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10位有能力改变历史却英年早逝的皇帝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诸多的遗憾,特别是在某些关键的历史时刻,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的早逝都或多或少改变了一些历史的走向。历史不能有如果,所以,我们今天就以遗憾的眼光来看看历史上这些早逝的帝王们。

1、陈文帝

陈文帝本名陈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陈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7年,是南朝历代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

史料上记载陈蒨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甚爱之,常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陈文帝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学识丰富,他的叔父陈霸先常常夸奖他。

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立陈,*初定,还没来得及怎么治理就匆匆去世了,将陈朝这个担子交给了陈蒨,陈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史书称陈文帝“从艰难中发迹,了解百姓的疾苦。国家的用费,定依俭约的原则。善辨真假,不容臣下奸巧,使得人人知道自励。

然而,天不假年,陈文帝45岁的时候就染病去世了,只留下了和宠臣韩子高的一段美丽传说。他在位7年虽然励精图治,但只来得及稍微打扫打扫而已,来不及深度,于是陈朝很快就衰败了下去。

2、刘弗陵

刘弗陵登上帝位,是以一段立子杀母的故事展开的,公元前84年,汉武帝病逝,年仅8岁的刘弗陵登基为帝,在霍光的辅佐下,这位少年皇帝快速的成长着,14岁就识破了上官桀对霍光的陷害,平定*。之后专注于发展经济,消除了汉武帝挥霍国力带来的后遗症,扭转了西汉衰退的趋势。

刘弗陵在位13年,在他21岁的时候就病死了,经过了一番周折,他的继任者是后来的汉宣帝刘病已。武帝施威,昭帝施恩,一武一文,将大汉推向高峰。如果刘弗陵多活三十年,可以将这个趋势进一步巩固,汉朝的成就或许可以登上更高的高峰。

3、高演

高演(535年 - 561年),字延安,享年27岁,在位不到两年(560年-561年)。北齐高家出了很多有才华的皇帝,但不是变态就是神经病,但是高演是少见的身心比较健康的帝王。

当初高洋在位时候,高演对哥哥的做法很是看不下去,经常冒险直谏。高洋说:“只要有你在,我干啥不享乐?”幸好高洋那时是清醒的,不然把高演砍了就玩完了,高洋对高演很器重,临终托孤给他。

但在高洋死后的第二年,高演就联合弟弟高湛发动政变,不久就废掉了高洋的儿子高殷。按说高殷也是个有才而且更短命的皇帝,只可惜年纪太小,没有实权。

高演继承了家族的优秀才能传统,同时又有着清醒的头脑,即位之后,表现突出,关心民生,亲征北方异族,“文治武功兼盛”,力挽高洋的混乱统治带来的不安定局面。

但是,高演在位第二年从马上摔了下来,重伤。加上娄太后和弟弟高湛的政治压力,心情沉重的高演临死前传位给了高湛。北齐又落入了疯子手中。

高演可以说是北齐唯一的希望,但是挡不住一帮亲戚的疯狂。前期北齐的实力是高于北周的,如果高演可以多活个三十年,北周恐怕难以搞定北齐。由此想到,如果北高演、南陈蒨都能多活几十年,恐怕杨坚就要头大了!

4、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朝的皇帝们一定很委屈,为啥同是少数民族兄弟,清宫戏那么热门,元宫戏见都没见过?

元朝历史时间较短,亮点较少,其政治制度注定了统治难以持久。所以元朝要持久,必须要进行变革。而元朝恰恰有这么一个机会,这个可能改变历史的人就是元仁宗。

孛儿只斤·奇渥温·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1320年),享年36岁,在位9年(1311年-1320年)。仁宗即位后,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裁汰冗员,整顿朝政,改革币制,普查田亩。这些都是一个明君应该做的事,我们不多说。仁宗的杰出之处在于,他做了更多文化方面的贡献。历史记载,仁宗早年熟读儒籍,倾心释典,虽然比不上汉族的读书人,但是比起周围的汉字都不认识的蒙古贵族们强多了。

