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少帝刘辩 唯一一个死后被葬入太监墓的皇帝

古人对于死后的墓葬,向来是十分重视。百姓家如此,皇室贵族更是如此。按理说,皇帝的墓葬,即使不是金碧辉煌,也是非常讲究的。但是,汉少帝去世后,却被随随便便埋入了宦官的墓穴。这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令人难以理解。一代帝王,丧事为何如此不风光?可谓疑惑重重。

登上帝位

汉少帝刘辩,汉灵帝刘宏之子,母亲是来自南阳郡宛县的宫女何氏。刘辩出生后,何氏母凭子贵,被封为贵人。在刘辩出生之前,灵帝的皇子们皆纷纷早夭。所以刘辩出生后,灵帝没有将他养在皇宫中,而是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传闻史道人通晓道术,所以何氏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刘辩。并且,为了好养活,不敢叫他的本名刘辩,称他为“史侯”。灵帝对这位皇子不怎么喜爱,觉得他没受过严格的宫廷礼仪教育,礼节和气质远不如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刘协。

于是,群臣奏请灵帝立皇太子时,灵帝以刘辩行为轻佻,没有帝王的威仪,不适合做皇帝为由,欲立刘协为太子。但是,由于何皇后在宫中地位非同一般,再加上此时何皇后的兄长何进在朝中位高权重,所以,立太子之事一直悬而未决。直到灵帝驾崩,太子之位仍然没有定论。随着何氏一族的*逐渐强大,朝中立刘辩为太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于是,刘辩终于在舅舅何进的强势拥立下当上了皇帝。而刘协,则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短暂的帝王生涯

刘辩即位后,东汉皇室内部暗流涌动。何进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朝廷比汉灵帝时更加黑暗没落。一众宦官和大臣借着先帝认为刘辩不适宜当皇帝的言论,欲拥立渤海王刘协。何进当然无法容忍这帮人动摇他的地位,于是,将他们统统诛杀。主犯杀尽,何进随即又把屠刀伸向其他宦官,准备制造一场屠尽所有宦官的血腥事件,肃清宦官*。

但是,何进还没有来得及下手,风声便走漏了出去。宦官张让、段圭等人先下手为强,趁何进宫时秘密将其刺杀。何进的下属袁绍等人见何进被杀,率军闯宫报仇,见到宦官就杀,共杀掉两千多名宦官。张让等人见势不妙,于是劫持刘辩、刘协逃离了皇宫。不久,张让、段圭被卢植追兵斩杀,其余的宦官没了*,也纷纷投河自尽。在逃亡期间,刘辩风餐露宿、缺衣少食,尝尽了人间疾苦。但他的厄运不止如此,因为他此时遇到了董卓。

董卓虽然是性格粗野的武夫,但政治嗅觉还算敏锐,投机意识也很强。董卓是何进请来诛杀宦官*的帮手,途中听说宫中有变,刘辩被劫,立马前去迎驾,想以此捞取日后立足朝廷的政治资本。但是,在这种*的环境中,刘辩由于不知董卓来意,见到大军不免心生恐惧,吓得泪涕横流。在董卓面前丝毫没有君主的威仪,说话也时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倒是刘协,神色从容,思维缜密,一举一动颇具帝王之风。于是,使董卓动了废掉刘辩而立刘协的念头。回宫之后,经历九死一生的刘辩改元昭宁,并大赦天下。这样的举动却丝毫没有动摇董卓*的决心。董卓成功收编了何进的部队,之后,又将其与自己原有的西凉兵合二为一,使得自身实力大增。尤其是在将大将吕布收入帐中之后,更是得意非凡,内心变得更加狂妄自大。在刘辩改元后的第三天,董卓便迫不及待开始了新动作。他先是主持群臣大会,明确表示刘辩年幼且能力不足,实在难以胜任一国之君。紧接着,逼迫何太后下诏书废刘辩为弘农王,另立刘协为皇帝。

不寻常葬制的由来

董卓之所以有此废立之举,原因很明确。首先,连其生父都认为其“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必然是有其自身原因。无威仪无能力,刘辩在战乱中留给董卓的印象印证了这一点。其次,刘协当时年仅九岁,比刘辩更小,所以董卓认为刘协控制起来更容易。

另外,由于董卓初入宫廷,根基尚且不深,群臣不服,通过废立皇帝,足以提高自己的威望,令朝野震动,心生畏惧。刘辩被废之后,董卓也因擅自废立君主,祸国乱政,加之其恣意妄为,引发天下豪杰起兵讨伐。董卓对这样的阵势感到恐慌,因担心群雄会用迎废帝刘辩复位为名讨伐自己,于是,董卓决定将刘辩害死,以绝后患。于是,董卓派人进献毒酒给刘辩,并逼迫他喝下去。刘辩自知难逃此劫,含泪与妻子家人告别。这位曾经名义上是东汉帝国最高首脑的废帝,就这样潦草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年仅十五岁。

刘辩死后,他的葬制也是个大问题。新帝刘协年幼,难免要看董卓脸色。更何况,刘协和刘辩还有一些历史过节。据说,当年王美人怀刘协时,何皇后为保儿子刘辩的地位不受威胁,曾逼迫王美人堕胎。王美人畏惧皇后,于是服下了堕胎药。但是,由于胎气异常稳固,并没有威胁到胎儿。后来,王美人顺利生下了刘协,何皇后气急败坏地将其鸩杀,致使刘协自幼无母。正是因为这一些因素,刘协无力也无心为刘辩厚葬。于是,刘协下诏将刘辩葬于已故宦官赵忠生前为自己修成的墓穴。赵忠是汉灵帝时期著名的“十常侍”之一,后来,赵忠在宫变中被袁绍诛杀弃尸,其墓穴也就成为一座空墓,这座空墓便成为了刘辩最后的归宿。将刘辩葬入赵忠墓穴,可以看作是刘协对这位皇兄的报复。曾经的帝王却只能葬在宦官之墓,刘辩自己肯定做梦也不会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