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刘渊为何要自称为汉皇帝?其中有何隐情

刘渊是匈奴人,一心想着兴邦复业,可他为何要称汉皇帝呢?这与能刘渊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我们知道晋朝是个相当讲究门阀的时代,刘渊本来就是匈奴人,他的出身并不高贵,本就没有什么支持率的刘渊来说,要想取得士族大家的支持,必然要将自己的姿态放下,亲近汉文化,使刘渊倾心接受汉化;而刘渊在官场上受到的种种遭际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动向汉人、汉文化靠拢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其二,晋武帝时,王浑、王济等人举荐刘渊担当消灭孙吴的重任,却遭到了孔恂、杨珧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谏辞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晋书》)八个字,既刺痛了刘渊的自尊心,也反映了汉匈之间难以消除的民族隔阂。孔恂、杨珧是朝廷重臣,代表着朝野相当一部分汉人的思想和观念,他们鄙视、仇恨胡人,更抵触像刘渊这样文韬武略的匈奴人,使刘渊屡不得志,甚至一度险遭不测。

其三,刘渊自幼居于汉地,酷爱读书,痴迷汉文化,曾拜上党名士崔游为师,遍习中原的儒家经典和历史、军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诵之”,深受汉文化影响和熏陶。

刘渊7岁丧母时“擗踊号叫,哀感旁邻”,所表现出的孝道礼仪上不难看出,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极大。在日后与太原名儒王昶、王浑、王济的密切交往中,刘渊逐渐成为一个汉化程度相当深的匈奴人。

亲近汉文化,大力推行汉文化的刘渊,直至晚年也没能抚平匈奴和汉民族之间的种族隔阂,但是没有关系,起码他为了民族的融合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