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名臣和宰相 却因得罪小人客死异乡

北宋名相寇准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历史小说和各种演义中对这位“老西儿”的评价极高,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大臣和百姓对他的能力也毫无怀疑,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个不招人待见的人物,有人说小人不待见他,君子也不喜欢他,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他的朋友张咏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寇准的老朋友张咏听说寇准当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说了一句大实话“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后来寇准被贬官,见到了老朋友张咏,便问张咏有什么要说的,张咏缓缓的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当时还不知道这话什么意思,便回去读书,当读到“不学无术”四个字时,自己也笑了起来,说这就是好朋友张咏对我的评价啊。

张咏所说的寇准“不学无术”,当然不是因为他学问不高或者是见识有限,而是说寇准的性格过于刚烈,固执己见、度量太小而不能容人,处事圆滑不足,将来一定会吃亏,结果寇准果然吃了大亏。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身为高官必须有度量才行。可寇准这宰相当的不但让同僚害怕,连皇帝也害怕。有一次。官员王淮和祖吉因为受贿被查处,然而最后王淮仅被打了20大板,而罪过明显比王淮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原因很简单,王淮的哥哥是宰相王沔。这下寇准不愿意了,直接将这件事向宋太宗做了报告,还当着皇帝的面质问王沔说:“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王沔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结果第二天再上朝发现,所有的官员见了寇准都发抖。

寇准的刚烈和一根筋是出了名的。一次寇准在大殿向宋太宗汇报工作,说的话很难听,太宗听了一半就想起身离开,可寇准拉住太宗的衣服就是不让他走,非要皇帝听他把话说完,太宗也无可奈何,只好苦笑着自找台阶说自己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寇准经常不顾官员的脸面和官员公开发生争执,这在重视官场礼仪的中国是个致命的问题,一次寇准又因为官员任命的问题和宰相吕端发生争吵,官司打到了太宗面前,寇准非要百官公开辩论。太宗也知道寇准的毛病,就劝他说“朝堂之上公开辩论官员是非得失,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还是私下讨论为好,”但是寇准还是死硬的和皇帝、吕端等人争辩不止,并拿出了中书省官员的名册,在皇帝面前非要整出个是非对错。对此宋太宗也十分感叹。认为“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于是就罢了他的宰相官职,下放邓州让他反省去了。

寇准应该庆幸,他生活在宋朝,太宗和后来的真宗皇帝都不是糊涂人,最多也就是贬官降职,过几年就回来了,要是换成其他朝代,寇准这种性格怕是干不了宰相的。

宋朝实行文武官员分治,有一段时间王旦为相管行政,寇准任枢密使管军事,两个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同年一起搭伴管理朝政。可是寇准很是看不上王旦那种不温不火的性格,不时的在宋真宗面前告状,诉说王旦的种种问题。但是王旦每次都在皇帝面前夸奖寇准的办事能力和优点。时间长了连皇帝都不忍心了,提醒王旦说“你虽然每次都在夸奖寇准的能力和优点,可是他却总是在说你的缺点。”皇帝是好心提醒王旦注意寇准的毛病。可是王旦却不以为意,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啊,宰相管理的事情多,处理政事任务繁重,自然是出错的机会也多,寇准能够及时的向皇帝指出来,对陛下不隐瞒,这是他忠心正直的表现。”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王旦和寇准虽然同为宰相,但是心胸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最后王旦去世前推荐的唯一人选还是寇准。寇准知道后也大为惭愧,说王旦的气量远非自己可比。

寇准这种不能容人的性格,要是遇上王旦这种忠厚长者,宰相之才还无所谓,相反人家可能还会欣赏他的刚烈性格,但是遇到小人恐怕就要倒霉了。

寇准做宰相时提拔了丁谓做自己的副手。有一次官员举行宴会,寇准喝的有点多,米汤和饭菜沾到了胡子上。旁边吃饭的丁谓见了,就起身上前替他轻轻拂掉。本来这件事可大可小,人家丁谓替你擦胡子也是好意,怕宰相大人当面出丑。但是寇准却开玩笑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讽刺丁谓在长官面前溜须拍马屁。这下全场哄堂大笑,丁谓顿时尴尬的擦也不是,不擦也不是,闹了个大红脸。寇准这次把这个小人彻底得罪了。后来丁谓对寇准极力排挤,把他贬到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使寇准客死异乡,这和当日丁谓宴会受辱也有很大的关系。

《宋史》上寇准缺少容人之量,好与人争是一点不错。这种性烈如火而又心胸气量狭小的人当宰相必然会和同僚发生矛盾,寇准一生起起落落,一代名臣最终居然死在异乡,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他要是能偶早点读懂朋友张咏送给他那“不学无术”四个字的含义,改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多学习一些处世的学问,知人情,懂进退,结局可能完全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