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选上太监的“伪男人”是何命运

说起太监这个词,是个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几乎所有古装电视剧中,都有这一角色的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历朝历代,都与太监纠缠不清,皇帝身边的忠实仆役、后宫娘娘们的“取乐神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内总管……形形色色的角色,让太监成为古代的“热门职业”,直逼当今的公务员。

不过,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长长见识,因为太监也有“兄弟”,这些同样割了命根的“伪男人”们,竟然有着奇怪的称号——无名白。“无名白”本意是指没有名气的白丁。在明朝时期,这一词专门用来指代阉割后入不了宫、做不了太监的人。而这一称呼,最早源自唐朝。(想想都觉得肉痛,下那么大决心割了自己命根,结果还没能入宫,死的心都有了。)

唐朝时期,皇宫内宦气焰嚣张,权势登峰造极,以至能随意任免朝臣、择立皇帝,于是私自阉割一时间形成一股风气,民间出现了大量没有收到皇宫诏令就自宫的人,当时称这些人为“私白”。有这么多阉人,明代宦官*再次强盛,自宫现象也随之严重,"无名白"的数量急增,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到仁宗时,"无名白"开始成批出现,渐呈无法遏制之势。仁宗即位初即有民间男子自宫求用。(皇帝也闹心了,这么多男人,不好好当爷们,如果都自宫了,岂不是整个国家豆浆慢慢走向绝路?)因此,为了遏制这种现象,仁宗断然下旨,严禁自宫行为,但凡私自自宫者,以不孝论罪。不过,不管处罚如何严厉,自宫者依旧不断。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整村、整庄皆自宫的极端现象,数十万"无名白"游荡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小编不敢想象,这么多自宫男,真心可怜那个时代的女子啊)

那么为何无名白屡禁不止,自宫者依然故我呢?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首先就在于明朝内廷对大量宦官的不断需求。偌大的皇宫六院中,尽管有许多婢女,但是许多事务和服务不可能完全由女人担当,而皇帝的猜忌心理又不允许男性在内廷执役,于是,宦官便成为担负宫廷服务的最理想人选。因此,站在自宫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深信只要皇宫存在,就一定需要宦官!另外,又有许多自宫后在皇宫混的相当不错的前辈们做“榜样”,如明朝时期的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于是一些出身贫困而又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一些天性懒惰而又不安于本分的人,以及一些无缘于科举而又渴望出人头地的人,便纷纷走上了以自宫求富贵之路。

那么,说到最后,除了少量幸运的"无名白"可以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皇宫以外,大量无缘进宫的"无名白"者,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一种是投入王府或权贵势要之家充役,这种事最好的出路,因为意味着能够过上不愁吃喝的日子;其二是在京城各寺院附设的浴池里专门为太监们搓澡,这也是比较不错的出路,因为能够经常接触宫内的太监“兄弟们”,很有希望再次找到入宫的机会,谋取富贵;第三种则是成为当时社会的最底层,沦为死乞强夺的丐阉。

可怜可叹,历史中有一对兄弟,一起“自裁”之后,一个幸运入宫,“飞上枝头变凤凰”,一个却无缘皇宫,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名白”,余生凄凄惨惨切切,苦不堪言。这延续多个朝代、糟蹋无数少男、引发多起宦官之乱的罪恶传统,可谓是人类史上的一大污点。(不过小编发现当今社会,仍然存在自宫这一现象,像是著名的泰国人妖,不过好像现在不叫自宫,改叫“变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