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是一个虚假的阴谋
前往匈奴和亲的十三位汉朝“公主”,没有一位是皇帝老子的亲闺女。本来刘敬献上和亲之计说的是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可是吕后不愿女儿离开,大闹不止,刘邦又做不得吕后的主,只好认了一个宗室的女孩为公主,冒充鲁元公主,由刘敬护送前往匈奴单于庭和亲。
应该说,假的鲁元公主和刘敬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前往匈奴的,如果冒顿真的追究起公主的真实身份,两人都有被杀头的可能性的。现在看来,匈奴并不怎么在乎血统,他一定是看中了那位公主的才貌和性格,不但接纳了她,甚至还过得不错。此后,冒顿也没对汉朝发动大的军事行动。但是,仅在冒顿时期,或者说冒顿一个人就先后娶了7个汉朝公主。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冒顿并不是“贪色”,不是像有些汉族皇帝那样后宫中的美女要多多益善,他之所以讨那么多的汉朝“公主”,主要是为了要这些公主的陪嫁,嫁妆。因为匈奴本土畜牧收益不稳定,而每年从汉朝获得的嫁妆和和亲之后的贸易收入是很稳定的,也就是说贪慕汉朝的财物为主,娶汉朝公主为辅。
在这个意义上,第一个汉朝和亲公主是当之无愧的“鲁元公主!”之后,在王昭君之前至少有十一个公主被送往匈奴和亲,汉武帝即位之初,至少有一个公主前去和亲。应该都不是真正的公主。至于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说和亲公主是武帝的姐姐,那是小说家言,没有历史根据的。正是这十二个和亲公主的努力,真正为汉朝赢得了和平环境,汉匈之间即便是有冲突,也都是发生在边境上。这样才有了文景之治,造成武帝盛世。不得不承认,武帝依靠多年积累下来的财富,才能发动对匈奴毁灭性的打击,恰恰是和亲公主起了重大的作用。可是,这些公主都籍籍无名。最出名的反而是王昭君!历史真是奇怪的很。
王昭君连宗室都不是,只是一个得不到皇帝临幸的宫女,地位是很低的。王昭君和亲的时候,匈奴在武帝时期已经被打垮了,加之内部纷争,无力南下了。在五单于纷争中,呼韩邪的南匈奴失败,归附了汉朝。王昭君是在这种情况下和亲的,汉朝处于绝对的强势,对匈奴的和亲是居高临下的。此时的王昭君和亲应该说是运气好,把和亲的风光占尽。至今还是人人称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看来就是大汉族的面子问题。在军事压力下的和亲,丢面子的和亲,就不记载,和亲公主连个名称都没留下,而居高临下的和亲,哪怕是一个公主,也大肆宣扬,看来,历史也充满虚伪。
王昭君是这样,后来的文成公主也差不多。当时也是唐朝打败了吐蕃,松赞干布自知和大唐对抗无益,才改变策略,以求亲取得双方贸易。这次和亲也是居高临下,松赞干布也是对唐朝恭敬有加的,所以,史书中对这次和亲也是大肆宣扬。截止到清朝,至少有360次和亲之举,出名的也就是三四个人,都是居高临下时的和亲。而唐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和平乱后对回纥的和亲,好几个是真的皇帝的女儿,却都寂寂无闻,就是因为当时唐朝要向回纥借兵,要通过回纥稳定边境,回纥处于强势,所以,尽管这些和亲公主做出的贡献大,命运也更加曲折(有好多故事),但是,她们的名气不如盛世时的文成公主。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看,这些公主根本谈不上名气。
所以,研究和亲史,不能将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和亲方式当成主流,而应将比较常态的和亲作为主流。在这方面,也是中华系统的政权如北魏、柔然、契丹、蒙元、满清反而做的更好一些,更人性一些。也就是说,这几个政权在和亲时候心出友好,而汉族政权的和亲或多或少总有些阴谋的味道。中国的历史的虚伪,由此可见一斑。这就像*时期的报纸,通篇都是“形势大好,越来越好”,实际上国民经济已经走到崩溃的边缘。如果我们尽是相信官方的报道,是得不到真实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