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有时代特征的首富 中国五千年历代首富沉浮录

我们从古代大量的富豪中,遴选出12个朝代的首富。因为整个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从春秋战国至明国时期),所以很难作金钱上的绝对统计。

故而我们更关注两点:首先,他们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富豪,他们的求富之旅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次,他们有着很强的个性和风格,他们的理财得与失都值得今天的人去学习和揣摩。

范蠡|精于投机的慈善家

商人、政客、投机家、慈善家、浪漫的文人,这几个标签全都贴在范蠡身上,更有一个大美人西施作陪。范蠡是个幸运的商人,在当时的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并不低。在当时商人可以与世家贵族分庭抗礼的时代背景下,范蠡可以毫无顾忌的绘制他的商业蓝图,并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的圣祖。

善于“投机”的慈善家

很多商人往往只会没日没夜地想两件事情,一个是商机在哪里,利润在哪里;一个是如何舒服地花掉赚来的钱。但范蠡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层次,你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赚钱,为什么想那么花钱。

范蠡一生中,三次赚到很多钱,又三次仗义疏财,把大部分钱分给乡邻。如此大的气魄,相信当代“著名慈善家”陈光标都会羡慕嫉妒恨。在范蠡眼中,到底会如何看待金钱,实在是个谜。如果没有范蠡三次散财的气魄,那先来看看他是如何赚钱的。

范蠡在当时从事农耕养殖和土产贸易,此外主要经营季节性特产的长途贩运。长途贩运需要协同竞争,找到合作者,赚取两地贸易差价。但是千里迢迢且兵荒马乱,高昂的物流成本和货物风险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

范蠡在市场上找到一个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商人姜子盾,姜子盾常年做麻布贩卖生意,和南北路上的盗匪有“合作关系”。于是范蠡组建了马队,对外宣称,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要求运输麻布,这样,最终货物和马匹安全到达吴越,范蠡赚了一笔钱。

范蠡的商业思想中不乏“投机”之道——待乏,夏天预备皮毛商品,冬天囤积葛麻商品。此时囤积的货品价格低廉,等到货物缺乏的时候,就可以获取利润。范蠡的另一个商业思想则是强调“货无流,无敢居贵”,所以要将手中的货物资金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宏观经济论:治大国如烹小鲜

事实上,与范蠡的财富故事和经商理念相媲美的,还有他的经济思想。他在治理国家中领悟的宏观经济学,足以和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一争高下。

在范蠡眼中,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也无非是抓住几个关键点,在合适的时机实行不同的政策。看似复杂,但把握住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调控国家的经济并不比炒菜难多少。

首先以价格调控的方式促进粮食生产。范蠡认为,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如果过低,会损伤种植者的积极性,农民就会荒废土地,全国饥荒。如果粮食的价格过高,就会打击到贩卖者的积极性,工商业者减少贩卖,国家的税收和财政下降。

粮食的价格维持在一个中间范围内是最恰当的。为了稳定价格,范蠡认为应该调控供求关系,也就是说以宏观调控手段稳定物价,稳定市场。

范蠡还预见到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并且据此来制定应对之策,“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大旱之后可能发生水灾,要及早造船,以免到时应对不暇,水灾之后可能发生旱灾,要及早督促车辆生产。

在公元前400多年提出这样的思想,范蠡能算上宏观经济理论的鼻祖了。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范蠡

商人夏季购入皮货,冬季购入丝绸,旱天够买舟船,天涝购买车辆,等待缺乏(等待货有所缺,伺机卖出)。

点评:范蠡堪称最懂中国文化的大商人。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他说道:“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这其中既包含有先天下之忧的儒家勇气,又有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范蠡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着这一点。

白圭|投资界的阴阳师

就像今天有人用周易的原理来炒股一样,几千年前的白圭已经用天文学的规律成功预测农业收成,且收获颇丰。白圭是范蠡之后的又一大富豪,与范蠡一样,他们都做过官,都精通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都重视经济周期的运用,但同时白圭对于商道的兴趣与专研更加深透。

白圭是一个有意思的商人,他在魏国做过官,政绩突出,但也看透了官场而厌恶政治;他一生赚钱无数,自己却过着异常节俭的清苦生活。白圭的人生一大乐事则是如何倒买倒卖的赚钱,他赚钱的一大法宝就是天文、五行生克之术,这个行当也被称为阴阳师。

经商不比治国低贱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重农抑商政策,而此时商鞅的河南老乡,刚刚14岁的白圭还在洛阳家中读书。商鞅几乎可以看做是历史上最“抑制”商人的一位官员。在商鞅的变法政策中,严禁粮食买卖,而这恰是后来白圭的主营业务。

