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日常乳腺癌误区 你中招了吗
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一旦你饮食、生活不健康就很容易造成乳腺癌,日常导致乳腺癌的原因有很多,但也存在着一些患乳腺癌误区,乳腺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又是什么?我们又要如何预防乳腺癌的发生?一起来看文章吧!
12个最易上当的乳腺癌误区
误区一:大部分乳腺癌具有遗传性
事实:只有5%至10%的乳腺癌是由BRCA1和BRCA2的突变所引起的。(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
据美国癌症学会(简称ACS)称,即使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很多情况下都没有明确的基因突变,反而是与共同的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相关。
事实上,科学家仍没有找到乳腺癌的真正病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从未患者乳腺癌的女性与确诊患者或是高风险女性进行对比,从而找出病因。
误区二:胸小的女人患病机率较低
事实:是否患乳腺癌与胸罩的大小关系不大。所有乳腺癌细胞的发展都与乳腺导管或小叶有关,这两者的数量是所有女性都相同的,其主要功能是制造奶汁并输送至乳头。而乳房的大小,一般与脂肪的基质(纤维组织)的量有关,而这与患乳癌的机率几乎没有关系。
建议:所有40岁以上的女性都应进行定期的乳房X光检查。
误区三:乳腺癌一般都会有肿块
事实:约有10%的乳腺癌确诊患者乳房都不会出现肿块、疼痛、或是其它的异常症状。而在检测到的肿块中,80%至85%都是良性的,它们通常都是囊肿或是非癌肿瘤,这称为纤维腺瘤。也就是说,医生应对一切的乳房肿块或其它的乳房症状(尤其是以下列出的),进行相关检查。
1.乳房或乳头的触感或是外观的
2.乳房内或乳房附近的肿块,或是腋下增厚
3.乳房疼痛或乳头触痛
4.乳房大小或形状的改变
5.乳头或乳房皮肤
6.乳房、乳晕或乳头出现鳞片状、发红或皮肤过敏,都有可能是尖脊凹陷,类似于橘子皮剥
误区四:乳房X光检查能预防或降低患病风险
事实:定期的乳房X光检查并不能预防或是降低患乳腺癌的机率。该检查只能是确诊乳腺癌,从而使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6%。但是,通过X光检查确诊的大多数乳腺癌患者,一般患病时间都长达6-8年,而该检查对肿瘤的漏诊率高达20%。因此,所有妇女都应高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每年做一次乳房检查,及早发现乳房的异常。定期进行高品质的X光检查,以及临床乳房检查,是检测乳腺癌最有效的方法,能于乳腺癌最早期确诊。但我们仍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信息,以做好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措施。
误区五:乳房X光检查会导致乳腺癌
事实:相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的好处,X光检查的辐射伤害显得微不足道。美国癌症学会建议,40岁以上的妇女应每年检查一次乳房。美国FDA规定的辐射量是相当低的,相当于平均每人从天然资源中吸收三个月以上的辐射量。据FDA称,如今妇女照X光时的辐射量较之20年前,已经降低了50倍,对身体长期的影响几乎为零。
鉴于乳腺癌病情的差异性,妇女们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向医生反映可能的致病因素。高风险人群40岁前就应开始做X光检查,或结合其它的更精密的检测方法,如核磁共振成像。
误区六:避孕药可致乳腺癌
事实:医生说,他们没有足够的证据去建议妇女们停用避孕药,以避免患乳腺癌。90年代中期的一些研究表明,节育者的患癌风险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但研究人员提醒说,现在避孕药的配方已经改变——大多数含有剂量较低的可致乳癌的激素成分。该研究也表明,妇女在停用避孕药后,患癌的风险恢复到十年前。一些研究显示,患癌的风险可能取决于生活的种族或年龄段(非洲裔美国人和45岁后服用避孕药的妇女的患癌风险稍高),但也有研究表明,避孕药与乳腺癌毫无关联。
误区七:年轻妇女不会患乳腺癌
事实:虽然绝经后的妇女更容易患乳腺癌,但任何年龄段的妇女都有患癌的可能性。实际上,50岁以下的妇女患癌的比例占25%,且死亡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年轻妇女乳房密度较高,X光检查中难以检查出肿块。正因如此,妇女们最好从20岁开始,每月进行自我乳房检查,每三年做一次临床检查,40岁开始做X光检查。如果你有乳腺癌的家族史,你可同时要求做核磁共振。
有研究表明,乳腺癌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BRCA1和2的基因突变,相比于X光检查对乳腺癌36%的确诊率,核磁共振可达77%。如果你的乳房密度高,你的医生会要求你做数字X光检查。2005的一项研究显示,数字X光检查的确诊率与标准X光检查相比,对50岁以下妇女的高15%,对乳房密度高妇女的高11%。
误区八:除臭剂和止汗剂可致癌
事实:不用这些清洁用品,也不能使你远离乳腺癌。某电子邮件称,止汗剂会阻碍你体内的毒素排出,毒素在淋巴结处堆积而导致乳腺癌。在2002年,西雅图的费雷德哈钦森癌症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除臭剂或止汗剂与乳腺癌没有关系,从而澄清了这一谣言。
