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南明皇帝为何选择皈依西方天主教?
公元1世纪,耶稣及其信徒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从事宗教活动。2世纪至4世纪基督教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形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教廷,负责整个欧洲的宗教事务。在中世纪时期,教皇的权力一度凌驾于西方各国君主之上,组织了几次十字军东征。
明朝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人陆续来到中国传教,虽然有一些士大夫皈依天主教,但上帝似乎并没有“降恩”于万历皇帝,此后的明朝皇帝对于天主教也没有丝毫兴趣。1644年3月李自成大军进入北京,明朝宣告灭亡。明朝官员在南方先后组织了几个政权,史称南明。南明的皇帝一改对天主教的漠视,甚至选择皈依上帝。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应该算第一个接受天主教信仰的中国皇帝了。1646年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年号永历。此时南下的清军势如破竹,南明政权则风雨飘摇。此时永历帝派遣早已皈依天主教的太监庞天寿与传教士方济各赴澳门求援。澳门的葡萄牙人便组建了一支三四百人的雇佣军,携带当时最为先进的火枪300支、洋炮6门,前来支援。
在葡萄牙人的配合下,南明军在桂林打败清军李成栋、尚可喜部,收复了部分失地,暂时遏制住了清军的攻势,使得南明小朝廷得以喘息。桂林战役后,司礼监太监庞天寿利用自己的身份与桂林战役中葡萄牙军队的作用,开始在南明后宫中传教。在他的影响下,南明的皇太后马氏、萧氏,皇后王氏,皇太子朱慈炫接受洗礼,成为正式的天主教徒。
几人还分别取了教名。皇太后马氏起教名为玛利亚,萧氏为烈纳;皇后王氏的教名为亚纳;皇太子起教名为康斯坦丁,后来因为拗口的缘故,改称为当定。南明的后宫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皇太后、皇后们在宫中对圣母像日夜叩拜,显得极为虔诚。永历帝虽然没有接受洗礼,但是本人参加过教会的组织及活动,算是没有接受洗礼的“外围信徒”吧。
至于永历帝为何没有接受洗礼,正式皈依天主教,有一种说法是他不愿意放弃后宫的那些嫔妃们。因为在天主教的世界里,上至国王,下到平民,均为一夫一妻制。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并没有点到要害上,永历帝之所以没有完成皈依,我觉得他毕竟接受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各种理念上与西方天主教义格格不入。
其实永历帝最急切的目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政权,他是需要“外援”,但主要还得依靠“内援”。作为“天之子”,如果他贸然选择正式皈依遥远的上帝,势必会对国内民众的思想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国内抗清运动的发展,这正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但“外援”毕竟还是应该加以利用的,所以他本人不直接信仰,而是让自己的母亲、妻子们皈依上帝,一方面深宫之内消息不易扩散出去,即使扩散出去也无伤他作为天子的地位;另一方面,自己的亲人信仰天主教后,可以更加容易的与西方教廷直接沟通,以取得援助,他也是这么做的。
1648年10月南明朝廷再陷危局,永历帝再次派人赴澳门求援,当这次葡萄牙人仅以火枪百枝相助。为了缓解危局,此后永历帝以自己母亲的名义,给远在罗马梵蒂冈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写信求援,派遣传教士卜弥格赴罗马直接面见教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事。
在太后致罗马教皇的书信中,南明政权恳求派遣援军,祈求“天主保祐我国中兴太平”,希望教皇“多送耶稣会士来,广传圣教”,这封信末的落款为“皇太后玛利亚(Maria)”、“中宫皇后亚纳(Helena)”以及“皇太子当定(Constantine)”。此封书信历时两年之久方才抵达罗马,教皇十分同情,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能回信加以慰勉,仅此而已。
除了永历帝外,太监庞天寿还以自己的名义,给罗马教皇、耶稣会总长、葡萄牙国王写信求援,但也毫无结果,对方最多只能表示同情与道义上的支持。
当卜弥格携教皇复书抵达至交趾,已是1658年8月,此时南明政权已接近瓦解,教皇的回信最终亦未能送到永历帝之手。1662年1月缅甸王莽白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南明宣告彻底灭亡。1662年4月永历帝父子及眷属10余人在昆明篦子坡被杀,终年40岁。
最后提一下太监庞天寿,他是顺天府大兴县人,历任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的御马监太监、司礼监太监等要职。庞天寿在1629年接受汤若望的洗礼,正式皈依入教,取教名亚基楼(Aquileo),是最早入教的太监之一,是教会与南明皇室的纽带。但他也有阴暗的一面,善于搬弄是非,陷害忠良,打击异己。
所谓病急乱投医,南明小朝廷外有强敌,内部矛盾重重,。在江河日下之际,只得四处求援,除了罗马教皇外,还曾想日本德川幕府乞师求援。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各方出于不同的考虑,没有出兵,南明王朝在坚持抵抗18年后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