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克己寿自常 圣人孔子的养生保健之道

目录:

第一章:修身克己寿自常 孔子养生之道

第二章:141岁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保健大法

第三章:钱钟书养生16字秘诀助其益寿延年

孔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名扬四海,是中国文化的大成者。除此之外,他还善养生,那么孔子都有哪些养生之道呢?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养生值得我们借鉴呢?

修身克己寿自常 孔子养生之道

提起孔子,人们多半会想到道德的文章,想到诲人不倦……似乎很少人会联想到养生。但孔子的确在养生方面颇有建树,堪称养生大家。明代有名的养生家万全就十分推崇孔子的养生之道,认为“孔子养生之备,卫生之严,其饮食之节,万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清代着名学者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评价:“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73岁时因病而浙,这个寿命放在现在可能稀松平常,但在2400多年前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春秋时代,绝对算得上高寿。

劳逸结合身体强健

人的一切活动依赖于肉体,身体才是一切之本,“德、智、体、美”应全面均衡发展。

幼时的孔子就极为聪明好学,3岁那年,父亲叔梁纥病逝,此后,家境愈加贫寒。追于生计,他从事过许多当时被视为卑贱的休力活/,吃了不少苦,所幸遗传基因还不错,继承了以勇着称的叔梁纥的体质,倒还能挤出不少闲暇饱览群书,为以后从事传道、授业、解惑奠定坚实基础。

也许是因为“儒家”事业做得大了,不少后人想当然地认为孔子一定是文质彬彬、儒雅至极,事实上,孔子除了头脑发达外,四腋也不逞多让,身高九尺六寸,按现在的说法是196.8厘米,且臂力过人,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据说还曾徒步追上野兔。喜好运动的孔子对登山、游泳、射箭、驾御这些运动无一不爱,尤其是射箭,颇为擅长,常引得围观者甚众,都欲一睹为快。

每年暮春时节.孔子常与学生实行“野外教学”一一结伴去沂水路青游泳,去舞雩台登高吹风,尽兴后高歌而回。一方面是为了劳逸结合,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让学生能“通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臻于智、仁、勇三德’,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模范生。

这种教掌方式深受学生欢迎,但其中一位名叫宰予的学生就很不乐意了。这个宰予挺懒,生平最讨厌运动,最大的嗜好是睡懒觉,讨厌懒散行为的孔子对其颇为不齿,认为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属于“朽木不可雕也”的类型,长此以往,会四肢不勤,思想怠惰,精神涣散,萎靡不振,难尽天年。于是将宰予做为反面教材,告诫其他学生要完成自己树立的目标,除了自强不息,不懈努力外,身体强健也是很重要的,否则何有精力完成大业。宰予面有愧色,认真反省了一番,下决心改掉了懒散的毛病,凭借天资聪颖,终成孔门十哲之一。

饮食有忌 食养真谛

吃乃人生第一要义。饮食原则,礼仪及烹饪技术一样不能少,孔子对于饮食的严格要求程度,并不亚于他对人道的追求和修养的要求。

也许是因为孔子少时家庭条件不好,口腹之欲难以满足,导致他长大后对吃很是游究,要求颇多。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很强调的一点。虽说人不是为了吃饭才活着,但若是条件许可,当然要吃得更有营养、更考究、更舒服。有人就提出疑问了,若是条件不合适时叉怎么办呢?需要这样严格执行码吗?