而另一谣言推测,止汗剂中所含的某些化学物可能会致癌,如铝和苯甲酸酯,因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没有使用这类产品,乳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但是,毒素一般不会随汗液排出,如在欧洲,使用止汗剂的人并不多,但其乳腺癌的发病率却高于美国。最后,尽管200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苯甲酸酯存在于乳腺癌肿瘤中,但目前为止,仍没有研究表明,除臭剂和止汗剂中的这些或其它的化学物会导致乳腺癌。
误区九:戴胸罩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事实:我们没有科学性的或是临床性的证据来支持普通的或铁丝的胸罩会致乳腺癌的这一说法。一本名叫《衣装杀人》的书引发了这一误区,该书称,胸罩会阻碍毒性淋巴液从乳房中排出。
但这只是调查的结果,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自此,一些主要的医疗机构,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癌症学会,都对这一说法进行反驳。他们认为,如果不戴胸罩真的能减少患癌的机率,也只是因为她们偏瘦,肥胖是已知的致癌的危险因素。
误区十:遗留在发热的车中的塑料瓶装水能致乳腺癌
事实:该误区谎称,热的塑料瓶会分解出如二恶英类的有毒化学物质,进入到瓶子的水中,人喝了这些水之后,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其中包括乳腺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称,塑料本身不含毒素,太阳光线也不能使塑料分解出毒素。
美国大多数一次性的饮料瓶的原料都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经过了大量的物质安全测试。某些证据表明,热能使塑料分解出叫双酚A(BpA)的化学复合物到水中,动物实验证实该物质具有雌激素效应——该“雌激素效应”被认为有致癌风险。但是,美国销售的大多数一次性水瓶都是由不含BpA成分的塑料制造的,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与女性乳腺癌有关。为了安全,饮用水的水瓶应标有“不含BpA”标识,并可重复使用,或是水瓶底下标有“1”、“2”、“3”或“5”的回收标志。
误区十一:乳房X光检查正常,则不担心会患乳腺癌
事实:X光检查是乳腺癌早期发现的最佳方式,但仍是不完美的,目前的建议仍然是40岁以上的妇女每年检查一次。研究表明,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乳腺癌患者,X光检查的漏查率高达20%。据爱心研究基金会称,X光检查只能降低16%的乳腺癌死亡率。因为一次检查显示正常,并不意味着以后不会发展成乳腺癌,因此目前的建议仍是每年做一次X光检查。
为了安全起见,你可以做自我乳房检查,特别要注意乳房外观或触感的变化。40岁以下的妇女每三年做一次临床检查,40岁以上的则应每年做一次临床检查和X光检查。你可以咨询医生最新的筛选技术——某研究表明,与标准X光检查相比,数字X光检查对50岁以下妇女的确诊率高15%。对乳房密度高妇女的高11%。而X光检查对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确诊率为36%。数字核磁共振则可达到77%。美国癌症学会称,核磁共振检查与X光检查应结合使用,而不是将其代替。
误区十二:乳腺癌是可预防的
即使你可以解决乳腺癌的某些致病因素,如肥胖和缺乏锻炼,但仍然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帮助妇女了解乳腺癌的病因,以完全避免该病的发生。
“即使同是较高风险的乳腺癌致病因素,也是有差异的,如绝经后的肥胖与酗酒后的肥胖,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病因呢?”专家说道,“这些可能都不是病因,也没有促使病情发展,它只是与乳腺癌有某些关联。”据称一种叫三苯氧胺的药物有助于降低某些高风险的妇女患病机率,而双乳房切除术可降低超过90%的患病风险。但我们仍需做更多的研究,才能应用于普通人群的治疗。要彻底避免乳腺癌,我们需进行更多的研究,特别是乳腺癌患者与无患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
乳腺癌的早期症状
1.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了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腺皮肤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
4.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结语:生活中导致乳腺癌的原因有:遗传、年龄、还有些内在与外在的因素,这些都是我们不可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健康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来改变自己的身体情况,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与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