公元1314年,仁宗恢复科举取士,汉人得以重新通过科考晋身仕途。这对于元朝的汉化相当重要,国内的民族矛盾也得到缓和。仁宗又下令将《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等书摘译为蒙文,让蒙古人、色目人(就是所谓的上层人士)学习。可见,仁宗也不是偏心汉族,而是在促进各族的交流。因此当时,元朝文化较为发达,国家也很开放,海运兴盛。

军事上,仁宗平定了西北察合台之乱。远在西方的两个汗国确实是管不上了,但是察合台必须掌握,否则*不复我有!大家知道,西域自唐代后期以来就不在*控制之中,直到元朝才重新统一过来。仁宗控制住察合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西北版图。

但是,天妒英才,仁宗在位不到十年,就归天了。建设不如破坏快,仁宗的儿子英宗还不错(也是个早逝明君啊),但已经渐渐不能控制局势,被刺杀后不久元朝政局就迅速糜烂了。

5、朱常洛

朱常洛(1582年-1620年),享年39岁,在位——1个月(1620年)! 20年提心吊胆的太子生涯,1个月的皇帝经历。

朱常洛是万历神宗朱翊钧和宫女意外生下的庶子,不但是庶子而且是私生子,所以虽然是长子朱翊钧不喜欢他。朱翊钧喜欢的是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所以朱常洛被压迫得很惨,一直面临着被废的危险。不过朱翊钧还是不敢轻易做这种会使国家动荡的事,另外大臣们不惜代价坚定地支持着朱常洛。

朱常洛的才德究竟如何,由于在位时间太短无法进行准确的评估(但是能坚持那么多年太子而不倒,至少要有相当的机智和忍功)。但是,他执政开始时的三项措施虽然不大,却是民生、政治、军事三方面都包括了,可见其全面整治国家的意图。然而这个隐忍了二十年的太子似乎真是没有帝王命,一上台就归西了,令人蹉叹。

假如朱常洛能多活二十年,或者朱翊钧那家伙早死一些年,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明朝的政局那是几起几落,几度衰弱又几度中兴,如果朱常洛继续进行改革,或许可以压制魏忠贤(毕竟不是朱常洛的人),调和臣子矛盾,避免党争,有明末的一批优秀政治军事人才辅佐,或许可以挽救东北危局,缓解国内矛盾,明朝再次中兴有望。

这时如果再能中兴,影响就大了!虽然边患难以消除,但是清朝难以建立,满人可能只是匈奴、突厥、瓦剌等等之类的异族之一,退一步讲,也可能形成宋朝的南北对峙局面,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明朝不会猝灭。那样的话,当西方的军舰来到之时,他们所见到的中国将会相当的不同。

6、李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郁闷,唐顺宗李诵那是真正的郁闷——说都说不出来。

李诵(761年-806年),享年46岁,在位七个月(805年)。

李诵做太子的时间比朱常洛更长,做了26年太子。即位之时,大唐已经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而他自己也不行了。

李诵擅长书法,经常帮老爸唐德宗李适写个诏书什么的。年轻时,在朱泚之乱中,李适出逃,刚成为太子的李诵亲自持剑断后。奉天保卫战中,又身先士卒,大大鼓舞了士气。

在东宫时,李诵和王伾、王叔文等人交流天下事,形成了一个政治*和改革的念头。然而正当他准备大显身手之时,公元804年秋天,李诵突然中风(可能是长期郁闷导致的),哑了。李适一看儿子病成这样也急病了,很快就死了。李诵在病中即位。

历史记载,李诵即位之时,“卫士尚疑之,企足引领而望之,曰:‘真太子也!’乃喜而泣。”可见李诵人望之隆。

但是,天妒英才,这个皇帝说不了话。世间最郁闷的事莫过于此。但李诵还是开始了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革新主要针对的就是当时两大毒瘤——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可想而知,这样直接捋虎须的行为将遇到多大的阻力。如果李诵身体健康,以他的威望或许可以压制反对者,但是如今皇帝生病,只能把改革的事务交给王伾、王叔文等人。而这些官员不是内侍,不可能一直陪在皇帝身边。陪在他身边的,恰恰是*庞大的宦官们。李诵的身体状况,使得他非常容易被宦官控制。就算矫个诏,他也没法辩哪。

