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的子皮为何称子产为君子 自己为小人?

春秋时,郑国上卿子皮发现子产才出于已,便毅然将国政委于子产。子产为政,大胆改革,除旧布新,郑国大兴。但是在启用人才上,子产却没有子皮那样的胆识。《左传》记载:子皮欲提拔一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新人为邑宰。认为,新人虽未尝治邑,但可在治邑中增长才干,学会治邑。子产则极力反对这样做,主张“学而后入政、未闻从政学”。因此,子产以后,郑国后继乏人,终于走上衰亡。

子产是我们刚刚说到的郑国国君郑穆公的孙子,名侨,子产为其字。按理说,郑国是姬姓诸侯国,子产也应该姓姬。但古人在一个大的宗族系统中有许多小宗,这些小宗以封地、官职、身份区别,所以又以封地、官职、身份为姓,中国现有的400多个姓,很多就是这样来的。因为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故以“公孙”为姓,叫“公孙侨”,如同“王孙满”因为是周襄王的孙子而姓“王孙”一样,他们是以身份为姓。不仅如此,子产和王孙满一样,也属于早熟型政治家。

当时的大国之间固然有战争,小国之间同样也有战争。郑国就曾经出兵攻打蔡国,并且大获全胜。多年来受大国的欺侮,终于有机会捏了一个软柿子,扬了国威,所以有点儿举国欢庆的味道。但是,当时尚未成年的子产却对这一次所谓的“大捷”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为什么这样说呢?郑国是一个小国,应该勤修内政、获得民心,而不宜轻启战端。用今天武侠小说的话来说,一个三脚猫的武师不好好练功,却到处向人挑衅,那不是欠揍吗?况且蔡国是楚国的属国,蔡国受了郑国的欺凌,楚国绝不会善罢甘休。如果楚国以此为借口出兵,怎么抵抗?

子皮没吭声。子产继续阐述自己用人的基本原则:“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从政的基本路径是,从底层、从具体事务开始学习,获得阅历、取得经验之后,才能逐步担当大任,而不是相反。否则,误民误国也误己。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绝不能把民众的命运作为培养官员的学费,绝不能把重要岗位交给没有管理经验的人练手,即使此人是最高行政长官的儿子。

诸位看看,身为上卿,郑国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子皮,只是想让儿子有个锻炼主政的机会,竟然在子产这里碰了钉子,还被这个晚辈教训了一通。

子皮怎么办?怀恨在心?给子产穿小鞋?从此让这小子没有好果子吃?如果这样看子皮,我们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听着子产的陈述,子皮从内心感到惭愧乃至羞愧,他向子产表达自己的真心感受:“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只有君子才能识大体、处大事,我真是小人啊,考虑的是家里的小算盘。作为一个人,我知道爱惜儿子,因为养儿可以防老。但作为郑国的上卿、国家的执政官,我却不知道爱惜国家、爱惜民众,不知道国家和民众才是护身的根本!

虽然子皮称自己是小人,但他应该是真正的君子——坦坦荡荡的君子。人皆有私心,从这一点说,君子和小人没有区别。区别在于,君子闻道而喜、知错就改;小人则文过饰非,绝不认错,不但诿过于人,而且理直气壮地干坏事。

子皮正是从这件事认识到自己的狭隘,也认识到子产的大器,他把子产视为自己和国家的护身符,所以决心让贤于子产。

但子产并不愿意接受,因为要做郑国的上卿、做郑国的护身符太困难了。困难在哪里?8个字:“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前面4个字说的是郑国的国际环境,后面4个字说的是郑国的国内矛盾。

我们刚刚已经说过郑国的“国际环境”凶险,一个在大国的夹缝之中、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之中求生存的小国,时时存在被蚕食乃至吞并的危机。国内也是矛盾重重。郑国被封为诸侯300年,而且是个公国,历史久、爵位高,每一代国君都有若干公子、公孙,这就是一个庞大的贵族利益集团,资源少、蛋糕小,要求分蛋糕的多,一天到晚闹哄哄,这个家怎么当?

但是,子皮给子产鼓劲:“虎帅以听,谁敢犯子?”“虎”是子皮的名。老夫给你撑腰,看谁敢为难于你?当然说是这样说,有你这只老虎,其他虎或狼就不敢闹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