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这个词的误读 只有进入四川后才被定名长征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雨绵绵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尽,愁绪万千在心间……”
提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的开始,有些人会想到《十送红军》的歌,以及乡亲们为部队送行的动人情景。其实,这首江西民歌描绘的场面并非长征出发。因为当时突围的决定只有极少数*知道。部队为避免暴露意图没有向指战员和群众说明要出征,出发也选择夜间而未惊动老百姓。长征开始后半个多月,*当局才知道主力红军已离开。
长征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行动,开始为什么要严格保密?这一决策又是怎样制定的呢?
“姓朱名毛字赤匪,江西人也”
红军放弃根据地远征,《长征组歌》的歌词说是“战略转移去远方”。离开辛辛苦苦创建的根据地,*战士无不心情沉重。长征出发前,即1934年夏,*在*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曾写下《清平乐?会昌》,其中“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两句,就表达了对*革命根据地面临危机的忧虑心情。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人创建根据地,自1927年秋*率部上井冈山为开端。1929年初,因*军实行会剿,井冈山上缺衣乏食,*、朱德率部突围东进赣南、闽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至1930年终于开辟出一块全国最大的*苏区。*苏区全盛时有21县300万人口,*红军将近10万人。1931年11月7日,赣南瑞金城内还举行了一次“开国大典”,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当选主席,朱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从此,“*”一词传遍天下,“朱毛”也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的象征。由于*在全国范围终日叫嚷要“剿灭朱毛”、“铲平江西赤匪”,许多封闭地区的士绅们还以为“所谓朱毛者,姓朱名毛,字赤匪,江西人也”。
在井冈山和*苏区斗争成功的影响下,鄂豫皖、湘鄂西、川陕边、湘赣、湘鄂赣等地也创建了苏维埃区域和红军,苏区总人口近1000万,主力和地方红军最多时将近30万人。
然而,自1931年以后党内出现了照搬苏联教条的“左”的错误指导,*当局又倾全力“剿共”,南方革命根据地逐个丧失。1933年以后,以博古为首的临时*在上海难以生存,迁到瑞金,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时实行了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一系列“左”的政策,结果无法打破敌军围攻,不得不突围寻找新的落脚点。
长征开始后,“中华苏维埃*”一直随*红军行动,途中仍发表宣言文告。尽管这个政权的家当只剩下马背驮的几个文件箱,其存在却象征着革命的红旗不倒。直至长征结束,*方面才取消了“中华苏维埃*”*,迎来了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
在半年犹豫后仓促决定突围
*红军突围的初议,始自1934年春夏之交。当时红军同*军硬打硬拼完全陷入被动,丢失了*苏区北大门广昌城。外国顾问李德失去粉碎“围剿”的信心,向临时*负责人博古提出应该转移。博古召集*书记处开会研究,对是否转移迟迟未下决心。
此时,**组织关系上还属于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此于5月间发电莫斯科请示是否可以转移。7月间,共产国际回电同意转移,却又希望能再坚持一段,看一看形势能否扭转。此时,军委派出红七军团6000人向闽浙皖前进,让湘赣边区的红六军团离开根据地去湘西,用*的话说:“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
9月间,共产国际得知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谈判取得一定进展,因此致电希望能再坚持一段。10月上旬,*得知蒋介石要发动最后围歼*红军的“铁桶计划”,才仓促决定迅速开始突围。
1934年10月中革军委发布的长征命令
对放弃*根据地这样一件大事,临时*负责人在犹豫不决时又片面强调保密,政治局内也未开会研究。据*在延安整风时回忆,准备出发时只由博古、李德和他组成的“三人团”开过两次会,政治上由博古作主,军事上由李德作主,*只负责督促计划实行,其他*大都在红军出发前才得知此事。广大军民更缺乏远征的动员,主力红军的突围行动,还多被认为是在附近打些运动战又会回转,结果使出征和留守两方面都缺乏准备。
*将领透露总攻计划
1934年秋,*“围剿”军采取推进一步、马上构筑碉堡、然后再推进的方式,将*苏区压缩到只剩下七个县,10万红军被50万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部署在赣州阵地上的红军
敌军围困在方圆不过一百余公里的范围内。9月间,蒋介石在庐山召集将领开会,部署了德国顾问赛克特帮助制定的“铁桶计划”,决定在*苏区四面进一步筑好碉堡,形成铁桶一般的包围圈后,于11月间发起总攻,以求彻底消灭*红军。
此时,*广东系将领莫雄正担任德安地区专员兼保安司令,他与*地下组织有情报关系,身边安排的项与年是**特科的派出人员。9月下旬,莫雄从庐山参加军事*红军突破四道*线向湘西转移示意图会议下山后马上通知项与年。项与年扮成教书先生,带着用特种药水抄有“铁桶计划”要点的四本学生字典,化装成乞丐潜行通过*线,用六天时间赶到瑞金,向老上级*报告了这一重要敌情。
面对敌军总攻在即,*苏区经过一年持续作战消耗人力物力已极为困难,所剩的狭小地域如同陈毅所形容的“拿梭标一捅都能戳穿”,临时*终于下决心迅速突围。对于突围方向,考虑到北面是**军重兵所在,东面和南面临近大海难以回旋,只有向西才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且当时红二、六军团正向湘西一带开辟根据地,又可以作为接应。10月初,*利用广东军阀陈济棠同蒋介石的矛盾,派代表与之秘密谈判,达成了“必要时假道”即在赣粤交界处放开缺口的协定。有了这一有利条件,临时*决定将*机关和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86万人组成野战军,于10月中旬隐蔽突围西征。
越走越远,西征终于改称长征
从10月12日至21日,从赣南几县和福建长汀出发的红军分路通过于都河边临时架起的浮桥,为防敌机和密探侦察采取了昼伏夜行。在黑暗中打着火把默默前进的队伍中,刚患了疟疾经抢救脱险的中华苏维埃*主席*被担架抬着上了反映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宣传画路,军委副主席*的行李只有两条毯子、一件绒衣,一个做枕头的包袱里装着几件换洗的内衣。
*红军的成功突围,虽然钻出了蒋介石的“铁桶”,但却撤出根据地陷入无后方作战。预定的西征越走越远,进入四川后,**终于改称这是“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