改革于是迅速失败。不仅如此,宦官们逼迫李诵退位,皇帝已无力抗争。于是,即位不到七个月的李诵传位给儿子李纯(幸好唐宪宗李纯还行,不然唐朝只怕很快要垮)。

第二年,李诵病逝。

7、拓跋弘

拓跋弘文武双全,小小年纪就开始整顿政治、南征北讨。史载其少时就有“济民神武之规”,“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北魏建国以来粗糙的政治终于步入正轨。亲自北讨重创柔然,使其远遁漠北,又讨伐敕勒、压制吐谷浑;南伐刘宋,收徐州、兖州。这么多的成就,竟然是在短短五六年里,由一个不到20岁的毛头小子完成的,委实了不起!他的治理为后来拓跋宏的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天妒英才,拓跋弘才18岁按现在来看可能还没成年就退位了,把皇位交给了4岁的儿子拓跋宏!这太令人震惊。有人说这是因为拓跋弘是虔诚的佛教徒,又热爱老庄,所以看破红尘让位了。这种说法掩饰的痕迹太重了,君不见拓跋弘在位时如此活跃,如果他轻视名利,这么折腾干什么?十几岁的小孩就看穿世事了?实际上,拓跋弘的退位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很无奈,拓跋弘虽然是英才,却搞不定家事。

他的背后有一个狡诈贪权的后妈,拓跋弘刚即位时,冯太后就亲自临朝,可是拓跋弘迅速亲政而且做得很好,冯太后只能郁闷地压制权力欲。矛盾产生了,深化了,爆发了。拓跋弘对这个生活作风不良的后妈很反感,借故杀了她的宠臣,结果冯太后悄然反扑。一方面,估计冯太后的*也相当雄厚,另一方面,拓跋弘是个善良的孝子,于是决定退位。如果他是个心狠的主,一场宫廷血案,多半也就了结了,然而他却无奈地把希望交给了儿子。可是事情并未结束,拓跋弘的妥协,换来的只是5年后被冯太后毒死,时年23岁,正是年轻人大展鸿图的年纪。

8、司马绍

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长子,东晋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间在位。

司马绍于322年即位,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的权威全力重用王导,并且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的态度,成功对“王敦之乱”作出善后,稳定东晋王朝的局势。

司马绍聪慧善断,明于事理。东晋政权初建之时,兵荒马乱,生民涂炭,国力空虚疲弊,权臣王敦等作威作福,东晋政权随时面临着覆灭的危险。司马绍在位期间,凭借弱势之*,成功做到对权臣的制衡。他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南渡侨姓与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稳定时局,使社会呈现向安定发展的趋势。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太宁三年(325年),司马绍病逝,终年二十七岁。若使司马绍再活三十年,前有陶侃、王导,后有桓温、谢安,再后来谢玄、北府军等等都可以大展鸿图。南朝不缺人才,只可惜小人白痴当政,有什么办法?

9、柴荣

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武力可以得到一切,要生存就不能让别人生存。士兵们以剑为犁,反复切割着这片破碎的土地。北*权更迭,再也不能恢复昔日的经济中心地位,连从不分裂的南方也被一堆小国切得七零八落。这就是唐代藩镇割据带来的恶果。

安史之乱,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往前推1200年,正是战国时代开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之时;安史之乱往后推1200年,正是*建立,进入新时代之时;安史之乱往前推600年,正是东汉崩溃,中国进入大分裂的序幕;安史之乱往后推600年,正是元朝灭亡,现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关头。

安史之乱后的1200年,中国历史整体上走着下坡路,越到后来越无法挽回,最终必须经过彻底的打碎重来,才能获得新生了。那么在这1200年之中,有没有过复兴的希望呢?有,那就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在位短短5年,打下的基础,就形成了后来一个三百年的王朝——宋。如果没有柴荣,赵匡胤后来即使建立了宋朝,可能也只是和五代一样的一个地*权而已,中国也许会像东晋南北朝一样乱上几百年。那么,柴荣如果多活几十年,则历史将会如何?

