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退休制 宋朝官员退休后仍可加衔晋级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把官职还给君王。如果官员年老体弱,也可主动申请退休,称为“乞骸骨”,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周朝起,“大夫七十而致仕”为后来各朝沿用。
但明朝破了古制,文武官员六十致仕;至清,参将以下的武官退休年龄,调整到五十四岁至四十五,“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1.政治待遇
古代官员退休后,依然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礼记》记载,卿大夫退休称“国老”,一般官吏退休称“庶老”。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3年,汉元帝朝的丞相于定国、大司马史高、御史大夫薛广德三位高官请求退休,皇帝批准后,分别赏赐他们“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
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员会有个“顾问”之类的闲职。而唐朝对于退休官员都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三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议政。
宋朝叶梦得《石林燕语》载:“神宗初,李少保东之自侍读致仕,上特召对延和殿,命坐赐茶,退偕讲读官燕饯于资善堂。”皇帝同退休大臣亲切交谈,并请喝茶、吃饭,这是莫大的政治荣誉。但李东之是前朝皇帝的近臣,宋神宗待见他,“故礼之特厚,非常例也”。
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退休时都晋升一级;而且退休后,仍可加衔晋级。
辽代对退休官员很照顾,在968年规定:“老耄者,增俸以休于家。”不仅增加薪俸,保证衣食无忧,还授予荣誉性的官衔与爵位,以示尊崇,身体有病的,另派医官随时诊治。
明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退休。至明中期,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退休。而且,退休后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仍享受原级别待遇。
清朝赵慎畛《榆巢杂识》载,嘉庆帝“优礼旧臣”。乾隆帝则喜欢同退休老臣诗词唱和,“凡御制诗章,时附驿寄,命之赓和”。
2.经济待遇
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三分之一的养老金。也有特例,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贤官第五伦申请退休时,被汉章帝赐“以两千石俸终其身”,并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所。
“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则的话,唐朝官员退休后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宋朝“国初循用唐制,至真宗乃始诏致仕官特给一半料钱,盖以示优贤养老之意”。宋真宗除了给退休*发半薪外,还给他们加级,这叫“迁秩”。但“迁秩”是要经过考核的,“须有清名及劳效”。
明初曾规定退休官员食原俸,但很快就取消了,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清朝基本按照明朝退休制度执行。
3.退休生活
古代官员有“致仕悬车”的做法,既然退休了,就安享晚年,不出来打拼了。
汉元帝时的御史大夫薛广德退休,坐着皇帝赏赐的车子回到家后,就把“安车”(高级轿车)挂了起来,表示自己退隐江湖,不再出山了。这也是一种荣誉展示,那是皇帝赏赐的高级轿车啊!
历史上的官员,文化素养普遍较高,退休后,常常著述立说,传播文化。当然,也有好多退休官员依然关心政事,积极发挥“余热”。
东汉桓帝延禧九年(166年),部长级高官杜密告老还乡。但他常常到地方官府里谈事情,说东道西。同乡还有个官员叫刘胜,退休后,就不问官场之事,“闭门扫轨,无所干及”。
地方长官很烦杜密,就委婉地对杜密说:“现在,朝里的公卿大夫们都夸赞刘胜是个清廉高洁的人啊!” 杜密一听就明白了,回答说:
“刘胜是朝廷大官,受到你们地方官员的礼遇,但是,他明知是好事、好人却不表扬、推荐,听到不好的事情也一言不发。为了保护自己,形同寒蝉,这是罪过啊!而我只要发现人才和好的行为,就一定会向你这个父母官汇报,见到违反道义、丧失节操的不良之士,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纠正,使得你能做到赏罚都很公正。你想,你美好声名的鹊起,不是也有我的一点微小作用么?”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记载,后周世宗柴荣的亲爹柴守礼从光禄卿的位置退休后,被几个高官的老父亲围绕着,形成了一个叫“十阿父”的小圈子,“恃势恣横,洛阳人畏之”,即使杀了人,照样逍遥法外。
苏辙的《龙川别志》载,八王赵德芳因病退休后,皇帝去看望他时,八王爷问:“叔叔我很长时间没见到皇帝了,现在是谁当宰相啊?”皇帝说:“是晏殊。”王爷说:“这个人名字在图谶里,怎么能用他当宰相呢?”皇帝回去就找了个茬儿,撤销了晏殊的宰相职务。
但从史料来看,史上绝大多数官员退休后,都是优游林下、安享晚年的。
辽朝末年,高官马直温退休,夫人祝贺说:我嫁给你五十年了,青丝已经变成白发,儿孙绕膝,家事也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老家的田地、菜园都快荒芜了。现在,你被批准退休,正好“携手东归,渔阳山水,自古清秀,乐时娱燕,斯于偕老,岂不美欤”?
马大人觉得夫人说的话很有道理,高高兴兴地回老家弄园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