孔子笑道,凡事也有变通嘛,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从有利营养吸收的角度来说,能做到固然很好,但若因经济条件不许可,也没必要过于执着,毕竟吃饭只是解决基本生理需求,我们还应有更高的目标追求,没必要老是纠缠在吃饭这个小问题上,但要注意“食无求饱”和“不时,不食”,保证饮食规律也是对身体健康很有利的,同时还能杜绝“饱暖思淫欲”情况的出现。

每餐只吃八分饱的孔子偶尔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次,孔子在一个名叫少施氏的人家里吃饭,当孔子准备在饭前祭祀神灵时,少施氏就站起来说:“粗菜淡饭不值得您一祭。”于是祭祀作罢,动筷吃饭,这时,少施氏叉站起来说: “粗菜淡饭不敢用来损伤您的胃口。”

孔子深为感动,认为虽然饭菜水平非常一般,但贵在彬彬有礼,很是符合自己的“礼”之道,于是胃口大开,一不小心就吃多了,导致脾胃闹起了意见,此后,深以为戒,再也不敢多吃。

另外,少食肉多吃素、顿顿生姜不能缺、酒应限量勿喝醉、吃相文明不说话、拒绝变质和不卫生食品,这五大饮食要求也是孔子的经验之谈,他解释道:肉食吃多了不利消化,且易在脏腑内积食积热,反而会导致体力下降;保健驱寒的生姜能升发体内的阳气,让人充满活力,每顿可少食一些;酒少饮有益,多饮伤身,我虽然是个酒徒,酒量也不错,但绝不会喝醉;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仅能体现出人的修养,还能帮助肠胃消化,防止食物误入气管导致呛咳等现象;另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物当然不能吃了。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能帮助身体保持健康状态,从而减少生病的几率。

由于人食五谷,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与疾病发生,于是免不了要看医生吃药。孔子对药物使用一向保持谨慎的态度,有次鲁国的季康子听说孔子有疾,特意赠送药物,孔子拜谢后,不肯服用,理由是: “丘未达,不敢尝。”意思是对所赠之药不了解、不熟悉,不能随便服用。这种观点可谓给那些病急乱投医的人提了醒,很是值得推崇。

养德立仁 乐以忘忧

其为人也,愤发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份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对身心健康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少年时的孔子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他一生一门心思想走仕途,因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年少气盛得罪了不少人。30多岁那年,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善意提醒,说他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得罪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孔子大悟,此后言语间收敛了很多.并以与人为善为基础理念,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说。

后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因才华较高,经商很成功,政治外出色,但很容易犯不饶恕人、不善体谅别人的毛病,很有些他当年的风范。这时候,孔子反过来教导子贡: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人之恶必有恶报。富与贵,此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并把“恕”字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送给了他,劝他布施仁政,待人要宽度随和,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

孔子认为,“仁者不忧”、““仁者寿”、 “大德必寿”,即有德之人,注重德行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纤巧势利,耗心伤神,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故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的一生,十分注意养德立德,主张推行“忠恕之道”, “为政以德”,造福于民,最为鄙视贪官污吏,提出。“损者三害”,即:骄奢得意有害,游乐忘返有害,沉溺于酒色有害。

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廉明清正,两袖清风,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齐国为了腐蚀削弱鲁国,便投其所好,送去80名美女歌妓。于是鲁定公终日沉迷于酒色淫乐之中,不问政事。孔子屡屡劝谏无效,无奈便辞去大司寇的职务,离开鲁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行,这一行就是9年,其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

有一次,孔子准备应楚昭王之邀,前往楚国做官,路上需经过陈国和蔡国。这两个国家的官员们认为,学问渊博的孔子前往楚国任职,对他们是非常严重的威胁!于是就派出了大批士兵,前往孔子去往楚国的路上拦截。

结果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被围困了七日七夜:进退不得,只能靠吃野菜为生,即使在这种困境下,孔子依然慷慨激昂地讲课、诵诗、弹琴、唱歌,顺带还给受不了这种苦处的学生做思想工作,这份乐观向上,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实在令人钦佩。

寝居宜逸 舒适悦身

居不容,寝不言,寝不尸,顺应生理规律,给身体一个*自在的空间。

公元前492年,孔子60岁日寸,鲁哀公见他身体依旧强健,很是羡慕,当面向他求教长寿秘诀,孔子回答道: “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辽度者,疾共杀之。”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凡生活没有规律、饮食上不加节制、不注意劳逸结合的人,时间久了就会积病而死。听得鲁裒公频频点头。

