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昏君”复辟成功 却令重创后的中国再度振兴
这个皇帝,就是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明英宗朱祁镇,这段重登皇位的“励志”故事,在历史上更有个堪称丑陋的名字:夺门之变!说到这位明英宗朱祁镇,稍懂点明朝历史的朋友,基本都很熟:九岁就登上皇位,明明继承了仁宣之治的好家当,赶上大明朝最黄金的岁月,却是放手各种糟,先宠信宦官王振,首开明朝宦官专权恶政,然后又头脑发热,面对瓦剌侵扰,竟半点草稿都不打,傻乎乎就带着大军亲征,一战赔光精锐沦为俘虏,差点把大明*搭上。
待到大明朝立其弟弟,景泰帝朱祁钰为帝,在大英雄于谦的统筹下打赢北京保卫战,逼得瓦剌乖乖把在草原沦为俘虏的他放回,不想回京的他变成太上皇,依然还是不消停,终于趁景泰帝病危的机会,反手来场大政变,也就是夺门之变,真又奇迹般夺回皇位,登基后紧接着大清算,昔日打败瓦剌捞他回来的大英雄于谦,更被他逮捕下狱,落得悲情冤死!
如此人生,怎么看都招骂,更有好些据说很懂明朝的专家们,对他这一天的高调登基,自信满满下了断言:明王朝的由盛转衰,自此开始!
但是,虽说这位“昏君”,犯的错够雷,好些错更可恨,但真要说此时此刻,就是明王朝由盛转衰?那只能说,谁说这话,都只是略懂明朝!
因为这些类似论调里,都忽略了这位“昏君”一生里,几个十分重要的东西,首先一点,就是态度!
和好些人想象不同,明英宗朱祁镇扛着“昏君”的名号,却并非是那种吃喝玩乐的二世祖,相反自幼接受严格良好的宫廷教育,他的学识水平,在明朝诸帝里属于上乘,而他的勤政程度,更属于顶尖级。而且八岁登基的朱祁镇,早早就有大梦想,当年做太子的时候,还在父亲明宣宗怀里撒娇,明宣宗问他,将来如果有人*,你敢不敢亲自去平叛,朱祁镇奶声奶气答:敢!虽说后来的土木堡,可谓一语成谶,但看他登基后的勤勉表现,还有亲写的诗词内容,全透着一个大理想:继承祖先荣光,造就强盛大明!
可惜的是,要办成这理想,有学识有态度,并不完全够,关键的一条,早年的他却严重缺:战略眼光!登国家大局的决策眼光,他却严重欠缺,每次做事,只是集中于眼前。所以才有了正统十四年,那个极度雷人的决定:面对瓦剌挑衅,亲征瓦剌!
这个决定雷在哪里?最关键一条是:当时明朝正在全力平定福建*与西南*,北方精锐基本南调,就剩个空架子,面对瓦剌气焰,稳固防守才是上策,他却心血来潮,拍板就这样做了,二十万军队拉出去,在土木堡入了瓦剌套路,一顿狠打赔光,他本人则沦为俘虏,酿出土木堡*,如此奇耻大辱,正如明朝大学士李贤哀叹: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如此者!
这出*,虽然好些后人,大多痛骂怂恿他亲征的宦官王振,但实事求是说,王振固然坏事不少,但这件事,根子还是明英宗自己不作不死。那时,他就是这么个水平!
但那时有态度缺水平的他,也更有一个被后世忽略的优点:情商!眼光欠缺的明英宗,却是个情商极高的人物,待人亲和力极强,哪怕沦为战俘,简单几句言语,就能轻松取得对方的好感,以至于他在瓦剌吃牢饭期间,明明是个俘虏,却令瓦剌一干王爷大将们毕恭毕敬,后来被明朝接走时,瓦剌首领也先的弟弟更是含泪相送,一路哭的稀里哗啦,把捞人的明朝官员都看呆。
正是这般能力,才令他哪怕犯下如此不作不死大错,却最终没死,挺过了草原风雪,更挺过了京城幽禁岁月,还默默发展了自己亲信*,趁弟弟病重时一举翻盘,事后又把责任全推到昔日大英雄于谦身上,以一场千古奇冤,来给自己遮羞。前后一番手段着实证明:这个当年不作不死的青年昏君,这时已是标准权力动物!如此权力动物登基,然后大明就悲剧了?这正是他被忽略的重要一点:自从土木堡*后,八年落难生涯,始终未曾磨灭掉的,还是他那坚定的理想:重振大明!后人大多记得他杀了于谦,然后又被打脸,早年拥戴他“夺门之变”的三位功臣,徐有贞后来犯事流放,石亨与曹吉祥先后*未遂,特别是太监曹吉祥,竟在北京发动*,差点就把皇宫端了,但除了这些闹剧,他再度登基的第二个执政生涯,即大明天顺年间,他最为呕心沥血的,却只有一事:治国!
多年磨难里,他深味最多的,就是民生疾苦,再夺皇位之后,就是各种对症下药,除了整治各地赋税,减轻百姓负担,更出台了一个开创人类社会福利史的国策——优老之礼,从此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享受肉和粮食补贴,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免除任何差役。这是人类古代史上最为优厚的国家养老制度。正是这些惠民国策,才使十五世纪历经动荡的大明朝,民生终于安定!
而他另一件力度极大的事,却是整肃吏治,经过土木堡国难后的多年争斗,大明的吏治风气,已经十分败坏,大臣们习惯了党同伐异,丁点事情就互相攻击,但随后,明英宗的整顿就开始了,这位高情商的皇帝,找到了一把极好的“快刀”——大明廉政标兵王翱。这位明朝强人,当年曾建功沙场,后来更在都察院任职多年,出名廉洁刚正。
对王翱,明英宗更是百分百信任,任他为吏部尚书,全力委任他大权,他一辈子就叫过两个人“先生”,除了把他坑在土木堡的宦官王振,就是这位大刀阔斧整顿大明官风的王尚书,甚至有时二人议事,经常议到深夜,王翱保举的官员,更是火速拍板同意,后来在整个十五世纪中叶建树颇多的明朝人才,好些都来自王翱推荐,接下来明朝十五世纪中后期的中兴,就是这事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