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王孝杰 一败当贵宾二败变农民三败成英模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唐朝(含武周)众多名将中,王孝杰的名气是非常大的。他数次大破敌军,最终英勇殉国,新旧《唐书》均有其传记。
王孝杰生于贞观年间,陕西潼关人,相貌奇特,武艺高强,身上带有典型的关中大汉气息。高宗时,大唐与吐蕃关系逐渐恶化,两国战事不断,王孝杰丢下农具,带上大饼,慷慨从戎,开始了他刀光剑影的武士生涯。在多年的保家卫国战斗中,王孝杰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官职不断攀升,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级将领。
王孝杰一生征战无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捷有两次,一次是长寿元年(692年)十月,王孝杰率大军击败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以军功拜左卫大将军;另一次是延载元年(694年)二月,王孝杰在青海湖一带大败吐蕃和西突厥联军,因功官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县男。
战争,有胜就有败,王孝杰也遭遇过三次比较窝囊的败绩,前两次是跟吐蕃对决,后一次是跟契丹玩命。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对这三次战事记载颇详。
高宗即位以来,吐蕃一直是大唐(含武周)的大患。面对吐蕃频繁入寇,攻地掠民,高宗坐不住了,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后,决定调兵遣将给吐蕃以沉重打击。仪凤三年(678年)九月,赵国公李敬玄、工部尚书刘审礼西征吐蕃,王孝杰以副总管的身份随征,结果在青海大非川一带遭遇惨败,李敬玄溃逃,刘审礼(不久因伤重而死)与王孝杰被俘,后被押往逻些(今*拉萨)。
吐蕃的小赞普看到“貌类吾父”的王孝杰时,眼圈一红,流下了热泪,不但没杀他,还“厚加敬礼”,把他视为吐蕃的座上宾。几年后,王孝杰回到长安。对于这位被俘虏过的败军之将,高宗、武后并没有难为他,毕竟人家没投降,没变节,还给吐蕃赞普当了爹,关键是“孝杰久在吐蕃中,悉其虚实”,将来必能派上大用场。武则天执政时,王孝杰被封为右鹰扬卫将军,因祸得福。
王孝杰第二次打败仗,时间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三月。当时,吐蕃入侵临洮,武则天以王孝杰为朔方道总管,率十余万大军迎战。由于唐军(实为周军)战斗力太差,吐蕃“谋驱唐人如驱宰牦牛”,王孝杰遭遇惨败,军队阵亡大半,吐蕃将唐军尸骸筑了一道“京观”,“尸骸高与天齐”。兵败后,王孝杰带领残兵灰溜溜地回京复命,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王孝杰免为庶人。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战回到*。王孝杰这次没被武则天斩首,完全是靠之前的功劳底子,以功抵过。丢了官职,成了白身,王孝杰不得不放下兵器,再次拿起农具,默默耕耘着荒废多年的土地。然而,他毕竟是征战多年的沙场宿将,一旦天下有变,仍有翻身的机会。果然,时隔不久,北方的契丹又出乱子了。
同年五月,早先归顺大唐的契丹首领李尽忠与其大舅子孙万荣叛唐,攻陷营州(今辽宁朝阳),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没几天便打到了檀州(今北京密云)。武则天大惊,派出征剿大军,结果遭遇惨败。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武则天于九月诏令“天下系囚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同时派出正规军,结果又被契丹打了个七零八落。死后,他的妻兄孙万荣继续领导叛军。
神功元年(697年)三月,武则天起复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命苏宏晖为副总管,统兵十七万讨击契丹。王孝杰一马当先,率少数精锐部队冲进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遭到敌军包围,此处路狭谷深,很难用兵。出谷后,王孝杰正要排兵布阵,苏宏晖却临阵畏敌,弃甲而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王孝杰寡不敌众,所部“为贼所乘,营中溃乱,孝杰堕谷而死”,一代名将悲壮殉国。
王孝杰一死,苏宏晖一跑,兵士乱作一气,“为贼所杀及奔践而死殆尽”,几乎全军覆没。鉴于王孝杰“心国家,敢深入,以少当众”,其爱国热忱和英勇壮举可歌可泣,武则天一言九鼎,“虽败,功可录也”,追赠王孝杰为夏官尚书、耿国公。作为感天动地的英模忠魂人物,王孝杰血洒沙场的先进事迹也被整理成文,载入史册。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王孝杰虽然身败而死,但他有幸死在了战场上,留下千古美名。王孝杰死后,他的儿子王无择被破格任命为朝散大夫。