所以说,柴荣是个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人。当然,我们并不认为他能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而只需要他创造出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让经济、社会、文化从此可以比较顺利地发展,从中孕育出新型的文明。

柴荣曾说,如果能当三十年皇帝,“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然而时间只过了六分之一,一代伟人憾逝。柴宗训才7岁,就算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奈何得了掌兵权的大将?魏晋以禅让得国,以禅让失国,后周以黄袍加身得国,又以黄袍加身失国。中国人,是很擅长学样的。

10、嬴扶苏

先说明,他没有成为皇帝。

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开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实现了大一统。从夏初的万国,到商初的三千国,又到周初的八百诸侯,上古中国的无数部落,最后终于被大秦凝成了一块。春秋战国五百年血流不止,终于换来了一个“书同文,车同轨”的新时代。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

秦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集权的朝代,对后世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然而,秦完成了统一,却没有成为榜样,而是把这个荣誉交给了之后的汉朝。

关键时刻,秦国的路走歪了。

大家知道,一个政权可以马上得天下,用暴力手段建立国家,但随后必须根据形势转变政策,武立文治,国家才能走上平稳的发展轨道。如果继续以暴力治国,国必不堪,更何况是刚刚统一,人心还远没有后世凝聚的秦朝。

始皇帝武功赫赫,诸多政策也贡献巨大,但是,他的思路没有转过来。或许他已经有所觉悟但是时间不够了,所以疯狂地追求长生。嬴政是个改变历史的人,而且事实上,他把历史改变了两次。

秦朝的稳定工作,本该交由嬴扶苏来做。而且历史显示,他很有可能胜任这一使命。是的,嬴扶苏没有成为皇帝,但是他改变历史的可能性太大了。

扶苏,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开始了最后一次巡游。鬼使神差的是,他的第十八个儿子胡亥提出想跟着出去逛逛,于是始皇帝答应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始皇病重,赶紧写信叫扶苏回咸阳主持自己的丧事,也就是让扶苏继位秦二世。但是,他还没看到信送出去,就一命呜呼了。

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扶苏在民间的声望很高,胡亥即位之后,民间不知道扶苏已死,还在说“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后来陈胜吴广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义,却仍然假称扶苏的名义。须知陈胜吴广可不是秦人,而是秦国的死敌楚人。

之前人们没有大规模地*,是因为:一、始皇帝的权威震撼力,二、统一后确实带来的便利,三、人们对继承人扶苏的希望。而胡亥将秦国疯狂使用民力的传统运用到了极致,根本不把人当人使了,于是大秦的基业瞬间崩塌。可惜他还没看到这一结果,就被赵高杀了。有人说,赵高是汉朝第一功臣,很有道理。

假如,始皇帝能再撑一撑,等信送出去,中国的历史恐怕都要巨变了。秦国在扶苏手里满满结束军事高压统治,开始转为文治,就很可能逐步稳固下来,消除原七国人之间的矛盾,一个大一统国家就可能延续下来。

秦国与之后的朝代不同,秦国是从西周时期就出现的古国,其风格将与后来半路出家的各朝代大不相同,此后中国也将更难分裂。

秦国是崇法的,虽然扶苏袒护儒家,但儒家思想难以像汉朝那样迅速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是经过篡改的儒家)。中国的法制化可能会因此大大提前,甚至可能在法制环境下仍然保持百家争鸣的文化状态。

如此,项羽将是一个落魄的楚国遗少,刘邦将是一个平凡的小公务员。

如此,我们也许将叫秦族,说秦语,写秦字……韩国的首都将叫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