,也被人称为了“血滴子”。

雍正年间,“粘杆处”正式名称为“尚虞备用处”, 属内务府系统,其中又分为两处,一处在雍亲王府(即后来的雍和宫),另一处在紫禁城。据说御花园堆秀山上的“御景亭”,就是“血滴子”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御景亭”下,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在此守候,每次雍正下发任务,值班人员即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安排人员立刻办理。

据说,雍和宫曾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于内廷的通道,当时的雍和宫说白了就是一个戒备森严的特务衙署。当然,现在的雍和宫已经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因而也有人说这是因为乾隆为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而在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对地下通道加以彻底平毁所致。不过,乾隆在雍正去世后仍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城内外及各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最后要说明的是,康乾旧事一向是小说传奇家的创作素材,其间借部分史实演绎成篇,作为谈资无伤大雅,作为信史则大可不必。姑妄言之,供一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