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进补,正确进补可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改善体质、调节脏腑的机能、延缓衰老、美容护肤等等,所以在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人而异
由于性别、年龄、生理状况、形体差异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对膳食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于保健食品的选择不能千篇一律。同样的一种补品对一类人可能效果显著,而对另一类人可能适得其反。
例如牛奶对大多数人是理想的营养食品,但少数人体内缺少乳糖酶,食后就会出现腹胀不适甚或腹泻;食用同等剂量的龙眼肉,有人食后能安眠,有人则上火失眠。
体质虚弱的老人进行食补时,注意首先区别阳虚还是阴虚,阳虚宜多选用羊肉、狗肉等进补,而阴虚则宜食龟肉、鳖肉、鸭肉、蛤蜊肉等滋阴食品。
因病而异
无论药疗还是食疗,中医有个基本原则是对应性治疗,即“补不足,损有余”,按照中医理论,食疗过程中应遵循“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而对疾病,则应根据其轻重缓急的不同,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本”是疾病发生的机理和病机,一般慢性疾病多从治本着手,急性病则多先治其标再治其本或标本同治。
因此,对不同的疾病,食补也应有不同的食补原则。如糖尿病病人饮食以益气养阴为主,食疗的原料以山药、麦冬、枸杞多见。肾病患者,可服茯苓皮、黑豆等。
因时而异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的不断变化,对人体生理机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中医学认为饮食顺应四时变化,能保养体内阴阳气血,《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春属木,应于肝,肝亢于春,肝木过旺可克制脾土,因酸味属木,故“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倡导应少食酸涩、油腻食物,以增强脾胃功能,保护稚嫩的阳气。
夏季五行属火,在味为苦,在脏为心,心气火旺,能克肺金,故夏季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夏季心旺肾衰,虽天气炎热,不宜过食冰冷,以免腹部受寒气,民间就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忌食肥甘油腻难以消化和腐败变质食物,以免发生疾病。
秋季肺气金旺,气候凉爽,但易出现干燥气候,故秋季饮食养生应以防燥护阴、滋肾润肺为主,饮食应注意“少辛增酸”,以养肝气。具体点说,应少吃椒、葱、薤、蒜等辛燥食品,多进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乳品等柔润食物,顺应秋天沉降之气,适当进补,民间有“贴秋膘”的说法。
冬季寒气当令,寒为阴邪,易伤肾阳。故冬季饮食以保阴潜阳为原则,应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可选用牛羊肉等温补性食物,还应注意多食用些菠菜、豆芽等新鲜蔬菜,不可食生冷食物。因冬属水,应于肾,冬季肾水正旺,咸属水,心属火,多食咸容易助水克火,令心受病,苦味属心,多食味苦食品,以保心肾相交。冬天阳气聚于内里,还容易上火,此时不可吃苦寒泻火的食物,要遵循用寒远寒的原则,冬天多吃些萝卜能使火气消下去。
此外,还要注意根据地域及相应的气候、环境不同,选择不同的进补方法,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