这份顺应自然之道的理念一直深深根植于孔子心中,即使在短暂的为官生涯中,他的日常起居生活也一直保持着简朴自然。他认为,居室需以舒适为好,无须讲究排场、奢华,在家时可以穿着随使一些,这样也能帮助身心放松。孔子在家经常是随便穿着一件宽松服饰,炎夏时穿的是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快,在外穿的正式衣着在家里是绝不会穿的,反正也没别人看,不会失礼于人,睡觉时则是单独的一套睡衣,谓之“居不容”。

就寝前是绝不能说话的,因为睡眠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如果胡思乱想,很容易思虑过度,造成失眠,或做恶梦,所以应“寝不言”。睡觉时的姿势也是有讲究的,如果长时间仰面朝天躺着像死人一般,这样对内脏运化活动和呼吸都有障碍,会造成不良后果。孔子睡觉时坚决执行右侧卧位,避免了心脏受压,呼吸时也能正常顺畅,他称之为“寝不尸”。

君子三戒阶段养生

人们应按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也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为此提出了着名的“君于三戒”,即根据人的年龄与生理状况,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 “少之时、及其壮、及其老”。强调在不同的时期,要遵循不同的养生规律,后世儒家学者认为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29岁以下、30—50岁。 50岁以上”。

第一戒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是说少年时,肾气日盛,虽然具备了生育能力,但生理结构尚处于发育期,血气未宁定,过早沉湎色欲之中,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而且对一生的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第二戒是“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毒斗“。这里所讲的“斗”指喜欢“斗气、斗勇、斗胜”者,壮年时期,血气方刚,身体发育完全,精力充沛,易怒好斗,应注意调节情绪,克服争强好胜的心理状态。

第三戒是“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在老年之时,血气衰落,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已经减退,体力与精力均明显下降,要警戒自己不要贪得无厌。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讲,自己已经对社会和家庭尽了应尽的义务,晚年的生活不应再继续追求事业或金钱,而应注意顺应天道,安其大命,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

这“三戒”,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分析了不同生理阶段血气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指出其既失品德、又伤身体的危害性,并为之注入了心性惨养的内涵,强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防止血气失衡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创了后世养生领域“阶段养生”的先河。

141岁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保健大法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着———《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钱钟书养生16字秘诀助其益寿延年

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之誉,其高寿的因素可概括为:“幽默风趣、淡泊名利、夫妻情深、童心童趣”十六个字。

幽默风趣

钱钟书的幽默是出了名的,无论是日常谈话还是写作。例如《围城》中,他比喻那位张小姐“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饭店周围浓烈的尿屎气,仿佛这店是棵菜,客人有出肥料灌溉的义务”……有人说,看钱锺书充满幽默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条最有效的养生保健途径。

淡泊名利

钱钟书对名和利的淡漠也是出了名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邀请他前往讲学。实际授课时间加起来只有8小时,开价16万美元,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钱钟书不假思索地回绝了。

夫妻情深

半个世纪以来,钱钟书杨绛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即使不得已分开,也总是鸿雁频传。这种夫妻之情为他们的健康长寿打下了牢固的心理基础。据杨绛回忆,钱钟书写《围城》时,她自愿包揽了劈柴、生火、烧饭等全部家务。两年里他“锱铢积累”地写,她“锱铢积累”地读,读完后夫妇“相视大笑”。

童心童趣

钱钟书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杨绛回忆说,钱钟书喜欢临睡前在女儿的被窝里埋“地雷”:把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和毛笔一股脑儿埋进去,女儿惊叫,他大笑。同时,他还爱看儿童动画片,爱看电视剧《西游记》。

结语:养生贵在平常心,从古至今但凡长寿、健康的老人都有一颗平常心,遇事处变不惊、对生活给予的每一件事都抱着感恩的心,这样的人才能长命百岁。(文章原载于《养生杂志》,刊号:2012.02号,作者杨杨,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