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选择与郑国结盟是正确的选择吗?

在公元前632年(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公元前631年(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但是晋、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

那么,秦穆公为什么要选择与郑国结盟呢?

在笔者看来,秦穆公不灭郑国的决策是正确的,郑国处于中原,距离秦国远而距离晋国近。越境占地在国力强大的时候还可以维持,一旦形势有变飞地往往独立或者被别国吞并。其实秦国一开始就不应该协助晋国围攻郑国,完全可以声援晋国而不出兵。

秦国在春秋时间的外交缺乏方向性和延续性。这一点从崤之战中可以体现。崤之战的起因是秦国想与驻守郑国的秦军里应外合灭掉郑国,在中原地区建立一个根据地,这个军事行动在操作上有很大的难度和风险,在政治上也要承担很大的道义风险,所以蹇叔和百里奚坚决反对。最后没到郑国而是顺手把滑国给灭了。就算是成功灭郑,郑国与秦国本部之间不仅距离遥远而且主要通道在晋国的控制之下。秦国的战略计划可能是先攻占郑国再从东西两边对向进攻攻克晋国的南阳之地,这在当时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晋国假途伐虢之后,到文公平定周室之乱,再到崤之战晋国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秦国东出的通道,到崤之战之后秦晋联盟崩溃,晋国重点国策之一就是*崤函(另一个联鲁以压制齐国)最终的目的是集中资源同楚国在中原地区争霸,控制这块最肥沃的土地。

且不说秦国当时无论从国力和军事上都不是晋国的对手,即使后来秦国变法强大,三晋分裂,秦国在打通三川道的过程中也是耗费了很多血汗的。

总而言之,秦穆公虽然在战略、外交和军事上都被晋国几代君臣坑害不浅,但能帮助秦国摄取河西之地并成为西戎诸国的宗主国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为以后秦国能成为战国七雄打下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当孟明视认为偷袭郑国不能成功时,就马上改变了目标,去偷袭滑国,麻雀再小也有肉,捡一个比掉一个强。于是,滑国遭殃了。当天夜里,秦兵顺手牵羊,将滑城一举击破。滑君仓惶逃奔狄国去了。秦兵带着战利品,打道回府,边走还边说,这一趟跑亏了,没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