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是忠诚曾拒绝参与对汉灵帝的政变
公元188年,朝廷人事进行了重大调整。朝廷选拔一些清流名臣,比如刘焉、刘虞出任州牧、刺史,前往益州和幽州平定变乱。但是,些许的改良无法改变全局的颓势,经历了黄巾之乱的重创之后,东汉王朝已经日暮西山,气息奄奄。
本年的六月,有位叫做王芬的官员,密谋发动一场政变,诛杀汉灵帝,册立宗亲合肥侯为帝。可是政变还没有实施就宣告破产,王芬也只能自杀而死。在这场密谋中,王芬曾经邀请曹操加入,可是曹操却拒绝参加。作为一位曾经热衷官场,对于政局有严重不满的曹操,为何会不参与这场政变呢?
我们看看王芬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政变。
灵帝即位之后,多行恶政。朝廷先是由外戚窦氏专权,窦武想要联合朝廷清流的*剿杀宦官,不料消息泄露,窦武不能当机立断于是反被宦官诛杀。整个天下掀起了一场牵涉几十万人的大清洗,无数名士文人被杀。由于汉灵帝宠幸宦官,公元184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汉灵帝不但没有遏制宦官*,反而打击正义之士,让宦官*更加横行。
确实,在当时汉灵帝的恶行已经让一些士大夫强烈不满,不过多数人还是不敢参加这样的行动。比如曹操,比如华歆。
当时曹操是这么拒绝王芬的,“废立皇帝,是天下间最不吉利的事情。在古代,伊尹和霍光曾经做过,但却是在计算成败,权衡得失之后再做。这两个人都身居高位,满怀忠诚,加上有众人的辅佐,因此才能获得成功。而现在,各位认为前人的成功轻而易举,而没有看到眼前的困难。用这种非常手段来达到目的,不是太危险了吗?”
曹操此人,虽然一生狡诈,但是说话也比较坦荡。在这里曹操没有高谈什么君臣大节,而是给王芬分析利害。伊尹、霍光之所以成功,既是因为他们心怀忠义,更是因为他们手握天下大权,有许多人的支持。王芬呢,不过是冀州刺史,追随的人也不过是二三流的官员,很难获得天下人的认可。
王芬被曹操拒绝时,也曾经邀请平原人华歆和陶丘洪参加。陶丘洪很想去,可是华歆劝阻了他。华歆说:“废立皇帝是大事,连伊尹、霍光都觉得困难。现在王芬等人性格疏阔,又缺乏威武的气概,我料定这次的行动一定会失败。”于是,两人都没有参加。
华歆的话补充了曹操没有说出的一点,即起事*王芬的性格存在严重缺陷。毕竟华歆是和朋友聊天,曹操是直接告诉王芬,当然不好意思说明王芬的缺点了。作为行动的*,如果没有缜密的思维,就难免考虑不周;没有威武的气概,就难以收服人心。华歆说的颇有道理。
其实,从王芬等人起兵的直接原因来看,这次政变也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当时,东汉名臣清流领袖陈蕃的儿子陈逸和术士襄楷在冀州刺史王芬的府上做客。当时襄楷说:“天象显示,对宦官不利,那些黄门、常侍们看来就要被灭族了。”陈逸听了非常高兴。冀州刺史王芬在座,也非常兴奋,说:“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我愿意做先锋扫除奸佞。”然后王芬就和各地豪杰联络。
也就是说,这次行动,并非是经过深思熟虑,不过是一个术士的一番说辞,讲什么天象显示,宦官必然灭亡什么的。虽然说中国历代许多人,尤其是一些皇帝高官都信奉什么星相之说,可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政客们在玩弄星相,借助所谓的星相来制造舆论,左右政局罢了。而把星相当成行动的依据,未免本末倒置了。
王芬行动的起因,十分的轻率。
当然王芬也曾经有过一个实施计划。当时汉灵帝想到自己在冀州河间地区的旧居(汉灵帝在做诸侯王的时候的居住地)巡查。王芬又借口说黑山军攻打冀州的一些郡县,于是开始征召军队,准备在汉灵帝到达河间的时候以武力劫持汉灵帝,然后杀死所有宦官,废黜汉灵帝,另外册立合肥侯为帝。
可是,王芬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位术士告诉汉灵帝说,北方有一道赤气横贯天际,建议汉灵帝不要去北方。汉灵帝就取消了河间之行。
汉灵帝不来了,王芬的行动就完全落空了。
之后,估计是王芬的消息泄露,汉灵帝下令王芬解散征召的士兵,并征召王芬前往京城。王芬害怕,就辞官潜逃,逃到平原地区的时候自杀了。
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也就是王芬密谋政变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以宦官蹇硕作为首领,选择了一些出身权门的将领担任校尉,曹操也名列其中,担任典军校尉。当时汉灵帝非常看重蹇硕,看重西园新军,连大将军也要听从蹇硕的调遣。
曾经只是担任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的曹操,一跃而成为西园新军八校尉之一,除了因为曹操能干,加上其父曹嵩的宦官家族背景外,不知道和王芬之死有什么关系呢?
是不是曾经得知政变消息的曹操向宦官集团泄密,然后假托术士,阻止汉灵帝河间之行,然后又除掉王芬,借王芬的血染红自己的乌纱帽呢?或许不是,或许是,谁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