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对二手女人情有独钟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智激周瑜的精彩情节。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全线压境。东吴上下人心惶惶,议论纷纷。文臣言和,武将请战,孙权一时犹豫不决,只好让大都督周瑜决策。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星夜前来拜访周瑜。《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写的就是这段精彩情节:
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瑜曰:此赋公能记否?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云: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于是,周瑜下定决心,誓与曹操决一死战。
这里且不论曹植的《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一句诗词是否有誓取二乔的野心,但周瑜为何仅凭这一句诗词就可以相信曹操老贼欺吾太甚,恐怕并非没有原因。作为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东吴名将不会不知道一代枭雄曹操的好色秉性,因而诸葛亮一提到誓取二乔的诗句,周瑜便信以为真,便立即发出重话,吾与老贼誓不两立!
其实,诸葛亮说誓取二乔也并非空穴来风。曹操在好色猎美方面,堪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曹操猎取过多少女人,如今已经无法统计,因为遗留至今的资料很不全面。据《三国志后妃传》记载,曹操最早有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武文世王公传》还记载,曹操有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这些人所以能载入史册,是因为她们一共给曹操生了二十五个儿子,没生儿子的女人,恐怕还有许多。
然而,细看曹操猎取的这些女人之中,他中意的女子大多为少妇,不少的还是寡妇,只有少数为少女之身。最受曹操宠幸的卞夫人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曹操被拜为魏王后,还将卞夫人晋升为魏王妃。还有貌美如花的尹夫人,她原是何进之媳,何晏之母,后被曹操纳为妾室。究其原因,乃是曹操偏爱已婚女人的少妇情结使然。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曹操因迷恋少妇致使兵败宛城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还是在宛城大战期间,曹操发现宛城守将张绣的婶娘,即张济的遗孀长得颇有姿色,便纳入帐中,日夜喧淫,结果逼使张绣降而复叛。宛城一战,曹操兵败如山倒,不仅自己中箭负伤,而且自己的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爱将典韦都力战身死,致使曹军元气大伤。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了一个曹操为了一个少妇与关羽争风吃醋的故事:吕布部下秦宜禄之妻生得非常漂亮,被关羽看中而暗恋。曹操和刘备联合围困吕布于下邳时,关羽曾多次要求曹操,在城破之后,能把这个女人赐给自己。曹操便爽快地答应了。但城破之后,曹操发现这个女人不寻常,竟把她纳为己有了。这恐怕也是刘关张与曹操分道扬镳的一个重要原因。
《献帝传》的记载虽然与这个故事有点出入,但主要情节还是相同的:秦朗父名宜禄, 为吕布使诣袁术, 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那。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 求以杜氏为妻, 太祖疑其有色, 及城陷, 太祖见之,乃自纳之。曹操不仅如此的横刀夺爱,而且还爱屋及乌,把杜氏的儿子秦朗收为养子,视如己出,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曹操如此喜爱少妇,真是用心良苦!
当然,曹操最欣赏的美貌少妇应该是袁绍之媳,袁熙之妻,当时名动天下的中山美女甄宓。曹操在袁绍兵败家亡之后见到少妇甄宓不禁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竟然神魂颠倒地与长子曹丕、三子曹植父子三人为争夺少妇甄宓而上演一场历史上少有的争风吃醋的连环大戏。若不是群臣用计劝阻,加上曹丕近水楼台先得月,甄宓,这位绝世美女少妇也将为曹操收入房中无疑。由此可见,曹操的少妇情结已经到了难以自拔的地步。
曹操还曾在《遗令》中说:吾婕妤伎人,皆着铜爵(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穗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伎。因此,曹操的难以自拔的少妇情结,加上铜雀台大床穗帐、美女如云的名声在外,不能不使周瑜对诸葛亮的一番游说信以为真。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为自己看病。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有所好转。《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做自己的侍医。但是华佗却不愿意。他借口妻子有病,告假回家,不再到曹操那里去了。曹操非常愤怒,派人到华佗家里去调查。曹操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给他小豆四十斛;要是没有病,就把他逮捕来办罪。
传说华佗被逮捕送到曹操那里以后,曹操仍旧请他治病。他给曹操诊断了以后,对曹操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
而要全部治好,使之不再重犯则需要先饮麻沸散,麻痹脑部,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这样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将华佗杀害。
被关进牢狱以后,华佗知道曹操不会放过他的,于是抑制住悲愤的心情,逐字逐句地整理他的三卷医学著作-《青囊经》,希望把自己的医术流传下去。这三卷著作整理好以后,华佗把它交给牢头,牢头不敢接受。在极度失望之下,华佗把它掷在火盆里烧掉。牢头这时候才觉得可惜,慌忙去抢,只抢出一卷,据说这一卷是关于医治兽病的记载。华佗没有留下专门著作。这是我国医学的一个重大损失。
但是,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
《三国演义》中有一节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描写了华佗被曹操杀害的情形。《三国演义》虽然是文学作品,其中有着大量的虚构成分,但是,华佗因为要给曹操开颅医病而被曹操杀害确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史学家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权贵。华佗真是这样一个人吗?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末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
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众所周知,科举制起源于隋朝,东汉时期普通读书人进入仕途的途径只有被举孝廉,也就是因为品德高尚而被推荐进入官场。
沛国相陈珪和太尉黄琬都曾荐举华佗为孝廉,征辟他做官,但是华佗却颇为自负,认为自己才气大,而不屑于去做他们举荐的那些低级文案工作,再者,华佗此时已经迷恋上医学,他不愿意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
除此之外,华佗开颅面临的医学问题还有不少,不论那一项不具备开颅都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曹操不开颅尚且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如果开颅必然是九死一生。生性多疑的曹操岂能容忍这样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认为华佗是在故意暗害自己也是讲得通的。
曹操杀害华佗虽然主要是凭借自己的好恶,但是,从《汉律》上讲,也有他的依据。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下,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甚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
而令华佗命丧黄泉的是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以此为华佗定罪,别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正如《三国志方技传》中写道的那样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华佗在行医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由于他的医术高明,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在这些高官权贵的眼中,华佗即使医术再高明,也只是一个医生而已,在同他们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