当时的商业大户从事的多为奢侈品买卖和资源性商品的生产,其中奢侈品买卖的消费者都是有钱人,利润也很高,但是进入门槛也相对比较高。资源型商品的生产,如寡妇清的丹砂开采和炼制等,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从魏国辞掉官职的白圭,周游列国以后,回到家乡河南,开始从事粮食蚕丝等农副产品的买卖生意。此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同行业的竞争对手鱼龙混杂,有公平买卖正当经营的,还有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甚至也有放高利贷,谋取暴利的。

这些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恰好是商鞅对商人厌恶至极的例证。

做农副产品的生意,白圭的做法到现在也值得鉴戒。由于面对的是广大比较清贫的平民百姓,白圭奉行了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不提高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加快商品流通、扩大销售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白圭反对商鞅对商人的歧视,提出了“我从事商业活动,如同伊尹、吕尚为国谋划,孙武、吴起用兵使计,如同商鞅推行变法来治理国家”。他认为经商也是一个正当且高尚的职业,并不比治国低贱。

白圭商学院都教什么?

为了和商鞅对着干得更加彻底一些,白圭干脆公开授徒,开办了最早的商学院,教授人们如何在商品流通中赚取利润。

如果白圭商学院有院训,那一定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种最早的经济周期理论是白圭的商业历程中,最为推崇的经商原则了。

仅有此理论还不够,还得准确地判断出周期的时间。为此,白圭根据古代的岁星纪年法和五行的思想,运用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总结出一套农业收成丰歉的规律。

例如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不要小看古代的天文学,现在所有的算命占卜方法,几乎全部源自天文学。

利用这个规律,白圭在丰年粮价低廉时收购粮食,到歉年粮价上涨时出售,从丰年和歉年的价格差中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自己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利益。难怪白圭自诩之为“仁术”。

同时白圭注重理财不可迟疑观望,坐失良机。《史记·货殖列传》说白圭“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极为生动地描述了他理财决策中雷厉风行的精神。

白圭还提出商人应该具有“智勇仁强”的素质,也就是说商人要善于分析形势、行动果敢勇于决策、对待消费者要有仁义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具有坚强的意志。

有钱人白圭,在生活上毫不奢华,他省俭到什么程度呢?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他一贯“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而对于下人僮仆能“同苦乐”。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司马迁

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不用学习也有这样的欲望。

点评:白圭人弃我取、薄利多销的经商哲学,在今天也颇为实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白圭能坚持己见,创新性的提出这些商业理念,开学授课,同时在生意上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这些都十分值得敬佩。

吕不韦|命悬一线的天使投资人

在吕不韦的世界里,千金之富不如一爵之贵。

在史书上的记载中,吕不韦一登场便是以当时的首富身份出现,如果后来他没有做那个“人口大买卖”,可能司马迁也不会以洋洋洒洒2000多字单列《吕不韦列传》。这个以商人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人,并没有得到后世封建帝王的推崇,但是他给了我们另一种商业思路。

公元前249年,秦异人登位成为秦王,他身后的财团支持者毫无疑问是吕不韦。在吕不韦的这桩大买卖中,自遇到秦异人开始,吕不韦便认为“奇货可居”,进而成为历史上最具冒险精神的天使投资人。但吕不韦不是一个优秀的天使投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押在秦异人身上,可谓命悬一线。

吕不韦生于商人世家,“往来贩贱卖贵”,行走于赵、魏、楚、韩、秦等国从事贸易生意。

在秦朝的统治下,商人的地位极其低下,穿着带有特殊卑贱标志的衣服,即便如吕不韦般的首富,也不能乘坐高车驷马。商人的地位和家奴、罪案相差无几。

当吕不韦的财富积累到“家累千金”后,他是否有“洗白”的念头呢?

吕不韦投资巨额金钱在秦异人身上,退出方式为秦异人继位,以相国之位为回报,具体收益为与秦异人共享秦国土地。

这还是真是一笔“大买卖”,在吕不韦决定做这个买卖之前,他与父亲也进行了一场对话。据《战国策秦策》中记载,吕不韦问父亲,“耕田的利润最高能有几倍?”答曰:“十倍。”他又问,“做珠宝买卖的生意可得利几倍?”答曰:“百倍。”

再问:“那么如果立一个国君,可得利几倍?”答曰:“无数倍。”吕不韦感慨到:“每天拼命种地、做买卖,都未必吃饱穿暖,我要建国立君,做可以惊天动地的大事。”

吕不韦是一个大胆的商人,胆子大到敢把自己的儿子“嫁祸”给皇帝,但是他最终没有想明白,与君王做生意,无异于“与虎谋皮”,最后死在亲儿子秦王的手中。

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司马迁

贪婪的商人能够获得十分之三的利润,不贪眼前小利而谋长远厚利的商贾能获得十分之五的利润,而在其他行业中,如果不能得到两成的利益,便称不上是有才华的人。

点评:从商人的角度看,吕不韦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做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人口买卖,除了金钱和土地上的收益外,隐性的收益如社会地位的提升、家族的荣耀、权势等无法计数。但是从政治的角度看,他还很不成熟,以致最终招来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