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和陈友谅之间的比较

陈友谅生于1320年,卒于1363年,共享年44岁,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并且建立了大汉政权。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陈友谅在一个渔家出生,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陈友谅小时候读过书,所以在文学方面也略知一二,后来陈友谅在县衙做小吏,对此陈友谅并不满足现状,他认为自己将来必有一番大的作为。1355年,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加入了红巾军,参加起义活动。随后,陈友谅因立功,升为元帅一职。1357年,倪文俊和徐寿辉发生了内乱,倪文俊没有杀掉徐寿辉,他担心徐寿辉前来抱负,便逃到黄州,投靠了陈友谅。陈友谅不久之后,便杀了倪文俊,将倪文俊的军队进行了兼并,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

1358年,陈友谅的军事实力扩大后,他率兵攻打了安庆、瑞州等地,进而进入江西等地。

当时,陈友谅是长江以南的霸主,拥有很强的军事战斗力。后来,朱元璋和他成为了邻居,朱元璋想要夺取池州,于是便派遣常遇春前去讨伐,陈友谅手下有一员猛将叫赵普胜,后来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反间计杀掉了赵普胜。

1360年,陈友谅杀死了徐寿辉,吞并了徐寿辉军队,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大汗。在他即位之时,各位臣子们都站在沙岸上向陈友谅恭贺他成为大汉的天子。

朱元璋不断进攻陈友谅打下的城池,陈友谅和朱元璋进行了正面开战。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了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败于朱元璋,并且当场被射死。

张士诚 陈友谅

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元朝末年的割据力量,最后都被朱元璋所杀。张士诚和陈友谅在一些地方都极其相似。

俩人都出生贫寒。张士诚家庭非常贫困,从张士诚懂事开始,就为家里的生计所奔波。当时,元朝统治十分黑暗腐败,百姓的生活自然非常贫困。张士诚一家每年依靠盐业为生,*为了军费和其它支出,不断抬高食盐的价格,加上每年夏季时,海水倒灌,张士诚家的土地变成盐碱地,百姓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张士诚为了生计决定走私贩盐。陈友谅出生在一个渔人家庭,家境也不宽裕,陈友谅想要干出一番事业,便投靠了红巾军。

张士诚受到百姓的拥护成为首领,进行起义活动;陈友谅依靠夺取他人的军事力量扩充自己的兵力。

随着元朝*十分腐败,社会被划分了很多割据*。随着各地百姓的响应,张士诚军力大大增加,元朝忌惮他的*,便对他招安,张士诚归顺元朝后,自立为王。并且过着奢靡的生活,在此期间张士诚和他的兄弟们大量敛财,并且天天沉醉于声色犬马中。陈友谅在建立大汉政权后,也过上可骄奢淫逸的生活,他派人打造了很多贵重的物件,花费了很多物力人力和财力。

俩人的命运也很相似,前期朱元璋忌惮他们的*,并写了一封友好的书信劝告大家和平相处,但是俩人都不重视。后来,朱元璋的*越来越强大,先后灭掉了张士诚和陈友谅。

张士诚和陈友谅

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朱元璋在称帝过程中的障碍,他们的地盘与朱元璋的地盘距离较近。虽然都是朱元璋很难对付的对象,但是这两个人在朱元璋看来都有弱点,所以,在对付他们两个的过程中,一定得各个击破,不能让他们两个联合起来。

因此在对付张士诚和陈友谅的过程中,朱元璋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分析战略战术,深入把握张士诚和陈友谅的人性弱点、行为方式、作战特点等因素。通过分析朱元璋总结了,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小农思想的人,比较适合防御,并不急于扩展土地,只是求稳定,总是唯唯诺诺,缩手缩脚,没有什么远大的战略思想。其实这样的人在和平的时期或许会是一个好领导,但是用在战场上,无论现阶段如何鼎盛,那么最后肯定等待他的就是失败。

而陈友谅则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他有着较大的野心欲望总是想着用尽一切办法扩张土地,他的缺点是不会认真的分析形势。但是他对于朱元璋一直是耿耿于怀,一直想尽办法灭掉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定不能先攻打张士诚,如果朱元璋先灭张士诚,那么陈友谅一定会选择和张士诚联合对付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算准了小肚鸡肠的张士诚在他攻打陈友谅的时候,张士诚会敲打自己的小算盘不出手帮忙,那么也就给了他逐个击破的机会,因此朱元璋就这样将张士诚和陈友谅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